戈布斯坦岩石艺术文化景观位于科布斯坦的西边,距离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巴库大约40英里,于2007年在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评选为世纪文化遗产。它本身属于戈布斯坦国家保留地,为了保护区域内的古代雕刻、泥火山,在1966年被定为阿塞拜疆国家历史景观。
戈布斯坦岩石艺术文化景观远景图
戈布斯坦岩石艺术文化景观近景图
1997年5月19日阿塞拜疆邮政发行了一枚小全张,展现了戈布斯坦岩石艺术文化景观的雕刻:公牛、山羊、跳舞的女人等,小全张边纸也是人物舞蹈形象。齿孔14¼度,发行量40000枚。
戈布斯坦岩石艺术文化景观包括三个部分,位于阿塞拜疆中部荒漠地区横空突起的岩石高原,这里蕴藏着近6000幅精美雕刻,让人们看到了4000年前的岩石艺术。在这里还发现了居住地和墓葬的遗存,表明人类在上一个冰河时代之后的湿润时期曾经在此地大量定居,时间从旧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中世纪。遗产占地537公顷,是范围更大的戈布斯坦保护区的一部分。
精美舞蹈雕刻
精美人物雕刻
精美动物雕刻
世界遗产价值
戈布斯坦国家保留地有着丰富的考古学意义,其中有超过60万件5千至2万年前的岩石绘画,描写的内容包括描述史前人类、动物战争、宗教舞蹈、斗牛、赛艇、持矛战士、骆驼商队、太阳与星星。其中最古老的甚至可以追溯至纪元前12世纪,同时也有比较近代如罗马军团在公园75年左右(Domitian图密善皇帝时期)留下的石刻,是迄今所发现罗马人最东端的活动遗迹。戈布斯坦同时也是著名的泥火山地形所在,全世界700处泥火山约有300个位于东部亚塞拜然邻近里海之处。
此地的考古发掘始于1939-1940年间,自1965以来发现了20 处以上的史前遗址以及无数青铜时期的结构体,甚至发现了一个二公尺厚地层,其中遗留的石刻碎片上的人形可能具有一万年的历史。1966年时此地正式被定为国家历史艺术保留区(Historical- ArtisticReservation),也就是世界遗产的核心面积大约是537公顷,只占了阿塞拜疆戈布斯坦国家保留地(National Gobustan Reservation) 4,000公顷的一小部份,主要包括三个场域:成吉山亚泽历丘(Jinghirdagh -Yazylytepe )、波育克山(Boyukdash)及奇趣山(Kichikdash),保护的项目包括史前及青铜时期遗址、岩石艺术及古代宗教、习俗及信仰的聚会场所。
世界遗产分布图
戈布斯坦岩石艺术在质量与密度上、在岩画中呈现关于远古时期狩猎、动植物与生活方式的证据、以及遗址所反映的文化延续性,都符合世界遗产特殊普世价值的第(iii)项标准:「戈布斯坦石刻是对一种已经消逝的生活方式的见证,这种生活方式很清楚地描绘在石刻岩画之中,呈现了远古时期在比较温暖潮湿的气候下的渔猎生活。」
不过就完整性(Intergrity)而言,戈布斯坦岩石艺术真正的核心范围仍未清楚界定,因此全面性的保护工作会有困难;此外就真实性(Authenticity)而言,三个山区岩画上的长年累积的污染(例如涂鸦)在保存工作上形成不同程度的困扰;波育克山因为观光客最多,也因为曾经是采石区与监狱,问题也最大。在苏联时期,纪录岩画的编号会直接凿刻在岩画表面,虽然干扰了遗产的真实性,但也可被视为历史的一部份,不过比较恼人的是当时还会用牙膏来特别强调刻凿的标线,清除不易。
阿塞拜疆简介
阿塞拜疆位于外高加索东南部。北靠俄罗斯,西部和西北部与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相邻,南接伊朗,东濒里海。土地面积为8.6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713公里。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是阿的飞地,被亚美尼亚、伊朗和土耳其环绕。气候呈多样化特征,平原、低地为亚热带气候,7月平均气温为27~29℃,1月平均气温为1~3℃。山地为高原冻土带气候,平均气温分别为5 ℃和-30℃。
阿塞拜疆部族形成于公元11~13世纪。13~16世纪屡遭外族入侵和瓜分。16~18世纪受伊朗萨法维王朝统治。18世纪中期分裂为十几个封建小国。19世纪30年代,北阿塞拜疆(现阿塞拜疆共和国)并入沙俄。1917年11月建立苏维埃政权--巴库公社。1918年5月28日,阿资产阶级宣告成立“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1920年4月28日被“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取代。1922年3月12日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30日该联邦共和国加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改为直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1991年2月6日改国名为“阿塞拜疆共和国”,10月18日正式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