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及范文

3995
    


来源:
Licence:
联系:
分类:
平台:
环境:
大小:
更新:
标签:
联系方式 :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限免产品服务请联系qq:1585269081

下载APP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APP 免费下载
下载 ×

下载APP,资源永久免费


如果出现不能下载的情况,请联系站长,联系方式在下方。

免费下载 ×

下载论文助手APP,资源永久免费

免费获取

如果你已经登录仍然出现不能下载的情况,请【点击刷新】本页面或者联系站长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及范文

写作指导: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描述问题的来由和相关背景,给出本论文值得去写的理由。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针对研究课题,查看别人做了哪些工作?(查参考文献得知,综述类文章可以看大概,科技文献要可以看具体)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针对某一个或几个问题做哪些工作?问题太难、太大对于课题的完成都有影响,所以拿到课题一定要学会分解,一个大问题总是可以分解成几个方面的问题或更小的问题加以解决。清楚地列出你在课题中要做什么、不要太宽、不要太窄、将这些目标和你在文献综述中确认的问题连接。

4、研究思路与方案

目的是告诉人们你如何实现你提出的目标,让人们相信用方法能实现提出的目标,所用方法可是一组方法或一套步骤,最好给出你的详细步骤和设计,在你的研究中考虑不同的情形,考虑如何验证所得果。

5、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给出课题成果并将它们和目标、方法链接;创新点(不同于他人工作或贡献的地方,有时与成果重叠。有没有和好不好,也有比喻你是在做修路还是搭桥的工作)。

6、研究计划

分阶段细化工作,制定阶段工作目标。把自己的研究期按工作粒度分段安排,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

计划定了就要落实,否则再好也没用。只有在实际中落实,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加以修正。

7、主要参考文献

写作本文可以参考的主要文献

(范文一)

1、选题背景与意义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所有生产要素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资料共享平台。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也不断推陈出新。与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历史包袱轻得多,轻装上阵的中心企业可以自由借鉴世界各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因此,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受到西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然而,目前,国内文献多是借鉴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国有企业,立足于中小企业实际进行研究的较少,所以要找出我国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之所在,提出有利于此类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2、国内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综述

国内学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一批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首先把西方先进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思想引入到国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民企的竞争力。由此国内学术界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也火热的进行了起来,并有了一定的进展。

1992年,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院长赵曙明教授在他所编的《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趋势,最早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引进到中国。

1995年,又在他所编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首次进行了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尝试,既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和政策体系,又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优势与劣势。可以说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初步完成了启蒙任务。

后来,卢瑞甫(2002)、卓博(2004)进行了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后指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着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用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专业化程度偏低、漠视人力资本的投入、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等问题。而有关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中,家族化管理问题是所有研究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蔡而迅(2002)指出:家族化经营,管理风险大。我国港台地区一些企业依靠家族化经营管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但通过亚洲金融风险的洗礼,已经在开始反省东方式的经营方式和经营哲学的缺陷。内地一些名噪一时的民营企业中道陨落,也表明家族化经营管理风险已经逐渐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利于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二是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三是家族利益纠纷复杂。

(范文二)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了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中心的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人力资本成了人类财富增长和经济进步的源泉。在竞争激烈的压力下,企业由原来的资本竞争逐渐转向人才竞争,因此人才战略对现今企业格外重要。而传统单一的人事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于人力资源新的管理要求,在客观上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变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扮演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行政辅助角色,也不仅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简单的执行者,其职能已逐步上升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成为首席执行官的战略伙伴。实现e-HR,可以使HR管理人员摆脱繁琐的事务性处理工作,把精力集中在具有战略性的项目上,以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从而最终实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里的目标。

课题的历史背景和研究现状:

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最初诞生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出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化研究也初见端倪。最初的e化发展非常缓慢,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电脑也只是应用在薪资记事簿上; 在接下来的二十五年中,电子化才开始超出薪资系统的范围逐渐成长起来。到1995年,人力资源管理开始与互联网正式接轨。截至目前为止,国外对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已较为成熟,e-HR受到众多大型企业的追捧和应用,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体现出了不可比拟的优势。此外,有大量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发表在美国《人力资源管理》、《training》、《雇员心理学》等学术期刊上。

而国内的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起步更晚,仅有的研究还只是从计算机软件技术角度出发,e-HR曾一度被等同为一个简单的人事管理系统和薪资计算器。从2001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人力资源专家、学者开始加入e-HR的研究,并在各种期刊的和网站上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国内的一些大规模的企业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尝试应用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

初步设想:

本文主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电子商务理论的指导下,在剖析广州恒兴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实现e-HR的必要性以及实现后可带来的便利,并提出解决方案。

创新点:

把电子商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

可行性:

1. 在理论研究,组织文章逻辑等方面能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

2. 可在图书馆借到相关的参考书籍,此外,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库查询到大量相关的文献。

参考文献:

[1]汪明艳,吴忠,王裕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J].商业研究,2005,(07).

[2]田雪飞.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EHRM在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的实证研究[D].四川大学,2003.

[3]周景丽.信息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EHR[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30).

[4]朱礼义.e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J].湖北邮电技术,2004,(02) .

[5]胡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6,(04).(主要内容:该文主要阐述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指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推行人本管理将成为企业成败的一个关键。)

[6]李卉.透视eHR(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J].江苏商论, 2005,(02).

[7]刘利.员工自助服务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01).

[8]周慧敏. 浅析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0).  [9]杨会先.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J]北京物资流通,2006,(02).

[10]杜军,鄢波.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入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07,(09).

[11]孙冬梅.A公司实施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eHR)的案例分析及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范文三)

一、文献综述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技使得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单靠设备条件并不能增加企业的效益,再也不能认为现代技术就是自动化。成千上万家公司都发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把员工团结在一起为本公司的事业成功最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术是非常必要的。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合适的人员匹配到合适的岗位中,并设法使他们发挥最大的潜能和作用激励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被现代企业广泛采用。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向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过程中,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应用,为人力资源管理注入了“以人为本”的基调,从人文的视角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另辟了一处蹊径。所以,积极又成为员工工作表现的决定性因素。有鉴于此,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主旨的激励,就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通过写作此论文,对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中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激励机制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大规模损失,失业问题等有所认识。

意义: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需要正确运用激励机制,从而从整体上扭转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不断恶化的态势,从根本上解决激励机制运用问题。

三、研究方案:

本文在查阅文献并实际考察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的激励制度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构思和建议。

四、进度计划:

2017年11月25日资料调查

2017年12月5日论文起稿

2017年1月10日论文初稿转写完毕

2017年1月15日至1月26日论文经指导老师修改并提出审查意见后进行完善

2017年2月2日论文撰写完毕

五、参考文献

六、指导老师意见及建议:

签字: 年 月 日

(范文四)

论文题目:中小型民营企业激励机制的研究

一、选题的研究背景

二、激励在英文中为motivation,就是领导者遵循人的行为规律,根据激励理论,运用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手段,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激励机制,是指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也是企业激励内在关系结构、运行方式和发展演变规律的总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当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9月,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2002年到2006年的5年中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人数4,387万人,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企业平均寿命7.5年,民营企业寿命仅有2.9年的严峻形势下,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对企业的生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营企业必须研究有效对策来完善其员工激励机制,以改善企业所面临的人才和发展困境,走出短命的阴霾,走上持续发展的蓬勃景程。

三、选题研究的意义

四、1.1现实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1978市场取向改革的初期,民营企业大多是依靠辛苦打拼,善于抓住时机建立起来的,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入WTO后国民待遇的实施,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企业激励机制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使民企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而竞争力的提升与否,都离不开,激励机制的建立。通过对激励理论和实践的回顾,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很有必要。 1.2理论意义 民营企业激励的研究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它包含了有关管理学中一般激励理论,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理论,经济学里的企业理论,对问题研究有利于拓展民营企业激励理论思路,对民营企业激励研究还远远不够完善,还没有全面,系统理论结合实践的论述。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文结合他人对民营企业激励机制的研究成果,结合时下我国民营企业现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以期揭示民营企业激励机制的一般规律,设计出适合民营企业的激励模式,以飨共享。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激励机制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广泛,既有外部激励机制,又有内部激励机制。外部激励机制是指消费者、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社区公众等对企业的激励。消费者对企业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货币投票手段,对企业改善经营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具有刺激作用。政府偏好和政策对企业也有激励作用,政府的政策效应就是通过对企业行为的刺激和制约来发挥作用的。社区公众对企业也有激励作用,社区公众对企业的态度也是推动活阻碍企业发展的力量。内部激励机制是指对企业自身包括经营者和员工的激励。本文论述的激励机制主要是指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对于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资激励和精神激励。要发挥激励机制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要有一整套针对不同员工的考核办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薪酬管理制度,为了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文还以一家公司为例,设计了一个薪酬管理制度。 五、选题的文献综述 5.1国外研究现状 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是组织者为了使组织成员的行为与其目标相容并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潜能而执行的一种制度框架。在国外,激励理论的研究基本上经历了管理学激励理论、经济学激励理论和管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三个发展阶段。管理学激励理论最早追溯到20世纪初,它以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为基础,在经验总结和科学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Taylor(1985)所提出的差别计件工资以及Cantt(1910)设计的任务加奖金制度是典型的早期激励机制。20世纪30年代梅奥著名的社会人命题的提出,把管理理论引入到行为科学,激励问题成为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之后,一大批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投身于激励理论的研究,并提出许多著名理论。管理学激励理论经历了由单一金钱刺激到满足多种需要、由激励条件泛化到激励因素明晰、由激励基础研究到激励过程探索的历史演变过程。 经济学家对激励问题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对其进行大量研究则在20世纪70年代后。70年代以后,以交易费用、产权理论、企业理论等为核心内容的新制度经济学取得飞速发展,如何解决代理问题成为激励问题的核心研究课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博弈理论的突破性的进展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使非对称信息下的最优机制设计成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前沿问题。动态博弈理论、合同理论、委托代理框架成为研究企业激励机制强有力的分析工具。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进行激励机制设计是这一阶段激励问题研究的突出特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激励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在激励机制设计方面,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二是重视对激励效应的研究。Baker,Jensen and Murphy(1988)指出,对企业内部激励结构的深入了解是提出可行企业理论的前提,而传统经济理论难以解释实践中采用的诸多组织激励制度,对这些激励制度解释主要来自行为学家和从事人员,这些解释主要来源于公平、权益、道德、信任、社会责任等非经济概念。因此,如何运用经济变量分析分析补尝行为或将这些概念整合,使之融合入传统经济理论框架,是经济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Holmstrom 和Milgrom(1994)认为,如同可以提高静态信息委托代理关系中显性激励效果一样,比较业绩信息在动态隐性激励机制设计中同样发挥作用。研究表明,比较业绩信息通过动态隐性激励效果或加强静态保险效果,或者相反,而且效果明显;比较业绩信息总的福利效应是混合的,这取决于内在的信息结构。Uwe Jirjahn(2006)研究表明,企业选取委托代理模型还是效益工资模型进行激励,取决于代理人被发现偷懒的可能性;两种激励方式结合运用的激励效果明显高于采取单一激励方式。 激励效应研究方面,Jensen and Murphy(1990)研究表明,总经理的报酬与企业业绩没有显著关系;Murdoch(1991) 研究认为,敏感性不仅与行业特征有关,也与企业特殊风险有关;Demsetz(1997)利用拉齐尔与罗森的比赛理论对总经理报酬与与经营绩效之间非正向关系作了进一步解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如何管理和激励知识工作者成为理论和实践面临的重要课题。Drucke(1998)率先提出知识型员工概念,并就如何激励知识工作者提高工作效率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知识管理专家Mahen Tampoe(2000)则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专门针对知识工作者的4个主要激励因素,它们分别是:个体成长(约占总量的34%)、工作自主(约占31%)、业务成就(约占28%)、金钱财富(约占7%),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知识工作者激励模型。上述理论表明对研究开发人员的激励应以经济激励为主。 现在在企业人力管理中应用比较多的是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赫兹伯格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的类型需要,他们之间彼此是独立的,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赫兹伯格提出,主要由两类因素影响人们的行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这类因素处理的不好会引发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的好可预防和消除这种不满。但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激励因素: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言因素叫做激励因素。

5.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激励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早期对激励问题集中在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研究范围延伸到民营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管理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人们对激励问题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对一般员工、企业家和经营者的激励,其范围逐渐多元化,特别是对知识型员工、技术人员、异质性人才、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活动等激励的研究。张望军、彭剑锋(2001)通过对华为、润迅通信、中国公用信息网、信息产业部信息化工程总体等研究中心的150名研发人员调查问卷,采用对照组比较研究的方法,定量地分析了创新型员工激励因素与内在需求,进一步探讨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文魁、吴东梅(2003)以北京市软件企业和生物制药企业为本市高科技企业的代表,通过调研和实证,研究了北京市高科技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秦吉波、曾德明、陈立勇(2003)认为,由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人员上述激励理论和模型已显得不足,并指出,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要从基于财务指标的效率评测向基于知识指标的效能评测转移,基于知识的效能指标的重要程度应高于财务指标。后来又有人提出了新的理念模式,就是循环激励链模型。邓玉林、达庆利、王文平(2006)则从系统性、授权度与自由度3个维度讨论了知识工作设计、以及基于工作与薪酬的双重激励效用。 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激励问题的研究由单一的激励研究到对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研究并重;由如何实施激励到对激励效果的评价;激励方式方法上,由对单一的或综合激励方式的研究,上升到通过经济机制(公司治理、控制权等)的设计进行人力资本激励,日益重视经验研究,尤其是通过调查数据进行的统计和实证分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一方面表现为更注重激励方式方法的可操作性。

六、存在问题

七、国内研究起步晚,发展迅速,虽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中存在几个问题:(1)在激励机制设计研究方面,多数研究或运用委托代理模型,或运用管理学激励理论,而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对激励机制研究的不多;(2)在经验研究方面,多为简单的调查统计分析,进行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不多;(3)针对创新激励问题的研究文献较少,且主要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从微观层面进行的研究很少见;(4)还没有从我国现实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的激励机制理论创新研究。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APP 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请用电脑打开本网页,即可以免费获取你想要的了。
扫描加我微信 ×

演示

×
登录 ×


下载 ×
论文助手网
论文助手,最开放的学术期刊平台
							 
回复
来来来,吐槽点啥吧

作者联系方式

×

向作者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