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依恋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毕业论文

3995
    


来源:
Licence:
联系:
分类:
平台:
环境:
大小:
更新:
标签:
联系方式 :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限免产品服务请联系qq:1585269081

下载APP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APP 免费下载
下载 ×

下载APP,资源永久免费


如果出现不能下载的情况,请联系站长,联系方式在下方。

免费下载 ×

下载论文助手APP,资源永久免费

免费获取

如果你已经登录仍然出现不能下载的情况,请【点击刷新】本页面或者联系站长


摘要:在团体就是竞争力的时代大背景下,参与竞争是团体的主要属性之一。而资金、信息、人才、知识已被视为团体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其中作为个体的人才因素尤为重要。个体的各种属性必然随着个体加入团体自然而然地带入团体,而团体依恋是个体进入团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团体目标的确立,并且在人力资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团体依恋;人力资源;管理
依恋(attachment)的研究最早是从1969年英国精神分析师鲍尔比(John Bowlby)对孤儿院儿童心理障碍的关注开始的。鲍尔比基于他自己的观察以及同期动物分离的研究,在习性学的基础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控制论,创立了自己的依恋学说。继鲍尔比之后,大批研究者陆续在这个领域进行耕耘和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其依恋理论。目前的依恋理论主要包括习性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1]然而对团体依恋,国内还没有相关的正式研究。团体依恋是个体真正融入团体的一个重要属性,它直接影响团体目标的确立、个体在团体中的影响力,甚至影响到团体目标的实现,乃至于团体的存在。鉴于团体心理辅导日益应用于学校、企业等领域,其主要领域和方向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学校班级管理和团体咨询等方面。现在我们就团体依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团体依恋的内涵
狭义的依恋是指婴儿与抚育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产生于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情感上的联结和纽带。它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广义的依恋不再局限于婴幼儿期间对亲人的依恋,如张春兴所说的:“依恋是人际间在情感上甚为接近的而又彼此依附的情,所谓相依为命,即为此意。”[3]个体对他人在情感上形成的依恋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和群体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因而,个体对某一对象形成依恋后,就有可能对该对象的所属团体形成依恋,这就产生了团体依恋。团体依恋可以定义为:团体成员之间在情感上存在的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心理状态。团体会对所属团体成员给予关心、尊重,通过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满足团体成员的需要和愿望,使他们有安全感、归属感,获得自尊,并且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通过种种互动和交流,团体成员和团体建立起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依恋关系。团体依恋是团体成员与团体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它是团体成员企图保留在团体中的一种倾向。团体依恋是个体所处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同了某一特定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有以把实现和捍卫该组织的利益和目标置于个人或所在小群体的直接利益之上来行事的意愿,并希望维持其成员身份一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Fraley和Shaver等人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团体依恋关系区别于其他亲密关系的条件: (1)把依恋对象作为寻求和保持亲近的目标, 当团体成员与团体形成依恋关系时,他们通常能通过这种依恋关系获得期望的收益,满足自己的需要; (2)在压力情景下把依恋对象作为寻求保护和支持的对象,当团体成员处于压力情境下,如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倾向于向具有依恋关系的团体寻求保护; (3)在探索外部世界时,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在依恋的完整模型中,三者缺一不可。体现了个体对所属集体的心理上的情感归属和精神寄托。

根据团体和依恋的概念,可以把团体依恋界定为:团体要给予所在成员关心、尊重并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满足团体成员的需要和愿望,在满足团体成员的安全感、归属感、自尊并使团体成员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团体成员和团体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亲密、持久的关系。团体依恋是团体成员与团体建立起来的一种情感联结,重点在于“留”。这种依恋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把依恋对象作为寻求和保持亲近的目标;(2)在压力情景下把依恋对象作为寻求保护和支持的对象;(3)在探索外部世界时,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在依恋的完整模型中,三者缺一不可。这也是我们判断个体有无团体依恋的标准。当三个特点同时具备时,便可认为该个体具有团体依恋。

1.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包括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从广义上讲,智力正常的人都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影响雇员的行为、态度以及绩效的各种政策、管理实践以及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过程。

2.团体

团体指的是那些被共同的利益或纽带联系起来,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在心理和行为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关系的人群结合体。团体作为一种由人组成的有机组合体,时时刻刻都对个体和组织发生着作用,并由此体现着自身的特征。

3.依恋及团体依恋

依恋是指婴儿和看护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表现为婴儿和看护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

二、团体依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团体依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团体依恋与组织忠诚度、团体依恋与

1.团体依恋与组织忠诚度的关系

组织承诺又称组织忠诚度,是指员工对组织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源于对组织目标的认同,由此衍生出一定的态度或行为倾向 。组织承诺是工作承诺概念的扩展。工作承诺又称职务承诺,是指员工对所从事工作的一种态度,包括工作价值观、职业生涯发展、工作责任心、组织认同和对社会的态度等等。员工的工作承诺与工作满意度密切相关。组织承诺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从本质上说,组织承诺是个人对组织的一种依恋,它包含三个主要成分:感情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感情承诺是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依赖、认同和投入,主要是由于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和深厚的感情而对企业组织所形成的忠诚并努力工作的程度,并非物质利益;持续承诺是员工对离开组织所带来的损失的认知,原意为员工为了不失去已有职位和多年投入所换来的待遇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工作;规范承诺是受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规范约束而形成的一种承诺感。综上所述,团体依恋应属于组织承诺中的感情承诺(或情感忠诚),即组织承诺和团体依恋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并且二者呈正相关,组织承诺越高,团体依恋越强,反之则越弱。

2.团体依恋与组织归属感的关系

组织归属感又称员工归属感,是员工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在企业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企业一员所涉及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并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努力工作。从组织归属感和团体依恋的界定可知,二者都是个体对团体的一种情感。组织归属感是产生团体依恋的前提条件,只有员工在思想上、情感上和心理上对所在企业有所认同,员工才可能有团体依恋。但光有归属感还不能说员工一定有团体依恋,只有当员工在把企业作为寻求和保持亲近的目标,在处于压力情景下把企业作为寻求保护和支持的对象,在探索外部世界时将企业作为安全基地的条件下,才能说个体对团体有团体依恋。因此,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其实也就是在培养团体依恋。

3.团体依恋与团体凝聚力的关系

团体凝聚力是团体动力的重要来源,是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从概念上讲,团体依恋和团体凝聚力不会混淆,但有很密切的关系。团体依恋属于组织忠诚度中的情感忠诚,它以员工的归属感为前提条件,所以团体依恋强的企业,凝聚力就强;反之则弱。高凝聚力的团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团体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尊严感、自豪感等集体主义情感。根据传递规律,团体依恋对活动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团体依恋越强,活动效率越高;团体依恋越弱,活动效率越低。

三、总结

如果个体在团体中能够有安全感、归属感、还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就会形成团体对个体的依恋和个体对团体的依恋的相互作用。如果个体能够为了团体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为了团体牺牲小我,成为实现团体目标不可缺少的一分子,那么团体就对个体产生了依恋感。同样,如果团体关心个体,尊重个体,给个体提供实现自我的机会,给个体安全、尊重和肯定,那么个体就会对团体产生依恋感。若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对团体都有依恋感,就会产生一股向心力和合力,这就是凝聚力。凝聚力高的团体生产率高,效益就会更好,而效益好又会让团体成员对团体更充满信心,对团体更加依恋,那么团体就会良性循环下去。反之,当团体目标和个体目标不一致时,团体中的个体就会和团体产生冲突,结果可能是要么团体不顾个人利益,要么个人不顾团体利益。如果是前者的话,这个团体只能实现其社会功能,个人的需要和欲望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与团体离心离德,这样团体的目标就不能按计划完成,或者根本就不能实现。如果是个体只为私利,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目标,团体就不可能有凝聚力,最终这样的团体将不复存在。

团体依恋有利于团体目标的最终实现,有利于团体成员在团体互动中获得成长。

[ 参考文献]

[1]于秀芝.人力资源管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

[2]刘听译.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

[3]秦启文,黄希庭.应用心理学导引——个体与团体的效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19.

[4]张明.跟踪成熟的轨迹——发展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40.

[5]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APP 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请用电脑打开本网页,即可以免费获取你想要的了。
扫描加我微信 ×

演示

×
登录 ×


下载 ×
论文助手网
论文助手,最开放的学术期刊平台
							 
回复
来来来,吐槽点啥吧

作者联系方式

×

向作者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