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论年鉴体 孙关龙

3995
    


来源:
Licence:
联系:
分类:
平台:
环境:
大小:
更新:
标签:
联系方式 :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限免产品服务请联系qq:1585269081

下载APP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APP 免费下载
下载 ×

下载APP,资源永久免费


如果出现不能下载的情况,请联系站长,联系方式在下方。

免费下载 ×

下载论文助手APP,资源永久免费

免费获取

如果你已经登录仍然出现不能下载的情况,请【点击刷新】本页面或者联系站长


重论年鉴体

孙关龙

   

为什么我们年鉴的条目屡屡写得不像条目,时时出现文秘化倾向,把条目写成工作报告或工作总结或新闻报道,而且说了这么多年都改不了这个顽疾。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年鉴的编纂人员(包括年鉴作者、编辑、审稿者)在理论上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年鉴体,它与报告(文)体、总结(文)体、新闻(文)体有什么区别?所以,今天我专门来论述一下年鉴体,以及它与报告体、总结体、新闻体和辞书体、论文体、方志体的区别。

一、什么是年鉴体

在1991年曲宗生发表《年鉴语体略谈》1、1992年孙春丽发表《年鉴文体的规范化与语言的多样化》2等论文基础上,李国新于1993年发表论文《论年鉴体》3,正式提出“年鉴体”一词。次年,王守亚发表论文《年鉴体浅说》4。李、王提出“年鉴体”一词后,响应者廖廖,以后好像再没有一篇专论年鉴体的文章,有的学者认为 “是否存在年鉴体这一特殊的文体仍值得讨论”5,但实际上也没有讨论起来。笔者认为:李、王提出的:“年鉴体”一词,是中国年鉴界的一个创新,也是对世界年鉴界的一个贡献,年鉴的编纂实践太需

要它了,因此应该对年鉴体进行深入的探讨。

那么,什么是年鉴体?笔者认为,年鉴体简单的定义是用于年鉴的特殊文体和规范。确切的定义,则是需要进行一番讨论才能确定。

首先,要明确年鉴体或年鉴文体应该用的是什么性质的文体?笔者拜读了一些年鉴论文和著作,概括起来主要是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年鉴文体是以记述为主兼有说明的文体,例如李今山、范作义等的《中国年鉴编纂规范化》等书6,姚洪波的《年鉴的文体和文风》等文7;一种意见主张年鉴文体是说明为主兼具记述的文体,例如肖东发等的《年鉴学概论》等书8,孙春丽的《年鉴文体的规范化与语言的多样化》等文。

笔者认为,这里需要搞清楚什么是记述文体、说明文体,及其两者的区别?根据《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910,文体即语体,指文章的体裁,包括描写性文体、记述性文体、说明性文体和议论性文体等。描写性文体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人物、事件及其环境具体地表现出来的一类文章,其句型的特点是谓语由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构成,如北京故宫壮丽宏伟。议论性文体是以事实为依据,运用逻辑推理阐明观点和意见的文章,一般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分构成。记述性文体或记叙性文体,则是记述事和物的文章,有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明性文体是说明事物的情况或道理的文章。记述文与说明文的区别:一是记述事、物;一是说明或释解事、物的有关情况和说明相关的道理。年鉴的宗旨是实事实录,可见年鉴文体的主体必然是记述文体,不然就违背了年鉴的宗旨。当然,年鉴在记述事物的过程中,不排斥必要的释解和说明,但这些释解和说明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年鉴的主体。而且,其说明和释解是事实性的说明,不是抽象性说明,也不是理论性说明,更不是艺术性说明。笔者认为,年鉴的这种事实性说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背景材料的说明、纵横比较的说明、资料概括的说明。再进一步探讨,年鉴的记述文体与一般的记述文体也还有所不同,它强调:①实录,直陈其事,直截了当地将事物的基本面貌展现给读者,不需要以情动人,也不需要描写人物、刻划心理等。②客观地反映事物,要求作者按捺住自己的感情,不去倾注任何主观见解,原原本本地陈述事物,把观点寓藏于事实之中。③让事物自然而然地显现主题,读者读出了主题,却见不到告诉主题的作者,对主题不需浓装艳抹,亦不需要展开细节的描写和修饰,而且是“白描”。也就是说作为资料性工具书的年鉴,只刊登翔实可靠的资料及其必要的事实性说明,除此以外的内容概不考虑,唯有这样才能使读者感受到年鉴内容的坦诚朴实,登载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资料。(11)

年鉴体还吸收辞书体的一些体例:例如,条目标题若是知识主题,则释文只要不转换主语,可以省略主语,从开始一直可以省略到结尾;如果条目标题是句子,则开始时要有主语,以后如主语没有转换,一直到结尾都可以不加主语。当然,如果主语转换了,则一定要加主语,不加主语则语法就出错误了。又如,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用简单句,少用复合句;多用主谓句,少用倒装句;多用主谓语,少用定语、状语、补语等附加成份;多用实词,少用或不用副词、助词、形容词、感叹词、夸张词;多用动宾结构句,少用介词结构句等。如果遇到了介词结构句:“对私营企业职工职业病的危害进行了调查”“对传统的剪纸艺术进行了挖掘、整理”;都应该改为动宾结构句:“调查私营企业职工职业病的危害”“挖掘、整理传统剪纸艺术”。要尽量削减“对”“了”“的”“进行”等附加语,做到字省句洁,更加符合工具书的要求。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得出年鉴的文体是以记述体为主兼具说明体的文体。

然后,我们要讨论以记述为主兼具说明文体的年鉴体有否独立存在的条件?有否独立存在的必要?这需要在与其他文体的比较中进行鉴别。下面我们分别比较年鉴体与报告体、总结体、新闻体、辞书体、论文体、方志体等文体的区别。

1、与报告体、总结体的区别

工作报告、年度总结是写给上级领导或本单位干部职工看的,它总结成绩和经验,找出差距和问题,提出教训,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或改进设想。它在性质上属于应用文;在内容上局限于本部门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内视性的信息;在形式上则既要有开头语,又要有结束语;在人称上运用的是第一人称,进行带有感情的陈述;除了记述外,它还需要自我议论、自我评价;而且,它必须有今后工作计划或者工作设想。而年鉴在性质上是工具书,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读物,提供的是社会大众所关心的想要了解的信息,没有必要去介绍社会大众不需要了解的、一些部门的内部具体事务,或者是某项工作详尽具体的工作过程;在内容上,它以外视性信息为主,为社会大众服务;在形式上,它不需要开头语,而是开门见山,直陈其事,也不需结束语,陈完其事,即停即终;在人称上,它用的是第三人称,进行的是客观的不带任何感情彩色的直陈;在叙文上是“述而不作”,不进行自我议论、自我评价,而是把观点寓于事实之中,即“寓事说理”;它一般也不需要写今后工作计划和设想(表1)。

表1    年鉴体与总结体、报告体的区别

项目

年鉴体

总结体、报告体(工作)

文体

记叙文体为主兼有说明文体

说明文体为主兼有记叙文体、议论文体

内容

外视性信息

内视性信息

对象

社会大众

上级领导和本单位人员

载体形式

条目,不需戴帽穿靴

文章,要有开头语、结束语

人称

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

叙述方法

客观,寓观点于事实之中

须自我评价,带有情感地进行陈述

 

2、与新闻体的区别

新闻体是为了引导舆论,影响社会,起到政治宣传或舆论传播的职能;年鉴体则是为了如实记录事实,供人们查检,为现实服务,不具有引导舆论、政治宣传的职能。新闻体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它可以以记述文体为主,亦可以以说明文体为主,兼具描写文体、议论文体,即它可以进行描写,可以进行比喻,可以进行评论推断,可以穿插倒叙等,起到气氛的渲染,有效的鼓动;年鉴体要求严谨、白描、写实、简洁,它不能描写、不能推断、不能穿插、不能倒叙、不能渲染、不能鼓动,原则上也不给予评论。新闻体是文章,前要有导言,后要有结语。在内容上,新闻体反映的是某个专题或某个侧面,不可能像年鉴那样全面系统。在人称上,它亦是灵活多样,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二、第三人称,或者两者兼有、三者兼有,不拘泥于一格,而不像年鉴必需也只能用第三人称。

表2    年鉴体与新闻体的区别

项目

年鉴体

新闻体

文体

记叙文体为主兼有说明文体

记述文体、说明文体、描写文体、议论文体兼有

内容

全面、系统

某个专题或某个侧面

载体形式

条目,不需戴帽穿靴

文章,要有导语、结语

人称

第三人称

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或两者、三者兼有

叙述方法

客观,寓观点于事实之中

可以描写比喻、可以评论推断、可以渲染鼓动

 

3、与辞书体的区别

年鉴与辞书同是工具书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所以它们在文体、文风上有许多相通之点。笔者也多次说过,要借用辞书体来撰写年鉴,像辞书一样的精确、简练等。然而,它们终究是两种文化载体,是工具书大家族中两个不同谱系的成员,所以在文体、文风上两者是不完全相同的,年鉴体不等同于辞书体。首先,两者在性质上是不完全相同的:辞书(包括百科全书,下同)是知识性工具书,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辞书所用文体是以说明文体为主兼具记述文体,年鉴是记述文体为主兼具说明文体。辞书条目主要说明的主题是“什么”,年鉴条目则强调记录的对象是“怎么样”的。辞书强调稳定性,即知识的稳定性;年鉴注重动态性,即资料的动态性。

表3    年鉴体与辞书体的区别

项目

年鉴体

辞书体

性质

资料性工具书

知识性工具书

文体

记述文为主兼有说明文体

说明文体为主兼有记述文体

对象

资料,释文强调资料怎么样

知识,释文强调知识是什么

体例

注重动态性

强调稳定性

 

4、与论文体区别

一些专业年鉴包括中央级年鉴的条目有的写得像论文,对条目释文进行论证式的写法,是欠妥的。论文体即议论文体是论证式写法,不同于年鉴记叙文体的白描笔法;论文体有评论、有推断,不同于年鉴体的“述而不作”“寓事说理”原则;论文体是文章,供人们阅读,有开头语,也有结束语;论文体在内容上是限于在某一专题或一个侧面上提出新观点、介绍新见解或新资料,它不可能像年鉴那样是全面系统的年度资料;读者对象也不同,论文体的读者对象是专业工作者,年鉴的读者对象是广大读者(包括各专业工作者)。

表4   年鉴体与论文体的区别

项目

年鉴体

论文体

性质

工具书

论文

功能

供人查检

供人阅读

对象

广大读者

专业工作者

内容

资料,全面、系统

新观点、新见解、新资料,限于某专题或某侧面

文体

记叙文为主兼说明文体

议论文体

载体形式

条目,不需开头语、结束语

文章,有开头语、结束语

叙述方式

客观,寓观点于事实之中

有观点、有推断、有评论

 

5、与方志体的区别

现在,方志界修的年鉴愈来愈多,他们都深切地体会到年鉴与方志都是资料性书籍,有许多共通之点。然而它们是两种文化载体,从修志到编鉴便有一个角色的转换过程,即要从方志体跳出来转入到年鉴体,才能编好年鉴,对此已有不少同志发表文章进行了论述1213。笔者认为,这些同志的编纂实践很有价值,发表的论文和文章也非常有价值。因为这部分的实践、经验是完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环视国外,编修现代志书的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参与修志后再从事编鉴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可以肯定地说唯有中国才有。不管年鉴与方志有多少共通点,它们还是两种文化载体,年鉴体终究不同于方志体,从修志到编鉴要有一个角色的转换过程,这样才能做好年鉴的编纂工作;同样,从编鉴到修志也要有一个角色的转换过程,这样才能做好志书的编修工作。他们都急切地想了解年鉴体与方志体的区别,笔者认为两者的区别至少有以下几点。

性质不一样,年鉴体是工具书范畴;方志体是志书范畴,大类属于史书。功能上也不完全相同,方志是资政、教化、存史;年鉴是供人查检,为现实服务。时限上不同,方志体是记述多年的资料,一二十年乃至七八十年或更长时间的资料;年鉴体是记叙一年的资料。载体形式不同,方志体是文章体,有开头语、结束语等文章格式;年鉴体是条目,不需要开头语、结束语等文章格式。文体亦不太相同,方志体是采取记述文体和说明文体;年鉴体则是记述文体为主兼有说明文体。体例上出有不同,如方志的人物是生不立传,年鉴体的人物生死都可立传等。

表5   年鉴体与方志体的区别

项目

年鉴体

方志体

性质

工具书

志书(属史书大类)

功能

供人查检,为现实服务

资政、教化、存史

文体

记述文体为主兼有说明文体

记述文体和说明文体

载体形式

条目,不需开头语、结束语

文章,有开头语、结束语

体例

时限上一年,生可以立传

时限上多年或几十年,生不立传

 

从上述比较中得知,年鉴体有它的个性,有它的特殊性,如同报告体、总结体、新闻体、辞书体、论文体、方志体等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笔者在本文开始时已经说了,在年鉴编纂实际工作中太需要年鉴体了,年鉴作者撰稿时需要,年鉴编辑审稿、改稿中需要,年鉴审定者在审定稿件中也需要;它在当前已成为提高中国年鉴编纂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中国年鉴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实践与理论问题,亦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年鉴理论和年鉴学体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是催促新理论、新概念形成的催生婆,是理论研究的常青树。中国年鉴编纂的实践迫切需要年鉴体及其对年鉴体的深入研究。笔者深信,随着年鉴体研究的深入,必将促进中国年鉴界文风的转变,促进中国年鉴编纂质量的提高,并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年鉴理论和年鉴学体系作出贡献。

至此,似对年鉴体可以下一个较为确切的定义:所谓年鉴体是指用于年鉴的以记述为主兼具说明的文体及其规范的总称。

二、年鉴体的特点

笔者认为年鉴体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字:平实、准确、简洁、规范。

(一)平实

平实是年鉴体的最大特点,后面的几个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它的延伸或说它的衍生。平实,是年鉴真实性、实用性、工具性的集中体现。年鉴之所以能称为“鉴”,因为它是“实而又平”,是平面镜,客观地反映事物,力求不失真。若是“实而不平”,即使是很小度数的凸面镜或凹面镜,也会有局部失真。年鉴能否起到“鉴”的功能,关键也在“平实”。即对成绩和经验、问题和教训能够记实述真,不夸大,不缩小,实事求是地直述;在文风上能够做到真话实说,直记其事,直叙其文,笔笔有据,绝戒虚浮。具体说,年鉴要做到平实应注重以下4点。

1、去伪存真,戒虚求实。包括:①事实要准,数据要确,详在第二个特点中叙述。②文体上要用记述文体实记实述,兼用说明文体实说实释,力戒总结式、报告式、新闻报道式写法;也不要虚文华语,滑为描写文体;更不能借题发挥,走上议论文体。

2、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理应喜忧同报,这是如实记录、为当今和后世提供借鉴作用的起码要求。然而,当今中国年鉴,是否报忧,怎么报忧,成为了年鉴编纂中最大的难点。关键是在政绩工程面前很多领导干部都不愿意报忧。但是必须看到,并不是所有领导干部都是这样的。作为年鉴工作者一定要具有实事求是的勇气,进而科学地协调喜与忧的内容,注重方式方法,进行喜忧同述。而且,笔者相信随着政治民主的进程,这个难题会有所突破的。现在的问题是,一些腐败现象、重大失误、突发事故、灾难事故等,在报刊上、网络上已炒得沸沸扬扬,而在年鉴中没有反映,这太失信于民了,报大地损害了年鉴的声誉。

3、杜绝虚浮词语,戒用模棱两可之词。例如,“大概”“也许”“似乎”“可能”“如果”“假如”等模糊性词语和假设性词语,应该戒用。“前所未见”“声名远扬”“质量上乘”“长足发展”“一落千丈”“声名狼藉”“质量低劣”“停滞不前”等褒贬性语词,应当慎用。也要避免用拔高之词、修饰之语,如得了奖励,不说“获得”,而说“荣获”;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不写“进入”,而用“打入”。

4、有点有面,点面结合。这是年鉴用记叙文体兼用说明文体,全面记述客观实际的基本方法,为此:①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以面掩点,以全盖特,只讲森林,不讲树木,要统筹兼顾,全方位地记述,有点有面,才能如实记述。②不能点面分割,“点”不顾“面”,“面”不顾“点”,乃至点面相互抵牾,这都不符合客观实际,无法反映年鉴的平实。一定要点面呼应,并能结合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实”。(14)

(二)准确

年鉴,记国策,涉民生,一定要准确无误。不但事实要准,数据要确,而且用词要准,造句要确,这样才能经得住现实的检验、历史的考验。准确的特点,既是年鉴最大的特点平实的延伸,又是年鉴这个最大特点的核心。平实的核心是“实”,“平”也是为了“实”,这个“实”即是准确。简洁、规范的特点,归根结蒂也是为了准确,当然还有为了便查等目的。

1、事实要准。事实是年鉴的本源,是年鉴的立足之本,是年鉴的最基本内涵。没有事实,就没有年鉴。正如有人所比喻说的:“一般情况下,文学靠的是虚构,评论靠的是伦理,而年鉴靠的则是事实”(15)

2、数据要确。数据在年鉴中既反映客观事物的基本情况,又揭示客观事物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还能显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且便于纵向、横向的比较。正如有人所说:“条目是年鉴的细胞,数字是年鉴的细胞核”16。年鉴是离不开数据的,行文中有数据,表格中有数据,图照中也有数据,尤其是统计年鉴简单是数据的海洋。可以这样说,任何类型的年鉴都不可能没有数据。而且年鉴是所有图书中数据最多的图书,是所有刊物中数据最多的刊物,亦是所有书刊中数据最为重要的书刊。因此,数据的多少、数据是否全面系统、数据是否确切,都关系到年鉴质量的好坏和高低。一般说,数据数量稀少的年鉴,不可能是一部好年鉴;数据不全面、不系统的年鉴,亦不可能是一部好年鉴;数据准确性差的年鉴,只能是一部劣质年鉴。常见年鉴中的数据准确性出问题的有以下几种:①数据本身有误。如一部2001、2002年的中央级年鉴,把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连续两年误写为“3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②统计数字来源不一统计口径不一。如年度粮食产量,统计部门、粮食部门、农业部门时常各有一套数据;年度人口数据,统计部门、公安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也时常各有一套数据。即使是同一部门亦有预计数、快报数、年报数等几套数据。我们主张尽可能地用年报数,不用预计数,快报数也要尽可能地少用;我们主张尽可能统一使用统计部门的数字。③各篇之间数据不一致。包括特载文章内部数据不一致,特载文章与条目内数据不一,特载文章与所附统计资料的数据不一,特载文章与大事记的数据不一,特载文章与图、表的数据不一致;条目与条目之间数据不一致,条目与所附统计资料的数据不一致,条目与大事记的数据不一致,条目与图、表的数据不一致;统计资料内的数据不一致,统计资料与大事记的数据不一致,统计资料与图、表的数据不一致;大事记内部的数据不一致,大事记与图、表的数据不一致;图表的数据不一致,图内数据不一致,图与图之间的数据不一致,图与表的数据不一致,表内的数据不一致,表与表之间的数据不一致,等等。如2006年一部城市年鉴说:“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1029立方米,为全国同期人均水资源量2195立方米的55%;亩均水资源量为677.7立方米,为全国同期亩均水资源量1437立方米的0.47%”。这里两个百分比都是错的,一看1029就知道不足2195的一半,怎么可能是55%,应改为46.88%;677.7怎么可能是1437的0.47%?1437的0.47%是6.7,应改为47.88%。该年鉴又说:“2005年市场成交额达到38亿元”,2页后的表中却写为“30亿元”。类似这类数字上差错,笔者发现这一部年鉴达21处之多,都是一些不严谨的低级差错。

3、用词要准,造句要确。我们在规范中叙述。

(三)简洁

我国年鉴现在越编越大,有的省级年鉴超过200万字,城市年鉴超过150万字的不是个别的,县级年鉴有超过100万字的,这中间很重要一个是不简洁,没有像编辞书、打电报那样惜墨如金,言简意赅。这方面,笔者认为《广州年鉴》是做得比较好,该年鉴一度曾达182万字,自1993年以后减肥瘦身,一直控制在百万字上下17。作为工具书的年鉴,其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有限的篇幅内,反映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为此要做到语句要简,文字要精。

1、语句要简。

年鉴要用辞书体语句,少用或不用报告体、总结体、新闻体语句。条目标题应贯彻“一”字性方针,用一句话或一个词组,乃至一个词为标题,少用或不用两句话或两个词组组成的标题,拒用多句话或数十字形成的标题。条目释文则要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用简单句,少用复合句;多用主谓句,少用附加句。例如,“省委下达给××铜粉末冶金厂研制的省科技指导性项目SL-Y系列粉末冶金罗拉轴承外壳于8月30日退过省科委技术鉴定”。在一般的公文中,这类带有附加语的长句未尝不可。但在年鉴中则赘述有余,严谨不足,明显不符合年鉴体。删去附加成份,略去赘词,以短句阐述,则可改为:“省科技指导性项目SL-Y系列粉末冶金罗拉轴承外壳,由××铜粉末冶金厂研制成功,8月30日通过省科委鉴定。”省去了一些字,主题词前移,句貌由繁至简,符合年鉴章法18

2、文字要精。

年鉴的文字一定要紧缩、提炼,做到简洁明朗。为此,主语一定要保持稳定,以免支离破碎,且可以尽可能多地省略字数,便于朗朗上口,一口气读下来。要多用实词,少用或不用形容词、副词、助词、或叹词、夸张词等。包括“为”“对”字要少用或不用,如前已叙述,“对传统的剪纸艺术进行挖掘、整理”等介词结构句要少用或不用,要多用动宾结构的陈述句,改为“挖掘、整理传统剪纸艺术”。这样削去了“的”“进行”等附加语,字省句洁,句子由虚变实。“了”“共”“的”“已”等字可少用或不用,年鉴记的都是过去时,前面一用“了”字,后面便没法不用“了”字,于是“了”字从头用到底,赘字连篇,句型松散。例如胡乔木同志在1987年修改一个条目时有这么一段话:《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了中日双方所处的时代和双方的基本特点,阐明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论述了持久战的总方针,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批判了‘亡国论’‘速胜论’”。他指出:这一长句中的5个“3”字都删了,尽量不用表示完成式的“了”字。如果用“了”字,就可能从头到尾满篇是“了”字,也就没完没了。当然不是说必须用“了”字的地方也不用19。“企业共××家”“职工共××人”“全省共×××”“全市共×××”,这些短句中的“共”字都可省。“降雨量为××”“总产值为××”“人均用水量为××”,这些短句中的“为”字都可省。“作出巨大的贡献”“发挥重大的作用”“受到深刻的教育”,这些短句中“的”字都可省。“饮用自来水的人已达61万人”“已初步形成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格局”“已完成当年工作量的80%”,这些短句中的“已”字都可省。上述句子中的“共”“为”“的”“已”字省略后,语句通达,文字明简。

又,年鉴中“就”字也要少用或不用,因为它带有评论语气。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该研究就属于全国先进水平”。

年鉴的文字既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又要精炼简洁。犹如宋玉所描写的“东邻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见《登徒子好色赋》),字斟句酌,分毫不差,既不能增一字,又不能减一字。

(四)规范

年鉴发展到今天,像200多年美国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一个人编纂一部年鉴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众手集成的年鉴,没有规范就不可能成“鉴”。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规范是年鉴的法规,每一位作者、编者、审者都要遵守,概能莫外。

在语言文字方面我们要遵照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其1964年3月7日颁布、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1955年12月22日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等文件办,做到用词要准,造句要确。

例如,“产品质量问题得到解决和提高”一句话,欠妥。“产品质量问题得到解决”,是对的;“产品质量问题得到提高”,是不对的,主宾搭配不当,“问题”是没法“得到提高”的。后一句话应改为“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又如,“被授予‘省级中中国文明示范岗’”一句话,欠妥。动宾搭配不妥,“文明示范岗”没法授予,授予的是该岗的“称号”,所以应在“文明示范岗”后加“称号”两字。再如,“市人民代表大会于2月8~15日开幕”一句话,欠妥。为状谓搭配不当,开幕是一瞬时,状语2月8~15日不相配,应把“开幕”两字改为“举行”。

数字要遵照2012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里面规定有几种情况必须用阿拉伯字书写,有几种情况必须用汉字书写,有几种情况可用阿拉伯字或汉字书写。有的年鉴在凡例中规定,“本书数字均用阿拉伯字”,这是不妥的,违背国家标准的。一定要防止数字写法上的阿拉伯字化倾向,遵照国家标准书写。此次国家标准与1995年颁布的规定相比较,我认为更注意了保护我国民族的汉字。同时,笔者觉得1995年规定中,“要注意局部统一”,还是应该继续可行的。数字书写中一个常见问题是起讫数字的前一数字被虚化,例如把2万~5万个,错写成2~5万;4亿~9亿元,错写为4~9亿元;25%~68%,错写成25~68%。这里的“万”“亿”“%”不是单位,单位是“个”“元”,万、亿、%都是数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少。

量和单位要遵照1993年的国家规定办。这里常见的问题有:①“亩”能不能用。“亩”当时是作为不规范的单位,暂时保留使用。据我知道,至今没有一个正式文件说“亩”不能用。全国要保住18亿亩耕地等,国家有关单位和国务院还在用。“亩”不能用,许多问题很不好办,笔者认为标准化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把我国民族的东西一扫而光。当然,如果国家有标准了,笔者会遵守国家标准执行,但仍然会保留我的意见。②常见一个差错是大小写,这方面掌握了一个规律一般就不会错:即凡单位名称是由人名演化而来的,则都是大写,包括“A”(安,即安培,电流强度单位),“H”(赫,即赫兹,频率单位),“V”(伏,即伏特,电压单位)等;非人名单位除了升的符号(L)是大写外,其他一律小写,包括m(米,长度单位),kg(千克,重量单位)等。③再一个常见差错,是不知道在数字之间不能插单位,如“1.5米”,不能写成“1米5”;也不能在单位中间插数字,如“20℃”,可作“20摄氏度”,但不能写成“摄氏20度”。④另一个常见差错,不知道有一些特殊单位或统计的量,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的统计量不是用%计,而是用‰(千分之几)计;飞机、火车、公共汽车的客流量,不是以“人”计,而是以“人次”计,等等。

标点符号要遵守国家规定。其中一个常见的差错是滥用顿号(、),最多的差错是不分层次一顿到底,叶圣陶先生批评这种现象是“爪子脸满篇”,即同一层次的并列成份已用了顿号,另一层次的成份就不能再用顿号与其并列,也就是说不同层次的停顿不能都用顿号。再一个差错是概数中两个数字之间不应加顿号的,加了顿号。②另一个常见问题是,分号连用之间夹用句号。句号(。)、分号(;)逗号(,)、顿号(、)都是停顿号,而且停顿时间是依次减少,即在停顿时间上句号>分号>逗号>顿号,因此顿号连用句子之间不能夹用句号。

修辞也要注意。比如,“约”“余”“多”“左右”“上下”等虚词不能连用,“约4000余人次”“2亿多元上下”等都不妥。有时还要注意“多”“余”的位置,即修饰的对象的位置,说“3582多万元”便不妥,应改为“3582万多元”。“很多”“们”等多数词汇不能重复,说“很多科学家们”,欠妥。“基本”“都”“大多”等副词不能连用,说“基本都得到解决”,不妥,而且矛盾,究竟是“基本得到解决”还是“都得到解决”,两者是不同的。

总之,要经得住推敲,做到用词要准,造句要确,统一规范。

三、年鉴的文风

文风是有文体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文体,必然相应地要有什么样的文风。年鉴体对文风的要求是:实事实录,朴实坦诚;语言客观,不加评议;分寸得当,及而不过;长话短说,言简意赅;标题醒目,文句通畅;要素齐备,易懂便查。为此,它要求做到“六忌”:① 忌空话套话。虚而不实为空,空成定式为套。这类语言,不但毫无资料价值、信息内容,还浪费读者时间的精力,使读者感到厌恶,且损害年鉴平实的形象。②忌过头话。过头话即大话,如“空前的丰收”、“全国首创”、“达世界水平”……在书中满天飞,顺手拈来。这只会使读者对年鉴产生不信任感,结果是城门失火,内及鱼池:真有这么高水平的发明创造,也被淹没在大话的海洋中,不被读者信任,没有受到应该有的尊重,更说不上推广使用。一定要留有余地,这并不降低某一成就的水平,却为年鉴带来被读者信任的硕果。③忌感情色彩的语言,如写旱不管多大,都写为“赤地千里”;写洪水灾害不管严重程度,都写成“一片汪洋”;写集市不管大小、商品多少、都写成“人群熙熙嚷嚷”“商品琳琅满目”“一派生气蓬勃”等。④忌广告性语言,尤是释文中介绍企业、介绍商品时,一定要避免广告性内容的语言,以保持年鉴实录的庄重和严肃。⑤忌口头语和不通用的省略语。年鉴记叙性文体是用的现代汉语书面语,现年鉴中大量流行口头语和不通行的省略语。⑥忌教诲式、命令式文句,在一些专文、会议条目、活动条目中时而出现“必须做到”“务必遵守”“一定要”“绝不允许”等言语,年鉴不是文件,只是为人们提供信息资料,教诲式、命令式的文句有悖于年鉴的性质与宗旨。20

 

主要参考资料:

(1)曲宗生.《年鉴语体略谈》.载《年鉴工作与研究》1991年第3期.

(2)孙春丽.《年鉴文体的规范化与语言的多样化》.载《年鉴工作与研究》1992年第3期.

(3)李国新.《论年鉴体》.载《年鉴工作与研究》1993年第3期.

(4)王守亚.《年鉴体浅说》.载《年鉴工作与研究》1994年第1期.

(5)肖东发、邵荣霞.《实用年鉴学》.第101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6)李今山、范作义等.《中国年鉴编纂规范化》.第143~147页.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7)姚洪波.《年鉴的文体与文风》.载《年鉴信息与研究》1997年第3期.

(8)同(5).

(9)《辞书》1999年三卷本.第1097、1098、1128、1136、1980、4368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0)《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第155、596、1190、1318、1319、149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1)王斌.《年鉴学浅说》.第122~123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12)金紫衡.《从修志转向编纂年鉴的感受》,载《年鉴与研究》1994年第3期.

(13)周如汉.《从修志到编鉴的观念转换》。载《年鉴信息与研究》1995年第3期.

(14)张慧.《求实、精炼、准确——再谈年鉴语体文体规范》、载《中国地方志》2010年增刊.

(15)同(6).第145页.

(16)同(6).第103页.

(17)谭惠全主编.《城市年鉴编纂的理论与实践》.第80~83页.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

(18)同(6).第151页.

(19)胡乔木《胡乔木文集》

(20)同(11).第125页。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APP 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请用电脑打开本网页,即可以免费获取你想要的了。
扫描加我微信 ×

演示

×
登录 ×


下载 ×
论文助手网
论文助手,最开放的学术期刊平台
							 
回复
来来来,吐槽点啥吧

作者联系方式

×

向作者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