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关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应该由不同层面的定义分别来表述,然后由它们组成完整的定义体系,对教育技术学科作出全面的阐释
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由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和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所组成,并由此而导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科;定义体系 视听教学、个别化教学和系统方法的发展与结合,形成了今天的教育技术领域,它的标志就是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的成立
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分别于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
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义,即“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1]最为简洁、明确,最具有代表性
AECT’94定义的引进,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学科的确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对定义理解的不同,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第一,在美国,教育技术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存在的
因此,他们认为只要是和教育相关的问题,就应该去研究,而往往不在意教育技术“是什么”
正如《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的书名所示,’94定义是属于“领域”的定义,而不是学科定义
第二,尽管从历史上看,美国一直在交替使用“教育技术”和“教学技术”,认为两者是同义语
但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名词显然不属于同一层面
教学技术相对于教育技术来讲是微观层面的,它理所当然地关注“学习”;而教育技术则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绩效的提高
第三,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是两个相关的不同概念,如果把它们混为一谈,则会引起理论和实践的混乱
而在我国,恰恰把’94定义既当作教育技术的定义,又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因而引起了很多困惑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正确运用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必要对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作深入研究
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应该由不同层面的定义分别来表述,然后由它们共同组成定义体系,对教育技术学科作出完整的阐释
一、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 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是解决“教育技术是什么”问题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我们首先需要对教育和技术的概念分别进行讨论
1.关于“什么是教育”的讨论 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入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 以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大多定位在学校教育的层面上,认为人受教育的时间是从幼儿园开始,到高等学校(包括成人院校)毕业为止,实际上这是一种狭义的教育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终身教育被提到日程之上,受教育的时间延长至人的一生,而受教育的空间则延伸至工作单位、家庭和社区,包括你所在的任何地方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终身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因此,今后我们应该以广义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工作
2.关于“什么是技术”的讨论 英文“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工艺和技能进行论述
最初,它仅指各种应用技艺,与直接的操作联系在一起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技术一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导致了对它的理解和表述的多样(性)
”[3] 到目前为止,对“什么是技术”的论述不下几十种,要想给技术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显然是困难的
刘大椿先生在《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把技术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分别引用了戴沙沃、R·麦基、G·罗波尔、C·米切姆、M·邦格、埃吕尔、H·马尔库塞等学者的观点来进行说明
同时,他还论述了技术的要素和结构,对我们深入理解技术的本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现把它节录如下: (1)技术要素的分类
①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
它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②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
它主要是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③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
它主要是指以技术知识为象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
(2)技术的结构
①经验型技术结构
就是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
②实体型技术结构
就是由机器、机械性经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机器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
③知识型技术结构
就是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知识性经验技能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
[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它包括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三大要素,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技术结构
实体形态的技术与具体的物质(工具、设备、材料)有关,我们把它称为物化技术(即一般狭义理解的技术);经验形态和知识形态的技术与人的智力有关而与物质无关,我们把它称为智能技术(简称方法)
因此可以认为:技术由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两部分所组成
据此,可以对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技术包括在解决某一问题时涉及到的所有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有机整合;狭义的技术是强调其中一部分技术而并非全部
并且,“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现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其社会属性则表现在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5] 3.关于教育技术本质的讨论 近年来,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发表了不少,但是能够真正说清楚“教育技术是什么”的却不多
在这里,我们引用尹俊华先生的论述:“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
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及相应的软件;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
”[6] 我们把上述论述加以简化,可得出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与方法的总称
在上述定义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1)定义中提到的“技术与方法”,分别指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而且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而采用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
(2)根据定义可以将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如图1所示
对教育作广义理解,并认为技术包括一切(即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采用的所有可能得到的)物化技术(简称技术)和智能技术(简称方法),此时称为广义教育技术(如图中D);对教育作广义理解;而对技术作狭义理解(如只理解为现代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或对教育作狭义理解(如只限定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而对技术作广义理解,此时的教育技术都属于狭义的范畴(如图中C和B);如果不仅对教育作狭义理解,对技术也作狭义理解(甚至把技术只理解为媒体技术),这时的教育技术理念就更狭窄了(如图中A)
(3)“技术与方法”必须经过有机整合,共同作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绩效
根据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所包含的技术层次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李克东先生“教育技术的层次图”改编 从图中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由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组成
由于教育技术中的物化技术和教学媒体有关,因此又称为媒体技术
媒体技术(简称技术)包含硬件技术(Hardware Technology)和软件技术(Software Technology)两个层次;智能技术(简称方法)包含系统技术(Systematic Technology)和整体技术(Systemic Technology)两个层次
硬件技术指与设备、工具相关的使用、维护和开发的能力;软件技术指对相应软件的使用、管理、评价以及设计、开发的能力
系统技术指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提出目标,设计解决方案,试行并评价其结果,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的一种方法体系
整体技术强调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如教学系统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性是由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来保证的
如果只注重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机关联而忽略了教学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的有机关联,只注意教育中教学方面的问题而不注意非教学方面的问题,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另外,可以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对教育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如新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会对原教学系统的“生态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会产生什么积极的效果?会发生什么问题?如何把“新物种”整合到原有的系统中或如何改变原有的系统以发挥积极的作用?等等
这是整体技术的具体应用,将会有效地帮助我们建立全面的教育技术观
二、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 从上述有关技术定义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方法,一种知识,还是一种活动过程
这一特点,在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在我国,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整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体系,它不单单是一门学科专业,而且还是一项事业,同时又是一种产业
除了现有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以外,从中央电教馆到各省、市、地、县电教馆(站),从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中心到中小学电教组(室),建有一套完整的电教机构;全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职人员队伍达几十万人,他们带领、指导和帮助千万学科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这是我们教育技术事业兴旺发达的一笔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