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儿童诗人王立春出生于满,汉,蒙三族杂居的辽宁省阜新,六岁那年,随着母亲工作的调动,在位于乌兰木图山脚下的阜蒙县哈达户稍乡生活了五年。 虽然时间短暂, 却影响了诗人一生,“我一辈子离不开乡村的哺育,离不开我儿时所感受的教益。 正因为从这个小山村成长起来,所以我一路阅读,一路写作,一路也没有离开那个生我养我的童年、故乡,这些东西一直带着我走到现在”辽西乡土原野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以及情感体验形成了诗人关于童年的记忆基质, 故乡的乡土成为她创作时挥之不去的云彩, 奠定了她一生感情的基础。
在以儿童和童年为主要审美对象的童诗创作中,诗人将童年记忆中的乡土痕迹层次化地渗透于童诗创作的里里外外,她的三本诗集《骑扁马的扁人》《写给老菜园子的信》《乡下老鼠》 不同程度上都以自觉的儿童视角书写独特的东北乡土风情景观, 以奇异的幻想赋予乡土万物灵性的特质,并借鉴乡土文学的语言形式,表达作家自身对于自然健康人性的呼唤, 以及守护健康童年的儿童文学理想和审美追求。 王立春执着于字里行间诉说的乡恋,极大拓宽童诗的审美空间,滋润着儿童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 给中国当代童诗带来了新的风景。
一、东北乡土原野的咏唱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单位,而在王立春的笔下,意象的攫取和题材的呈现, 具有浓郁的东北地域风情色彩,诗中处处可见的是“冰凌花,狗尾草,螳螂、鸡爪草,荞麦,大眼贼”等属于北方乡土原野的景象。 正如诗人在《向着故乡的方向》中写到:“我生命之初和树林、草甸子、沙土搅到一起,分也分不开。 而树林、草甸子和沙土里的一切生物,都是陪我成长的伙伴,就是再转成另一个生命,我也和他们难分难舍。 ”生命最初的乡土记忆点亮了诗人的创作, 给予了诗人丰富创作的素材和无限的诗意。 诗人的故土位于乌兰木图山脚下,与草原相邻,可以说草原是诗人生命的一个重要伙伴。 在名为《最美的花开在草原深处》一辑的组诗中,诗人构建了以“草原”为中心的意象体系,围绕草原,应接不暇的是:“狗压根儿”,“苍腊花”,“篝火”“蒙古长调”“蒙古马”“老勒勒车”等景物,内心对故土的款款深情促使诗人在回忆书写这一个个物象之时, 多以赞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