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学对心理现象的观析
从心理学出发的佛学,对心理现象(心法)论述最多,最为精彩,在人类文化史上最早建立了精密的前心理学、超心理学体系。大小乘佛学把一切现象分为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位”,五位所摄,小乘《俱舍论》等说七十五法,《成实论》说八十四法,大乘唯识学增至百法。五位百法中,心法、心所(有)法及不相应行法的一部分,属心理现象,无为法实际属超心理现象。佛教徒在禅的冷静寂照心中,在调制自心中,反观内照,省察观析自心,使他们得以观照入微,把心理现象剖析得十分精密,而且探讨了禅定中发现的超心理学现象。禅思,在佛教那里实际上被作为一种“如实知自心”的研究方法,佛教称禅定之学为“心学”、“意学”,便表明了这一点。
佛学从缘起论出发,把心识看作多种功能的集合体。佛典中的“心”,梵语曰质多(Citta),即集起义。心的功能,分心法、心所法两类,前者指心识自体所具的主要功能,后者指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的各种由心识主要功能所派生的心理功能,喻心法如王,则心所法为臣民。
关于心法,小乘仅说六种识,大乘法相唯识学进一步深挖潜意识层,说八种或九种识,由表及里,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前五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大略相当于心理学所言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功能。五识了别的对象,分别为色、声、香、味,触五种境况,称“五尘”(能遮蔽真实及本性光明的五种灰尘)。五识“唯外门转”——其作用只向外分别尘境,只有五根(眼等五种感官)对境并心起分别时才有,不对境或对境而心不注意时则无。其了别作用,唯属“现量”——即离名言概念分别的直觉。
第二层:意识,亦称第六识,与今哲学、心理学上的意识(consciousness)涵义有别,仅指对“法尘”的了别作用。法尘,指具规定性的认识对象,包括相状、概念。意识是心识功能中最重要者,《摄大乘论》称其“无边行相而转”,作用非常广泛,普遍于除熟眠、闷绝及无想定、无心定之外的一切心理活动中,如《唯识三十颂》所言: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无想二定,指停息了意识活动的无想定、灭尽定,据称修习无想定可生无想天,半劫中无意识生起。唯识学分意识为四种:
1.五同缘意识。与前五识同时生起,同分别一境,《解深密经》谓眼等五识生时,与其“随俱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此识唯属现量,尚未起概念分别。如注意看面前这盆花时,花的色香形相分明现于眼鼻二识,同时有一注意认知的意识生起,然尚无“这是某某花”的概念生起,即为五同缘意识。
2.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同时生起,却不限于对境相的现量直观,还有对境相的概念分别及对与此境相有关的主客体乃至对整个认识活动总体的分别。如看到这盆花后,同时生起“这是盆美国种月季花”,乃至“他这盆月季开得真美”的分别,这种分别包括了佛学所说的现量、比量(概念、推理活动)、非量(不如实的分别)三种认识活动。
3.五后意识。在五俱意识之后所生起的关于五俱意识的联想、思维等活动。如看到那盆月季花之后,生起“月季虽美,可惜有刺,犹如美人”等意念。
4.独头意识。前五识不直接对境,唯第六识自己独自生起的意念,分为四种:(1)散位独头意识,指日常生心起念,追忆过去,预想未来,忽然记起远方的亲人朋友等,这是常人除前三种意识外最主要的意识活动。(2)梦中独头意识,指梦境中的分别计度心。(3)狂位独头意识,指精神病人独自所生的病态意识。(4)定位独头意识,指坐禅入定后的特殊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恒久专注一境,深察洞照,也可发现神通异能。定中独头意识可分为欲界定心、色界定心、无色界定心和世间定心、出世间定心等各种不同层次、性质的定心中发生的独头意识。这种意识是佛家从禅定实践中所发现,为近代心理学所不谈,属超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意识与前五识常被归于一类,名“分别事识”、“了别境识”、“前六识”,皆名为“识”。意识的了别作用,不但可“外门转”而了别外境,还可“内门转”而省察自心。总之,前六识的作用较为粗显,易于省察。意识下的三层,则隐微难见。
第三层;末那识。末那(manas)意为思量,末那识一称“思量识”、“第七识”或“意”。《成唯识论》卷五释云:“恒审思量,正名为意。”谓此识的功能,是恒常不断地发起思量审度的作用,其思量“恒内门转”——不分别外境,而只向内思量,思量什么?思量内心深处有一个恒常主宰的自我,生起深层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唯识三十论》云:
依彼所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谓末那识之内思自我是生起我痴(错误地执着实常之我)、我见(执着实常我的见解)、我慢(自我骄慢)、我爱(自怜自爱)四种烦恼的渊薮。末那识下意识地恒常思量内自我,执有内自我,其念念相续不断的思量活动,实为表层第六意识活动的底座,故唯识学即以此识为“意根”(意识之根本),《成唯识论》谓第六意识“要托末那而得起故”。末那识内执自我,贯彻常人的绝大部分心理活动,为人们作人处事的根本立场所在,产生自我中心主义,被佛学认作万恶之源。末那识的思量活动,佛学说唯属“非量”,是不如实的错误执着。
第四层:阿赖耶(Alaya)识,意译“藏识”、“异熟识”,又称“第八识”、“本识”。唯识宗以此识为心体、心主,别于前七,独称为“心’。此识即末那识向内思量执着的自我,它潜在于心识的底层,其功能主要是储藏,《成唯识论》说它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如一心识仓库,故名藏识。能藏,谓此识具储藏作用,如今电脑之能储藏信息。所藏,谓此识储藏的东西,是“种子”。《成唯识论》解释: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
种子,是以植物的种子为喻,指已发生的心理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一种能产生后果、具生起新的同类心理活动的潜在势能,亦称“习气”——即心理活动的惯性延续,这种具决定未来心理活动走向的习气、种子埋藏于阿赖耶识中,当具备一定的条件时,便成为决定人意识活动的力量,在意识表层形成心识“现行”,就象埋藏于土中的植物种子在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时,便会萌发出新的植株。比如一个人第一次抽烟时对烟味产生喜爱,这种喜爱便会在他阿赖耶识中藏下一粒种子,当他下一次见到烟时,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去抽烟。《成唯识论》说种子有刹那灭、果俱有(必然生果)、恒随转(常随本识而生)、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六义(六种性质),又说种子有本有、新熏及染、净二类。种子隐藏在阿赖耶识中,虽看不见摸不着,却不失不灭,起着决定一个人人格、行为、心理素质的潜在作用,据称只有在深定中用智慧观照,才能清清楚楚地看见自心阿赖耶识所藏的种子。执藏,谓第七末那识恒执第八识为内自我,实际上第八识中也藏有第七识执我之种子。阿赖耶识不仅有储藏作用,而且潜在心识底层,具有统摄诸识的作用,为前七识生起的基座,《大乘入楞伽经》卷七云:
意从赖耶生,识依末那起,赖耶所起心,如海起波浪,习气以为因,随缘而生起。
把阿赖耶识生起诸识的活动喻如大海在其表层兴起波浪。《八识规矩颂》说阿赖耶识“去后来先作主公”,是众生生死轮回的主体,有如通常所说灵魂,众生执此识为内自我,常住不变,而实际上此识“恒转如瀑流”,[1]是一不断发起七识、储藏新种子的流动生灭过程,就象地下的暗河在不停地流淌。阿赖耶识虽然生起七识,但它本身并不分别境相,只有“现量”作用。
第五层:阿摩罗(Amla)识,意为“无垢识”。印度安慧系唯识古学及密乘立此为第九识,指心灵最底层常住不动、恒与真如相应的心体、心性,实即真如心、实相心的别名,《转识论》谓“实性即是庵摩罗识”。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三云:
于一真如,有其二义:一者所缘之境,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者能缘之义,名无垢识,亦名本觉。
谓无垢识是能与真如理相应的主体绝对心。《楞严经》等所谓“精觉妙明”者,即指此识,调此识是人能觉知之心最底层、最基础的功用,为前八识生起的本体。护法系唯识新学不立第九识,而把此识的功能归并于阿赖耶识中,称为阿赖耶识所藏“无漏种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云:
或以第八染净别开,故言九识,非是依他识体有九,亦非体类别有九识。
这两种说法都可在佛经中找到依据。实际上,八、九二识分开或合一,只是个分合问题,九识所具的功能,唯识新学也是承认的。
唯识学又把各种识的功能分为二分、三分或四分。陈那《集量论》立见分、相分、自证分三分,护法再加一证自证分为四分。见分,指心识向外了别境相的主观作用,《成唯识论》卷二谓“了别即是识之见分”。相分,指心识所了别的境相,包括相、名(概念)及外境之体等。自证分,为见相二分所依的心体,喻如变生二角的蜗牛。《成唯识论》卷二云:
相、见所依自体,名为事,即自证分,此若无者,应不能自忆心、心所法。
自证分,谓能审察觉知自己心理活动的功能。证自证分,谓更深一层,能自省自证分的深层心识功能,《成唯识论》谓“此若无者,谁证第三”?
总之,心识四分的作用分别是:相分缘外境,见分缘相分,自证分缘见分,证自证分缘自证分。即如我今眼见青天时,青天相为相分,能见之心识为见分,自知我今有能见之心,为自征分,内心最深处还有一个能自省能自证之心者,为证自证分。四分说犹如剥葱,从外向内,把心识功能的层次分得很清楚。唯识新学说八识各有这四分,唯识古学及中观派清辨等人,不同意设四分。
八识为本,外境内心为缘,还派生出许多心理活动,这些属于心法的功能称心所法(心具有的东西),唯识新学凡举五十一种心所法,并从染净因果着眼,把它们按染净善恶的属性分为六位:
一、遍行心所法。谓普遍于八识及其所摄一切心理活动的心理功能,此凡五种。(1)触,指心、境相接触而发起主动的认识活动。(2)作意,注意、警觉,使心的认识作用转向对象。(3)受,领纳,指心识接受外界刺激而在内心生起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4)想,“谓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2]指意识了别境相,形成知觉、概念,进行想象构画。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3]指意识发起思虑、思维等主动的运作。
二、别境心所法。指只缘个别境相而生的心理活动,有五种:(1)欲,意欲,欲望。(2)胜解,决定的看法。(3)念,“于所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4]指记忆不忘的功能,这对修定来说至为重要。(4)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5]指持续集中注意力于一境、专注不散的心,这种心理状态多由修禅定而致。(5)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6]指能正确决定是非取舍的智慧。
三、善心所法。佛学认为此类心所法从宗教价值观而言属善性,能产生有益于自他的后果,此凡有十一种:(1)信,主要指信佛法僧功德及业报因果、善的伦理规范。(2)惭。(3)愧,这两种心理能止息恶,发生善。(4)无贪,指不贪着世俗的财色名位等。(5)无瞋,不恼怒。(6)无痴,指明解佛教所认为的真理,主要是因果报应之理。(7)精进,从事善事时坚毅不懈的精神。(8)轻安,身心调畅轻快,为修定的效应。(9)不放逸,严格要求自己。(10)行舍,指舍弃外界刺激所生的感受,舍烦恼妄念,心灵平静安恬,主要指修定中会除散乱掉举。(11)不害,指不怀损害众生之心。
四、根本烦恼。此类心所法被认为能恼乱众生身心,为导致生死轮回苦果之根,在佛学看来属恶性的、有害的。此凡六种:(1)贪,指爱恋贪着,欲图占财色名利等为己有的心。(2)瞋,恼怒怨恨。(3)痴,“于诸事理,痴暗为性”。[7]指不明佛教所说真俗二谛,不明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事相及缘起无我的真实理性。(4)慢,自恃胜他的高傲心,小乘佛学细分为九种。(5)疑,指对佛法僧怀疑不信。(6)恶见,指持有佛教认为不符真实且有害的错谬见解,如我见、边执见(片面之见)、邪见(不信因果等)。
五、随烦恼。从六根本烦恼所生的同类染污性心理活动,佛学认为其害处要比根本烦恼小些,此凡有二十种;(1)忿。(2)恨。(3)覆,掩饰过借,掩盖真实。(4)恼,恼火。(5)嫉。(6)悭,悭吝不施。(7)诳。(8)谄。(9)害,损恼毒害众生之心。(10)骄。(11)无惭。(12)无愧。(13)掉举,谓心动摇不定,杂念丛生,尤其是忆念所贪爱境,为修定的大障碍。(14)昏沉,亦属修定大障。(15)不信,谓不信实理实事。(16)懈怠。(17)放逸。(18)失念,指忘失正念,主要指修定中忘失所缘境。(19)散乱.心念流荡,不能专注一境,障碍入定。(20)不正知,怀有不正确的见解。
六、不定心所法。谓善恶属性不定的心所法,凡有四种:(1)悔。(2)眠。(3)寻,“于意言境,粗转为性。”[8]为较粗的思察、推究、寻思,以概念为思虑工具。(4)伺,“伺谓伺察,令心匆遍,于意言境,细转为性。”[9]指深度的思察,意识活动细微地专注于一事,欲求取得解决。这四种心理活动既可以是善的,又可以是恶的。如第一悔,若忏悔过错,属于善,若于已作善事生后悔心,即属于恶。
除心法、心所法外,五位法中不相应行法的一类,实际亦属心理范围。不相应行,谓既不属于心、又不属于色法及其它法者,此类法中的无想定、灭尽定,指两种断灭了第六意识活动的“无心定”,前者为外道所入,后者为佛教中证了三果以上的圣人所入。两种定境,实际上是一种定中的特殊心理状态,属超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五位法中的另一大类无为法,指不依缘生、不生不灭的境界,此凡六种:(1)虚空无为,谓真如理,超越名言概念,无有质碍、边际,有如虚空。(2)择灭无为,指用智慧抉择,灭诸心识的污染,证入离烦恼生灭的境界。(3)非择灭无为,指不由智慧抉择而显,或因条件不具而显的无为法。(4)不动无为,指第四禅中舍离苦乐、寂定不动的无为心。(5)想受灭无为。指入“灭尽定”,完全止息了感觉、观念、思维等心理活动而证得的无为境界。(6)真如无为,指真常如实的理体、本体。这六种无为法,实际上都指由禅定调心所达到的某种境界,属于心理或超心理范围。
密乘《大日经》卷一还把凡夫众生的心相分为百六十种心:贪心、无贪心、瞑心、慈心、痴心、智心、决定心、疑心、暗心(疑虑心)、明心(无疑虑)、积聚心、斗心(争斗心)、诤心(竞诤是非)、无诤心、天心(“心思随念成就”)、阿修罗心(嫉妒斗争、乐处生死)、龙心(思念广大资财)、人心(思念利他)、女心(随顺欲法)、自在心(“思惟欲我一切如意”)、商人心、农夫心、河心(“顺修依因二边法”.即随大流)、陂池心(渴求无厌足)、井心(深思)、守护心、悭心、狸心(“顺修徐进法”)、狗心(得少为足)、迦楼罗心(“随顺朋党羽翼”).鼠心(“思维断诸系缚”)、歌咏心、舞心(想望神变)、击鼓心(奋发进取)、室宅心(保护自身)、狮子心(不怯弱)、鸺鹬心(“常暗夜思念”)、鸟心(“一切处惊怖思念”)、罗刹心(“于善中发起不善”)、刺心(唯思作恶)、窟心、风心(激昂振作)、水心(洗濯不善)、火心(炽盛炎热)、泥心、显色心、板心(“顺修随量法弃舍余善”)、迷心、毒药心、羂索心(一切处住于我见之缚)、械心(“二足止住”)、云心(常思降雨布思)、田心(勤事修身)、盐心(愈思念愈增益,有如食盐止渴)、剔刀心(剔除不乐)、须弥等心(“常思推心高举为性”)、海等心(“常如是受用自身而住”)、穴等心(先决定后复改变)、受生心(思随业受生于六道)。这一百六十种世间凡夫心,被认为皆出于妄执。若超越此百六十心,离却粗细三重妄执,便可证见出世间的寂然无我心(小乘圣人所证)、极无自性心(大乘菩萨所证)、实相心(佛所证)。百六十心说从另一角度分别心相,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自有其细微之处。
佛学不仅分析心识的结构和集起心识的诸多功能,而且从心识在时间上的生灭流变着眼,剖析一念心生的过程,旨在从起心动念处发现“染心”之始源。南传上座部立“九心轮”说,分一念心生为九个次第,喻如车轮转动,故名心轮。九心为:
(1)有分,谓心在未发起活动时的本来存在状态。
(2)引发,《唯识枢要》卷五云:
若有境至,心欲缘时,便生警觉,名能引发。
谓将发起认识活动时所生的警觉心。
(3)见,谓眼等五识对外开放,接收信息,但尚未形成知觉。
(4)等寻求,谓心照境见相,起形相、概念分别,形成知觉,如见面前一物而识其为花瓶,然尚未思察此物的价值及与自身的关系。
(5)等贯彻,综合六识所了别,形成关于认识对象的总相,如得知面前一物为何样的花瓶。
(6)安立,在前所得总相的基础上,经联想等活动而形成决定的知觉,如确认那花瓶是一件有价值的工艺品。
(7)势用,意识主动发起想做什么的念头,并由此念驱使而发起身口的活动,如决定把那个花瓶送给朋友。
(8)返缘,《唯识枢要》卷五云:
动行既兴,将欲休废,遂复返缘前所作事。
谓做完之后,反思所作事,如把瓶送朋友后,回想朋友一定很高兴,及他可能回赠我什么等。
(9)有分心,一念完结,心波平息,回复当初未起念时的平静状态。
据《解脱道论》说,这九心轮,凡经十七刹那(极短时):第一刹那有分心息,第二刹那有分心动,第三刹那引发,第四刹那见,第五刹那等寻求(受持心),第六刹那等贯彻(分别心),第七刹那安立(今起心),第八至第十四刹那势用(速心),第十五、十六刹那返缘(彼事心),第十七刹那回归有分心。
大乘佛学关于一念心生的次第说,要较九心轮简单些。法相唯识学一般说一念心生经五次第:
(1)率尔心,指心、境在无意识中初相接触的一刹那间。
(2)寻求心,意识中起一了知境相的主动欲求,由此生起警觉注意,形成知觉。
(3)决定心,对所知觉者生决定的认识,如看到商店里一件东西,经审视后确定它价廉物美。
(4)染净心,于前决定心上,生起主观的情识意欲,有了或染或净的情意,如确定那件东西价廉物美后生贪得、购买的意愿。
(5)等流心,谓从染净心所续生的同类相似的心,如反复想着那件东西应该买。以上五心中,唯率尔、寻求二心,在一切念头生起时必然皆有,寻求心后,也可能不生决定心而趋散乱,转向另一个念头,也可能生决定心而有染净。
佛学剖析心理现象,旨在掌握自主其心之道,以期通过自主其心达自主生死、自主世界,断生死流,达汉筹彼岸。佛教戒定慧三学乃至菩萨六度,皆为“自净其心”而设,尤其是定慧二学的具体操作方法禅定、止观,更是一种自我调控心识的技术。自净其心,自主其心,当然须先认识自心,识别心的结构、层次、作用、性相,及心所起念的染净、善恶、邪正,以便离染还净、弃恶修善、祛邪归正,这种自净其心的宗教实践,无疑带有强烈的禁欲主义色采。佛学甚至把如实认识自心看作对生命真相的觉悟,视为佛的智慧,《大日经》卷一即云:
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
如实知自心,须由修禅定止观而臻。佛学对心理现象的精致分析,便是在禅思中内省的结果。
摘自:≪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
第二章 由禅思所见的身心世界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陈兵,1945年生于甘肃武山。兰州大学中文系卒业后在新疆劳动、工作10年。1974年开始研习佛法。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宗教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12届政协常委。指导佛教专业的博士、博后、硕士生70余名。
研究范围涵盖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及道教,主要长于佛教思想、佛教禅定学、佛教心理学、中国近现代佛教、道教炼养学、宋元明清道教,著有《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生与死》、《佛陀的智慧》、《新编佛教词典》、《道教之道》、《道教气功百问》、《佛教心理学》、《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合著)、《中国道教史》(合著)、《道藏提要》(合著)等,发表有关论文百余篇,著述达六百余万言。
[1]《唯识三十颂》
[2]《成唯识论》卷三
[3]《成唯识论》卷三
[4]《成唯识论》卷五
[5]《成唯识论》卷五
[6]《成唯识论》卷五
[7]《成唯识论》卷六
[8]《成唯识论》卷七
[9]《成唯识论》卷七
心一禅个人微信号:xinyichangong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