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于围城内的她与我们
——关于《围城》中的苏文纨
广州市第16中学 庄雯
指导老师:陈苑苑
摘要:本文结合《围城》原著苏文纨的出场描写,分别从三个视角对苏文纨的形象设计进行分析,同时与现实生活相照应。第一个视角是作为女性苏文纨具有的社交才能,第二个视角是作为女朋友苏文纨表现出的强势与虚荣,第三个视角是作为“商人”她的精明。本文还从具体人物入手,提出了小说中更多值得当代人反思的事情。
关键词:苏文纨;多面;真实
苏文纨从一个大家闺秀、有才华的女博士,一步步地堕落成为市侩、俗不可耐的走私贩,其过程令人唏嘘不已。有人说她虚伪,不如单纯的唐晓芙那般令人喜欢,可我认为,也许我们在一些过于理想化的小说作品中,只适应了那些完美、伟大而单纯的人,对于苏文纨等这种“不一般”的人物,还保留追求完美而持有的幻想,由此就产生一些批判。其实苏文纨身上更具备现实中人的特点:复杂、多面、矛盾,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丰富,因此从她身上,也能看到更多令我们反思的东西。
一
作为女人,苏文纨表里不一、长袖善舞、善于打交道。
《围城》的一开篇就讲苏文纨明明最不喜欢小孩子,却在听了奉承的话后说了一句与她内心截然相反的话:“让他来,我最喜欢小孩子。”她想趁着航行期间和主角方鸿渐交好,却给同舱的鲍小姐抢了先,心里是妒忌,但表面还能维持着风度,与鲍小姐说笑。多次聚会中她说话总是漂亮,让人难以挑出骨头来。方鸿渐虽然对苏文纨并无真心,却也称赞她有头脑,同她一起去饭馆戏院不失自己面子。这些都说明苏文纨是一个懂得大局、心思缜密、理智、能控制住自己的女人。“表里不一”的人在《围城》中数不胜数,并不能拿来放大到当做苏文纨的一种缺点,因为放在现实,这种行为也是及其普遍的,有时候“表里不一”是因为善意、有时候是出于利益,总之是某种对自我的保护,要具体行为具体分析。而苏文纨的“表里不一”并没有伤害他人,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她圆滑、善于交际的表现。而这样的人比起随性直言的唐晓芙类型的人,在社会上显然更容易立足。
二
作为女朋友,她强势、细心体贴、爱慕虚荣。
等到鲍小姐这个障碍物终于下船了,苏文纨才有机会靠近方鸿渐,在不知不觉中撒下她的网,又一点点收紧。方鸿渐懦弱胆怯的性格使他不敢拒绝苏文纨的强势与示好,让苏文纨以为他已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中。她会为方鸿渐缝纽扣、洗手帕,为被羞辱的方鸿渐挽回面子,对喝醉的他嘘寒问暖,这些不可能是有着“玩弄他人”的心理能做出来的事,证明她对方鸿渐确确实实是真心的。
但她又有着虚荣的本性,使得她与唐晓芙有最大的不同。她布置了好几次聚会,从文中“她喜欢赵方二人斗法比武抢自己,但是她担心交战得太猛烈,顷刻就分胜负,二人只剩一人自己身边就不热闹了。”可以看出苏文纨有一种渴望被献殷勤的心态,喜欢从仰慕者的口中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苏文纨的虚荣心又将她推离了赵方二人:“赵辛楣顿一顿,眼望远处,说:‘方才我送她出门,她说她那儿还保存我许多信——那些信我全忘了,上面不知道胡写些什么——她说她下个月到重庆来,要把信带还我。可是,她又不肯把信全数还给我,她说信上有一部分的话,她现在还可以接受。她要当我的面,一封一封的检,挑她现在不能接受的信还给我。你说可笑不可笑?’”最终走向了自欺欺人的道路。
如①约翰·杜威所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人人都有自尊心,自尊心容易扭曲为虚荣心,容易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钱老的《围城》中着重表现的一点。照应到现实的例子比比皆是:卖肾买iphone、学生追求奢侈品包包、不富也讲究排场摆阔气,在饭店故意点超出分量的菜吃不完也不打包……虚荣心过盛容易让人变得华而不实、追名逐利甚至靠伤害他人来满足自己,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是一种不好的病态心理。苏文纨的“可笑”不是茶余饭后的笑谈,这种行为也许正发生在我们身边,是值得仔细思考的。
三
作为“商人”,她有底线、不让自己吃亏。
尽管苏文纨是主动追求方鸿渐的,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因她强势的心,眼里自然不能允许失败,与方鸿渐关系破裂后,苏文纨直接把方鸿渐的“历史”全抖给了唐晓芙,恨她能得到方鸿渐的爱,自己却不能,于是唐晓芙也别想好过了。这其实可以理解,不是人人都能在被伤害后有大爱的思想。方鸿渐心里已经有唐晓芙,却没有拒绝苏文纨,本就是他错在先。而凭借苏文纨的家世,能对方鸿渐做出的报复选项实在太多了,而她却只是在感情方面给了伤害她的方鸿渐一个重击,可见她还是保有一份做人的底线的。
有句话说:“②我们一直把人当信仰,一旦一个人变了,让我们伤心了,我们就会感到丢掉了信仰。”方鸿渐这个信仰没了,她就把爱全转化成了仇恨,人内心的狭隘被无限放大。也是真实的人的写照,不论是现在还是以前,针对“前男友”“前女友”类似泼硫酸的报复事件层出不穷,懦弱的人性一旦受到刺激就爆发出了阴暗面,丢掉了底线。我们在惊讶于事件的同时是不是应该也反思一下:一时冲动的报复究竟对自己有什么好处?③莎士比亚为我们解答了:“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热得烧伤你自己。”可见一时冲动的报复对我们自身也是没有好处的,丢掉了底线还会“引火上身”。可遇到了不平也不能忍着自己受苦,一定要在三思后选择最理性的方式对他人做回击。
苏文纨后来嫁给了“四喜丸子”曹元朗,在物质上狠狠地扳了一局,但方鸿渐并没有在意这样的结果。这也让赵辛楣对她大跌眼镜,结束了他对苏文纨的爱慕。她见到结婚后的方鸿渐时趾高气昂的俗态和赚国难钱的理直气壮实在让人心生厌恶。
苏文纨亲手主导了自己的恋情,却落得可笑的结局,方鸿渐有一部分责任。又或许正是因为她的工于心计,方鸿渐才畏惧她,疏远她而投向单纯的唐晓芙。她为了走进方鸿渐的围城而精心策划,对走不进她围城里的赵辛楣、曹元朗而鄙夷,方鸿渐不自觉被请进苏文纨的围城却惶恐不堪,实在是“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不管你选择进城还是出城,你都会后悔的。”赵辛楣、曹元朗即使真的走进了苏文纨的围城,难保对他们而言的“女神”形象变得平凡化后他们会不会后悔想出来。正如人无完人,完美的选项也不存在,选择哪个选项都有既定的缺陷,当然也有各自的优点。我们也是围城里的人,有些人在城内,有些人在城外,总有人在羡慕着别人的生活,认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却没有把握住自己已经有的,天天活在痛苦之中。而我认为,不管是在城内还是城外,我们都能通过调节自己的心理,去适应那些我们不能改变的东西,从而升华自己的精神体验。
俗话说“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围城亦是如此,有社会就必然有一个大围城,人必然被困在各种围城内,必然要面对追求与退缩、苦闷与彷徨的境地。围城内的众生百态,映射着我们的现实生活,苏文纨不仅仅是一个小说里的角色,更是真实、有血有肉的、困于围城内的人类。
[参考文献]
① 约翰•杜威,人类行为学家,《民主与教育》,译林出版社
② 李尚龙,《莫名我就痛恨你》,中国友谊出版社
③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④ 金庸,《笑傲江湖》,广州出版社
⑤ 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方鸿渐的悲剧
----小议《围城》主人公方鸿渐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 涂慧莹
指导老师 朱琳
摘要:《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不但有李梅亭、曹元朗、高松年、周经理、范小姐等寥寥勾勒几笔却给人深刻印象的漫画式人物系列,更值得珍视的是方鸿渐和孙柔嘉这两个独特的人物。本文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性格的分析,谈自己对《围城》人物的理解。
关键词:《围城》 方鸿渐 懦弱 逃避 坚持不懈
钱钟书老先生一直是我十分敬仰的人,不仅羡慕他与才女杨绛的世纪佳缘,更崇拜扣人心弦的作品,我经常是手不释卷,与他的作品共处,就像与这样一位有味道的老学者晤面。《围城》这部被称为“新儒林外史”的杰作,更是让我不禁整夜捧读。主人公方鸿渐的悲剧更让我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这样的人会落得如此下场?
致命的懦弱。他的懦弱使他一步一步走向“围城”。本已在在北平上大学期间,几番转折终于在中国文学系勉强毕业。这样一个学中文的书生,却因他的懦弱听从了包办婚姻的岳父,踏上了留洋之路。更令人咋舌的是包办婚姻的未婚妻已经因病早逝。在欧洲,迫于家庭的压力,买了一张“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克莱登大学”正是利用国内不了解国外教育状况的弱点,趁机浑水摸鱼,筑起的骗人的“围城”。正当日寇的侵略日渐深入内地之时,他怀揣着这张假文凭坐船回到了“外患内乱”的祖国。而这座骗子大学也让他陷入了事业上的“围城”。而他就因为想在情感上找个依靠,与孙柔嘉结婚。可他的懦弱仍使他是弱势的一方。他与孙柔嘉进行历次冲突之后,总是被迫回到他那个本不愿回到的家中,但他无力摆脱,就这样陷入了婚姻的“围城”。也许多一份勇气,在最初方鸿渐拒绝包办婚姻的岳父的出国请求,他也不会使得自己走向重重“围城”无法逃脱,这教育了我们懦弱很致命。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有自己的选择,敢于与恶势力对抗,小到拒绝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大到抵抗强大的社会的腐败思想。不能让自己少了一份勇敢,而陷入“围城”。
逃避困难,不相信自己,少了一份坚持。在留学归来仅仅一年里,方鸿渐在上海、三闾大学和外地辗转。而这样的辗转并不是他对人生更好发展的追求,而是因为陷入了困境,求得暂时的解脱。读中文系的他绝不可能没读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吧?但他却丝毫没有付诸于实践,作为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他丝毫没有领悟到文学中提炼的人生的精髓。但要说他是个没有智慧的人也是不可的,他的小聪明可谓是填得满一大箩筐。勾引鲍小姐时他拿鲍小姐的未婚夫出气,灵机一动,他巧舌如簧地提出“信基督教的人不能做医生”的歪理邪说。为了讨好唐小姐他更是表现出他的惊人的思辩能力。他却不能善用他如此惊人的天分。假如他能在面困难时不逃避,相信自己,多一份坚持,也许也会像在勾引女人时那样的如鱼得水,谈笑风生了。人生取得大成功的人除了拥有领域上的天分,更比没能成功的人多出一分不懈的努力,多流下了一些艰辛的汗水。不逃避,不消极,不气馁,不放弃,就不会永远的失败。在学业上我总有会遇到困境时,这时只要想起方鸿渐的悲剧,身体就会不禁打个激灵,我知道我不能在此停滞不前,我不能逃避了,这样才会离目标更进一步。
读完《围城》好些日子,方鸿渐的故事仍在我脑海被不断回想起来,作家的成功也就是如此了吧。使人感叹的同时,也让人学到了久久不能忘怀的人生哲学。我成长成了一个更勇敢,更坚持不懈的人。
参考文献:
[1]《围城》钱钟书
[2]百度文库 社会、婚姻与自我之困——试谈《围城的意蕴》
[3]《解读围城》钱钟书 京华出版社
浅谈孙柔嘉
广州市第16中学 蔡钧沛
指导老师 梁秋燕老师
摘要:《围城》中孙柔嘉的性格变化反差很大,本文以分析孙柔嘉的婚姻悲剧,剖析当时社会新旧文化的交织对人的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性格,心计,文化差异,社会
《围城》的主角方鸿渐经历了几次失败的感情经历后,与孙柔嘉“喜”结连理。孙柔嘉在她的千方百计下,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但是这是一切悲剧的开始。孙柔嘉以为花尽心思能得到的幸福,其实是一个婚姻悲剧。原因有以下:
一、性格差异
可能是她的性格与方鸿渐的性格大相径庭,杨绛看完围城曾经评论道:孙柔嘉毫无兴趣却很有打算,方鸿渐兴趣很广却毫无打算。孙柔嘉外表就像小鸟依人的那种小女子,结了婚就跟事业有成的女强人一样,管制着自家丈夫。孙柔嘉理想中的丈夫是能干,又能保护她,但是又要听她的话的人。这些条件在方鸿渐身上一个也没有,方鸿渐玩世不恭,优游寡断。而且从书中上看到,方鸿渐应该是挺喜欢那种纯真的类型,像唐晓芙,一开始的孙柔嘉其实有唐晓芙的影子,都很天真,都被方鸿渐看似成熟的气息吸引住了。但是孙柔嘉结婚后很无理取闹,着手要把方鸿渐变成她的的持线木偶,她认为,结了婚,丈夫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摆布,甚至要安排他到自己的眼线范围工作:方鸿渐辞去报社的工作后,她特意让自己的阿姨陆太太帮他谋了个职位,两人四只眼睛监视着方鸿渐。喜欢在外浪的方鸿渐会愿意丢下一切受孙柔嘉的控制吗?
二、新旧文化的交织
孙柔嘉结婚后,嫁妆的事,又起矛盾。她不能忍受方鸿渐的弟媳来侦查她的嫁妆,她也不愿意在方鸿渐家做跪拜。方鸿渐的父母和其他的儿媳都认为她不孝。但是这正是当时新思想的影响,人人都平等,婚娶仪式都提倡节约。但是,对于方鸿渐的没落的士族家庭,孙柔嘉不是个好媳妇,最重要的是方鸿渐却要极力维护他们家,维护这种应该取缔的习俗。另一方面,孙柔嘉的家里重男轻女,她急切希望嫁给一个有钱有才华的男子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去努力追求幸福。她也是想得到一个在乎自己的人。孙柔嘉一开始天真,但是最后却是很任性。书中有句话:娶了才发现不是原来的人。孙柔嘉就是这句话的体现。她虽受到过高等教育,但是却没有摆脱封建的礼教思想。她可以贤淑地为丈夫打点,但又要动不动就以死来要挟丈夫,想控制丈夫,虽然孙柔嘉外表是个新式女人,处处注意服装的变化,书里讲到她到了香港之后立刻观察那里的女士的服装,但是会不会有些跟风和爱慕虚荣?只是外表上新了,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不得不说如果方鸿渐和苏文纨结了婚可能也是苏文纨控制方鸿渐。苏文纨也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方鸿渐对她示爱,当知道方鸿渐喜欢唐晓芙时苏文纨要毁掉方鸿渐说尽他的坏事。自己得不到,唐晓芙也不能得到。苏文纨更是出国留过学,也不是回到了这个封建思想仍然盛行的社会中,更何况只受到了皮毛新文化的孙柔嘉。
三、富于心计凑合的婚姻
孙柔嘉是围城外的白日梦。她不漂亮,但也不丑,还很天真。没留过洋,但也挺有学历。方鸿渐就是被她这种小女孩的表面吸引了。方鸿渐跟她讲在游船时见到鲸鱼,她听得很有兴味。旁观者的赵辛楣,提醒方鸿渐:“这女孩子刁滑得很!”一个大学毕业生肯定会发现方鸿渐在吹牛,而孙柔嘉却是一副天真的样子,未见过世面的样子。孙柔嘉的成功之处在于,她用“千方百计”嫁给了方鸿渐。用她的离乡之苦让方鸿渐怜爱,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很多不顺,她偷偷地自己哭,方鸿渐静静地听着;用她的顺从、天真让方鸿渐信服,到了三闾大学,被陆子潇穷追不舍的她去问方鸿渐如何摆脱,这样让方鸿渐误打误撞的认为他们应该在一起。在舆论下,在这浅浅的感情基础上,就这样凑合了一段婚姻,最终也会因为干旱而濒临死亡。
在《围城》中,孙柔嘉是当时女性的缩影,有幸接触到新的文化,了解到世界上先进的思想,希望从这个男权社会冲出去,希望得到关爱,重视。但是,在当时社会的大范围,腐朽的思想还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向外迈出的步伐。这种社会氛围影响着人的性格,影响着人的观念。
参考文献
1,钱钟书 《围城》人民教育出版社
2,袭刚.解读围城[M].京华出版社出版
3,钱定平.破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读者的第二双眼
——评《围城》角色赵辛楣
广州市第16中学 陈嘉敏
指导老师 梁秋燕老师
摘要:以方鸿渐为主人公映射当代社会的小说《围城》,不仅揭示了当代人物由于性格缺失而走向困境的道理,更刻画了一个理智清醒、欲帮助主人公走出困境的人物,一个让读者细看到主人公缺点的一面镜子,一扇大开的明亮的窗--------赵辛眉。
关键词:围城 赵辛眉 方鸿渐 第二双眼
《围城》,一部因经典而得以永恒社会批判作品,当人们被问及书中的主人公是谁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方鸿渐一角。但在书中,方鸿渐的人物性格除了从种种事件中透露出来外,还被一个犀利的批判者看出,指出,自己的事情和生活被他有意无意地支使着,改变着。他,就是读者的第二双眼,赵辛楣。
赵辛楣第一次与方鸿渐见面时,就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了一遍,鸿渐“好像是页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读本”,能被他一眼看透心思。可他更发现方鸿渐难以认识到的自我性格特征,于是,自己不知不觉就充当起了方鸿渐精神世界和性格的一面镜子。
在这高高的围城之中,赵辛楣为评析方鸿渐打开了一扇窗口。当赵辛楣得知方鸿渐并非是他的“同情者”时,终于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能够更无忌地对方鸿渐的性格特点发表看法。在即将到达三闾大学的时候,方鸿渐问赵辛楣自己讨厌不讨厌,赵辛楣答道:“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赵辛楣的回答直白而精准,不客气地一针见血。让读者借用赵辛楣的目光看清楚了方鸿渐这个“多余人”。从这一点看,赵辛楣不仅仅是作为方鸿渐叙事的推动者,更是成为反映方鸿渐性格的一面镜子,以自己犀利独到的见解为读者揭剖一个人。
自赵辛楣和方鸿渐建立了深刻的友情后,赵辛楣不仅仅是为了解剖方鸿渐而存在,更是为他的思想存在。赵辛楣像个忠实可靠的长者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方鸿渐。在去上三闾大学的在轮船上,赵辛楣就警告方鸿渐别因孙柔嘉看起来天真可爱就可以信以为真,存有一念温柔,事实上她就像一条张大口等方鸿渐跳进去的鲸鱼。 方鸿渐刚开始并不予相信,认定赵辛楣评论孙小姐的话完全是痴人说梦话。但赵辛楣的话在下文中却得到了印证,方鸿渐确是因“一念温柔”一步步走向了他不幸的婚姻,赵辛楣的警告也没能阻挡他跳进深渊。赵辛眉不仅是方鸿渐犀利可靠的长者,也是当代社会大众犀利的批判者。方鸿渐与孙柔嘉路经香港,与赵辛楣会面时,两人已经订婚,赵辛楣却又在谈话中有意无意提醒:“我不是跟你讲过,孙小姐这个人很深心么?你们这一次,照我第三者看起来,她真是煞费苦心。”方鸿渐意识深处沉睡的思想一下就让辛楣这句话给惊醒。这种主人公心灵最具震撼的点拨就是赵辛楣这个配角对主人公所施予的深刻有用的地方。方鸿渐与孙柔嘉斗嘴时方鸿渐之所以说出孙柔嘉千方百计想嫁给他这样的话,便是因赵辛楣的点拨对方鸿渐心灵深处发生了作用。
赵辛楣豁达而讲义气,痴情又明事理,他不失为一个好兄弟,好情人。但在文章中,他有一个更重要的使命,就是做一个陪伴、揭露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和性格的导师,来反衬出当代乃可能至现代人物的特征。可以说,赵辛楣的存在为这部灰色基调的小说填上了一丝亮色。
围困于城——人生的艺术性纪实
16中高一(2)班 戴纪韵
《围城》是一本好书。我相信所有读它的人在完成全书最后一行字后,都一定会与我有相同的感受:读《围城》,可谓“痛快”一词,它以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写出了一段由“快”向“痛”过渡的人生的艺术纪实。
那么,《围城》到底有何魅力?
首先,《围城》的语言运用技巧是其一大特色和亮点。无可否认的一点是,钱钟书先生擅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修饰人事物,并且常常不乏幽默感。比如方鸿渐在前往三闾大学途中搭乘的一辆汽车。钱钟书先生本身的目的是描绘这辆汽车的破旧不堪,他却没有使用寻常的直接描写,而是运用了大量拟人和比喻手法,称其“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癖难测的性格”“前头咳嗽,后头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这样风趣形象、流畅自然的大手笔,想必是如今许多所谓“唯美派”的“名作家”所学不来的。不过,我认为最能凸显钱钟书先生语言运用功底之深厚的并非对人事物的描写,而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围城》中本就人物众多,再加上每一个人都伶牙俐齿、字字珠玑,那可就非常精彩了,常能让我拍手称快。像书中的“好不要脸,你捣得好鬼!我瞧你一辈子嫁不了人!”,还有“我想一个人打鼾不打鼾,相貌上看得出来”“娶一个烂掉鼻子的女人,就不成问题了”。我在读这些对话时常想:钱钟书先生是如何赋予每一个人物最最符合其本身形象的语言的?这恐怕才是评价一个作家优秀与否的标准。与之相比较,许多小说中平白无奇、毫无特色的人物语言就显得过于平庸了,远远不及钱钟书先生笔下的语言修辞来得锋利尖锐、生动传神。看《围城》中的对话,仿佛自己也是旁听者,置身于书中与人物一起嬉笑怒骂。
其次,《围城》虽人物众多,但个个都性格鲜明,跃然于纸上,且人物关系混而不乱,没有一个角色是“虚设”,它不像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和《水浒传》,其创作中涵盖了大量宗教、神魔、虚幻的因素。《围城》里的人物虽然只是作者笔下的虚构形象,却显得十分实在,使人不禁联想到现实中许多相似度极高的“实体”。如方鸿渐从法国乘船回国时身边的那位侍者阿刘,他显然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却在整个章节中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衬托作用,同时他也是社会中不少市井俗人的一面镜子。又如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后,那位在他们家中照顾他们的李妈。她不断地在方鸿渐夫妇之间推波助澜,激化两人的矛盾,这样偏袒一方、愚昧无知的形象在现实之中也并不缺少。衬托人物尚且如此,小说的主要人物就更不必说了:方鸿渐的软弱,苏文纨的高傲,唐晓芙的狡猾,孙柔嘉的反复无常,赵辛楣的义气……他们身上都带有人性中的丑恶,却也有人性中的光亮之处,光暗糅合,最后共同编织成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各种勾心斗角、政治斗争、挑拨离间……钱钟书先生把每一条线都刻画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我想,这绝不是其他小说能轻易做到的。
最后,《围城》的意蕴意味深长,十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有人说,《围城》记叙的不就是方鸿渐一人的人生经历么?记录的不就是些方鸿渐所见所闻的琐屑小事么?是的,我为什么要说《围城》是一部人生的艺术性纪实?正是因为《围城》中的内容几乎没有偏重,它按照时间的推移顺序,逐一介绍方鸿渐这一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偏重,也只能数方鸿渐一行人前往三闾大学的经历(大概写了五十多页)。那么,它到底要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哲理?我认为我即使把《围城》读上个两三遍也未必能够真正明白其中的哲理。但我们仍能从《围城》的题目中看出一点点意蕴来:围城,围困于城。钱钟书先生写出的就是方鸿渐不断被“围困”的人生:他出国留样回来,却一个文凭都没有,最后不得不一波三折买回一个文凭;他身边桃花不断,真正爱的却只有唐晓芙,可这份喜欢最终因为复杂的三角关系被埋葬;他为了逃避情伤决定到三闾大学任职教授,又陷入了学校的政治斗争中,还惨遭高松年解聘;他终于决定与孙柔嘉结婚,本打算从此过上一段平静美好的生活,却不得不再次走向一拍两散的悲剧。方鸿渐的命运在作者笔下被不停地玩弄,他一次又一次想要冲出城去,冲破这一层层的禁锢,追求他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却一次又一次被其自身性格里的软弱和生活中的意外拦在了城内,从此失去了再次冲出去的勇气和希望。其实,我们的生活也正如他一样,被困于一座座城中,总是无法突破出去。在钱钟书先生的笔下,他的人物一次次因遭遇预料之外的事而渐渐走向与原来背离的道路,却又显得那样理所当然,仿佛原本就该是这样走下去似的。我们有时候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人生,不也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吗?或者说,我们这一生也将如钱钟书先生笔下的人,一直都在往未知中行进,又从来没有偏离过我们该走的那个方向,最终也将走向同一个永恒的归宿——死亡,而在此之前,我们经历的所有事就像被一阵风卷起的尘埃,无声地消散。钱钟书先生通过塑造一段属于方鸿渐的人生,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充满喜怒哀乐的梦,逗引我们又笑又怒又惊。我们沉浸其中而不自知,不知不觉中便沉浸在里面,与书中人一同被困在他们的城里了。然而,钱钟书先生在结尾时又及时地给了我们狠狠一棒“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告诉我们,不论是方鸿渐还是我们自己,终究都是要被困在城里的,而我们的人生,还是得我们回归到现实中去,自己细细体会。
读完《围城》我想我也许明白了人生中的一些意义,也明白了生命中的一些本质。世人都是被围困在城中的,正如我被“围困”在这《围城》之中五六天。但无论如何,生命好歹也有被围困的本钱,我们不能真的只甘心于充当几颗随风而起的尘埃,毕竟即使冲不出城去,也不意味着城中没有值得我们欣赏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