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学说复习题伤寒学派错简重订派有:张璐、方有执、喻嘉言、吴仪洛维护旧论派有: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辨证论治派:柯琴简答:归类编次的方式有?1按方类证 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为代表2按法类证 以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代表3按症类证 以沈金鳌《伤寒论纲目》为代表4按因类证 以钱 璜《伤寒溯源集》为代表5分经审证 以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为代表脉证合参辨病性 朱肱(重视脉)他强调表里虚实阴阳是伤寒辨证的大纲,尤其是阴阳两纲最为重要。成无己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方有执代表作《伤寒论条辨》柯琴代表作《伤寒来苏集》;他提出 六经为百病立法说 河间学派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论述:金元四大家及其代表作?答:刘完素(刘河间)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李杲代表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朱丹溪代表作《格致余论》张从正代表作《儒门事亲》论述题:刘河间补充病机十九条中关于燥的内容是(背着默写):“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六气化火说: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风与火热:风可助火;火热可生风;风与火热易相兼;治以清凉之剂。湿与火热:火热能生湿;积湿可生热;湿热易相兼;以辛苦寒药为君,利其大小便。燥与火热:燥属秋阴,性同火热;热胜津伤可化燥,燥与火热常相兼为病;治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慎毋服乌附之药。寒与火热:一为纯阴,一为纯阳二者不可相兼为病,伤于寒邪阳气怫郁可化生火热,热极亦可出现寒象,治疗当辨寒热真假。刘河间—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火热病证治 刘河间提出—伤寒即是热病,在临床上只有表里两大类型。易水学派他们是以(脏腑证候的病机)及其治疗作为研究课题张元素代表作《医学启源》李杲的脾胃三阴说(他认为内伤病的致病原因):饮食不洁、劳役过度、精神刺激王好古代表作《阴证略例》攻邪学派张从正指出“《内经》一书,惟以血气流通为贵”;张氏所谓“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朱震亨(又名朱丹溪,朱彦修)提出相火论有:(相火之常;相火之变)相火妄动,为元气之贼相火妄动的原因:色欲过度、情志过激、饮食厚味相火妄动的后果:煎熬真阴,阴虚则病。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临床意义?答:1养生须注重养阴;2治病须注意阴虚体质的影响;3用滋阴降火法治疗阴虚火动之病。丹溪提出六郁即:气郁、湿郁、热郁、痰郁、血郁、食郁。痰证治疗当分标本。丹溪指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但又认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温补学派薛己强调滋其化源,实为补脾土孙一奎代表作《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氏论命门动气“命门为两肾间动气,属坎中之阳”赵献可代表作《医贯》赵献可扩大了六味、八味在临床的应用,以二丸统治诸证,亦不无偏颇。赵氏治疗木郁的主剂:逍遥散张介宾(又名张景岳)他在阴阳的论述中着重说明“阴阳互根,精气互生”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歇”,“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阳常不足,阴本无余 通过“形气之辨、寒热之辨和水火之辨”作为论证。张氏命门学说其特点在于阐述(命门兼具水火)李中梓代表作《内经知要》、《医宗必读》李中梓说:“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他对泄泻强调湿为主因,脾为主脏这一病因病机。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一个学术流派。吴有性(又名吴又可)代表作《瘟疫论》吴又可认为之邪:病位在募原,治法为透达募原,创立 “达原饮”余霖代表作《疫疹一得》余霖提出“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余霖创 清瘟败毒饮简答题:叶桂的学术观点有些方面?答: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阐发温热病病机2重视辨舌验齿,充实温热病诊断3强调脾胃分论,创立胃阴学说4阳化内风说,以阐发肝风病机5发挥奇经辨证,总结奇经治法用药(奇经用药,与肝肾关系最密切)6久病入络说7扶正重视先后二天,强调中下兼顾薛雪代表作《湿热条辨》吴瑭(又名吴鞠通)代表作《温病条辨》学术思想:1寒温水火阴阳变 2温病的三焦辨证 3清热养阴法的确立王孟英代表作《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温热经纬》五脏所主是: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喻昌代表作《寓意草》,他提出 伤寒纲目论吴师机代表作《理瀹骈文》盖汤主专治分六经,用药一病一方,日可一易,故其数精而少;膏主统治六经,用药百病一方,月才一合,故其数广而多。膏药特点: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 必得气味俱厚要用猛药、生药、香药王泰林代表作《环溪草堂医案》肝气、肝风、肝火,三者是同出异名王清任代表作《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通窍则用麝香酒葱,通窍行气血府逐瘀汤:血府则用柴枳桔梗,通降胸胁之气膈下逐瘀汤:隔下则用乌药香附枳壳,调理肝脾之气气虚而血瘀,治以益气为主—补阳还五汤唐宗海代表作《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简答题:血证的治疗方法:止血,止血法独取阳明,以胃家实热为主,以釜底抽薪之一,是能降气止逆者。其主方为泻心汤。消瘀,血止之后,其离经之血而未吐出者。宁血 气之不安,宁气即可宁血补虚,补虚为收内之法 简答题: 学术争鸣在祖国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答:在学术上进行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充实,丰富了中医学的宝库。 例如:河间学派研究的主要课题是火热病机提出“六气皆能化火”之说的著名论断。易水学派的张元素提出了五脏六腑虚实寒热不同证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攻邪学派则强调病之一物,皆邪气所致,治疗应以驱邪为主,不能滥用补法。丹溪学派研究内伤火热病证为中心课题。温补学派创立了卫气营血与三焦辩证诸说。总之,学术争鸣这样才能从不同的方面把中医学的发掘,整理,提高工作更好地开展起来。
各家学说复习题,文献翻译,毕业论文
3997
来源:
Licence:
联系:
分类:
平台:
环境:
大小:
更新:
标签:
免费下载
×
温馨提示
请用电脑打开本网页,即可以免费获取你想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