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教学设计
课 题 |
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 |
年级 |
八 |
学 科 |
历史 |
|
课 型 |
新授 |
课时 |
1 |
主备人 |
徐啸 |
|
教学目标 |
知道发型服饰变化、称谓变化、礼节变革、提倡女权等知识。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讨论与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道德观念、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
|||||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
||||||
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变迁与创新,有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它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
||||||
教学重点 |
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变迁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
|||||
教学难点 |
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
|||||
教学方法 |
启示法、阅读法、讨论法 |
|||||
教学活动设计 |
二次备课 |
|||||
导入 |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辛亥革命在结束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也促使中国人思想解放与生活方式改变,其突出表现是西风东渐,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变。 |
|
||||
新授 |
一、剪发辫、易服饰——生活方式近代化 1、剪发辫 ①剪辫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从旧的标志。 ②孙中山颁布限期剪辫令,剪辫深入城乡。 ③剪辫的影响:改变了旧的落后的观念,方便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理发业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 2、易服饰 ①辛亥革命后:洋装洋饰开始流行。 ②民国初年:男子礼服——西服、褂袍;女子礼服——褂裙。 ③20世纪20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女装——旗袍。 ④易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二、改称谓、废跪拜——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1、改称谓 ①孙中山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②影响: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2、废跪拜 ①清代通行的礼节: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②民国成立后:制订“礼制”,核心是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③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握手礼。 ④影响: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三、禁缠足、倡女权——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 1、禁缠足 ①西方传教士:设立天足会,反对缠足。 ②清政府:颁布缠足禁令。 ③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各地展开大规模的放足运动,出现“解放脚”。 ④影响:使女性参加社会活动更方便,成为提倡女权的先声。 2、倡女权 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女性开始勇敢地走向社会,参加社会活动。政治上,从军参政;教育上,进学堂读书、出洋留学、男女同校;婚姻上,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呼声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②妇女解放的意义:妇女解放是清末民初移风易俗最典型的例证,它意味着辛亥革命革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
|||||
课堂小结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后,因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移风易俗蔚然成风。同时结合P140“材料分析”中紫禁城内仍然照跪不误的事例,强调旧风俗、礼节的废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新风取代旧俗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
|||||
板书设计 |
|
|||||
教学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