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岛诗歌经典化的建构与消解

3995
    


来源:
Licence:
联系:
分类:
平台:
环境:
大小:
更新:
标签:
联系方式 :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限免产品服务请联系qq:1585269081

下载APP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APP 免费下载
下载 ×

下载APP,资源永久免费


如果出现不能下载的情况,请联系站长,联系方式在下方。

免费下载 ×

下载论文助手APP,资源永久免费

免费获取

如果你已经登录仍然出现不能下载的情况,请【点击刷新】本页面或者联系站长


  摘 要:北岛前期诗歌已经成为朦胧诗的经典之作,笔者认为这种诗歌的经典化不仅取决于其诗歌内涵和艺术特征与时代语境的契合,而且也是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作者、读者以及出版流传等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学史赋予了北岛诗歌崇高的地位,而去国之后的北岛却在反思中努力消解这种经典性,北岛一生都在致力于摆脱革命话语的影响,而追求审美的纯粹性

  关键词:北岛;诗歌;经典

  朦胧诗作为一种诗歌潮流,自20世纪70年代末问世以来,已经经历了三十余年

回顾当代文学诗坛,朦胧诗是其中光彩夺目的一幕

而北岛作为其中的创作主将,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诗歌创作出发,北岛当之无愧成为时代的“文化英雄”

北岛诗歌的经典化一方面得益于其诗歌内涵和艺术特征与时代语境的契合,另一方面,其经典地位的确立也是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作者、读者以及出版流传等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十年的风雨浮沉,北岛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而北岛的诗歌也从一开始的经典性的建构到后来作者有意的消解

本文旨在梳理北岛诗歌的经典化之路

  一.陌生化的反叛姿态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诗坛是热闹非凡的

不仅有北岛一代的“青年诗人”,还有经历“文革”后的“归来诗人”

在八十年代的最初几年,“归来诗人”的诗歌作品曾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北岛的诗歌则完全不同,他常常在诗歌中表现出对政治的厌倦和对时代历史的质疑,对社会而言,北岛的诗歌是陌生的,异质的,它向既定的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学已有模式、结构提出挑战

也正因为如此,北岛的诗歌尽管不是主流,但是却在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沉闷十余年的文坛,或者说是整个的文化氛围中,迫切地需要一种全新的诗歌精神来唤醒沉睡的空气,而北岛的诗歌在这个时候横空出世,一句“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回答》),喊出了一个时代的声音

  北岛的反叛不仅体现在诗歌精神上,而且表现在诗歌的审美主体上

朦胧诗阶段的北岛诗歌中贯穿着一个抒情主人公倾诉的声音

诗中大量“我”对“你”的倾诉,展示给读者一个抒情的审美主体

北岛的贡献在于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发现

文革高压造成了全民集体无意识,人们在时代的潮流中迷失自我,心灵受禁,被意识形态那只神秘的手所“催眠”,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已经丧失殆尽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北岛说,“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

我们可以看到,北岛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开始发出自己怒吼的声音,述说自身平凡的愿望,而由此打破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枷锁

正因为如此,北岛的诗歌才能引起广大群众心底的共鸣,重新唤起沉睡的审美感受

  二.朦胧诗论争的助推

  经典作品不仅是原创性的,同时也应该是斗争性的,是能够经得住各种讨论和批评的

北岛诗歌的经典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场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以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发表之后,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新旧文学思潮的碰撞中,持不同观点和态度的评论者展开了热烈而持久的论争,一场不同话语立场的博弈就此展开,而处在争议正中心的北岛诗歌却在这场多重话语的互博中迅速崛起并被经典化

  纵观这场朦胧诗的论争,本是由于批评家以及诗人们个人的诗歌理想以及审美趣味的不同,再加上立场的差别,而对朦胧诗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但最后由于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对立,而使得这场论争最终变得更加复杂化

正因为朦胧诗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也正因为其陌生化的反叛姿态和朦胧晦涩的表达形式引起了诗坛的巨大反响

  三.诗人自身的参与

  北岛作品的经典化不仅是依靠评论家和学者通过论争来成就的,更是作者自己主动参与建构的结果

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去世多年之后才被重新认定为经典的,有些作品在作者在世时甚至是默默无闻的

可以说,在传统的经典形成之中,都是评论家、读者和权威机构在出力,而作者几乎都是处于缺席状态的

  四.异国他乡的自我反思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离开故土,北岛辗转于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二十多年漂泊不定的生活,使北岛从一个高举反抗旗帜的热血诗人变成一个平静、从容的思考者

如果说当初在时代的漩涡中心使自己迷失了方向,那么在异国他乡一个又一个孤独寂寞的黑夜,北岛重新恢复了理性的思考

远离时代的中心,脱离青年的浮躁,作者的心真正开始沉潜下来

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感让北岛可以更好地回顾那一段关于朦胧诗的岁月

  五.诗风转变与散文写作

  去国之后,北岛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前期已成经典化诗歌的关注点和那个时代整体政治文化氛围有着重要的关联

对祖国人民的深切关怀,对正义的呼喊,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批判,对历史、自由、生命的拷问……这些都是北岛前期诗歌的重要题材,也正是因为这种“受难英雄式”的胸怀和情感,北岛前期的诗歌是适合高音朗诵引起听者共鸣的

而在诗人八十年代末离开祖国之后,其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则有所变化

如果说前期北岛总是试图在用“个体言说总体”那后期的北岛开始回归到“个体言说个体”的模式,他开始转向对个体生活和个体记忆的考察,开始转向对母语和祖国的眷恋

后期的诗歌虽然缺乏前期的浓度和烈度,却由于增加了自身的生活体验而多了一份生命的厚重感

  在文化多样化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再也不是那个只懂得全盘吸收文学史知识的读者了,历史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误解,遮蔽很多东西,就像北岛前期的那些诗歌一样

如何看待这份时代赋予的经典性,我想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参考文献

  [1]陈超:《北岛论》,《文艺争鸣》,2007年08期

  [2]罗云峰:《北岛诗论》,《华文文学》,2006年05期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APP 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请用电脑打开本网页,即可以免费获取你想要的了。
扫描加我微信 ×

演示

×
登录 ×


下载 ×
论文助手网
论文助手,最开放的学术期刊平台
				暂无来源信息			 
回复
来来来,吐槽点啥吧

作者联系方式

×

向作者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