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得记》的改写版本源自《圣经史话--讲给孩子听的故事》一书
本文在叙事文体学的框架下,全面地体察《路得记》及其改写之间的得与失,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 浅谈作为儿童圣经故事路得记
按照勒菲弗尔的主张,对原作的改写无论是采用翻译、文学史、参考丛书、文集、批评或再版,“改写者改变,操纵笔下的原作,某种程度上,使其迎合所处时代主流或者其中一股占优势的意识形态或诗学思潮”
1.圣经《路得记》叙事上的文体分析 《路》使用第三人称叙述者,这属于外部聚焦,维持隐含作者与角色之间的安全距离,同时方便在虚构现实中描述行动和事件
另外,因为隐含作者掌握着文本世界所有的信息和知识,该聚焦结构是全知全能,文本聚焦因此趋向于客观,冷淡、不可一世以及更为可信
在人物塑造方面,人物形象的二元对立是圣经叙事的特色,福斯特的人物类型观很好地阐明这种结构对照: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前者是二维的,不复杂,在作品展开中变化不大;圆形人物则是性格复杂多变,会给读者带来惊喜(福斯特,2009)
路得出身异邦,丧夫,她与婆婆在糟糕的环境下相依为命
她请缨到陌生田地上捡拾余留的麦穗,解决温饱
这个举动显示了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女性的勇气
除了服从婆婆对婚姻的每个指示,她在晚上给波阿斯提亲时礼数周到、自爱自律
相反,拿俄米的儿媳俄珥巴被劝诫离开了婆婆,是受责备的
话语表达的主要模式是对话
有两处直接引语属于文体变异,因为原本可以处理为间接引语
一处是“她说,请你容我跟着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麦穗” (路 2:7);另一处为“他对我说,你要紧随我的仆人拾取麦穗,直等他们收完了我的庄稼” (路 2:21)
直接引语能证实路得与波阿斯的说话内容,因为惟有得到波阿斯的允许和慷慨解囊,路得的请愿才能生效,一家才不会饿死
故事开头的社会风气、地理位置和时间顺序等无一例外都是轻描淡写
如“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路 1:1);“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 (路1:6)”;“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 ;“于是二人同行,来到伯利恒”(路 1:19)
缺乏对细节的实质性的描写,读者充满困惑
近乎去前景化,过分不完全叙述的叙事构成了故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