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辑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易》学传承,对焦延寿《易》学及《易林》作者作出完备和准确的判定
[关键词]:《易》学传承;焦赣;京房;崔篆;《易林》作者
《易林》旧题西汉焦赣撰,所以又名《焦氏易林》
此书以《周易》中每一卦各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之变共为四千零九十六卦,各系以文辞,皆四言韵语,称为“林辞”
其用乃为占筮而设,《易林》之词,语颇雅训,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考《汉书·艺文志》所载《易》十三家,“蓍龟"十五家,不及焦氏,至《隋书·经籍志》始著录於“五行家”
因其书大旨在于占筮之用,故《四库全书》将之列于“子部术数类”
(张善文《周易辞典》)[1] 明•胡应麟在《四部正伪》中指出考核伪书之法有八: 一、核之《七略》,以观其源;(龖案:《汉书·艺文志》云:“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则所谓《七略》即《汉书·艺文志》也
) 二、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四、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五、核之文,以观其体; 六、核之以事,以观其时; 七、核之撰者,以观其托; 八、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2] 《易林》的作者问题,有四种说法: (一)作者是焦延寿
(为前汉昭帝、宣帝时人
) (二)作者是崔篆
(王莽时人,东汉光武帝时还在
) (三)作者是许峻
(东汉后期人
) (四)作者是东汉以后人
(顾炎武如是说
)(胡适《﹤易林﹥断归崔篆的判决书》[3])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三,子部四云:《易林》十六卷,汉焦延寿撰,延寿字赣,梁人,京房师之,故《汉书》附见于《房传》
旧本《易林》首有费直之语,称王莽时建信天水焦延寿,其辞盖出于伪托,郑晓尝辨之审矣
嘉锡案:郑晓《古言》云:“《易林》十六卷世传出焦延寿,虽《隋》、《唐•经籍志》亦然
今考《汉书·儒林传》、《艺文志》及荀悦《汉志》,皆不言焦氏著《易林》,疑今之《易林》未必出于焦氏
刻本《易林》载东莱费直曰六十卦变者,王莽时建信天水焦延寿所撰
然刘向当成帝时校书,已有延寿《易》说,延寿非王莽时人,明矣
况直虽后于延寿,与高相同时,虽直亦非莽时人也
”[4] 乾隆乙卯优贡生山东栖霞牟庭云:“崔篆之书遥遥千余年,遂无觉者
幸而误序犹存,俾余得寻迹所由,复睹其真
校书得此旷然有发蒙之乐矣!古人遗亦,信不可忽,虽伪谬犹足珍贵若此!使余向者视为驳文,而弃置不思,何由得此乐哉?又使当时妄者稍加时地,将复改王莽为宣帝,改‘建信天水’为‘小黄令’或为‘梁国’则余今日亦茫然失据无以证明;而主人失书,终不复还,岂不惜哉?赖其人不甚知书,乃留此物证,以待余之寻究也,此天幸也!”(胡适文引)[5] 余先生又云:若牟庭相说,则即就费直旧序,推勘得之
其考证较郑氏加详矣
牟氏所作《翟云升易林校略序》云:“今世传《易林》,本有汉时旧序,云《六十四卦变占》者王莽时建信天水焦延寿所撰也
余每观此而甚惑焉
据《汉书·儒林京房传》,焦延寿是昭、宣时人,何为乃言王莽时?焦延寿梁人也,何为而言建信天水?王莽改千乘郡曰建信,改天水郡曰填戎,则莽时有建信而无天水,且两郡不相属,建信、天水,非可兼称也
又其序假名费直,直生在宣、元间,岂知天下有王莽时人哉?《传》称焦延寿长于灾变,分卦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而京房奏考功法,论消息卦气,皆传焦氏学,殊不《易林》
《易林》乃观象玩辞,非言灾变者,何以为焦延寿之书?余窃疑知久矣,一日检《后汉书·儒林传》,孔禧拜临晋令,崔骃以《家林》筮之
又检《崔骃传》云祖篆王莽时为建新大尹,称疾去,在建武初著《周易林》六十四篇
余于是执卷而笑曰《易林》王莽时建新大尹崔延寿所作也
新、信声同,大尹形误作天水,崔形误为焦
崔篆盖字延寿,与焦赣名偶同,此所以致误也
……[6] 余嘉锡先生的《四库题要辨证》,他在子部三,叶三十一,引《鸣沙室古佚书》内《修文御览》残卷引《易林》谦之泰“白鹤珠”一条作《崔赣易林》;《太平御览》九一六引此条则已改为焦赣了
余先生又引日本人所撰类书名《秘府略》者,其中卷八引《易林》谦之大过“被锦夜行” 一条,亦题作“崔赣”
余先生说:“此必原作《崔氏易林》,后人妄改氏作赣,而妄改崔字,遂致以崔篆之姓,冠延寿之名
”大概古写本必有把“崔篆”错到不可想像的地步的
第一个通人改成“崔赣”,第二个通人又改成“焦赣”,第三个通人知道“赣”是字而延寿是名,故为“焦延寿”了
(胡适文引)[7] 赵琳《因话录》卷六有这一条:崔相国群之镇徐州,尝以《崔氏易林》自筮,遇乾之大畜,其繇曰:“典册法书,藏在兰台,虽遭乱渎,独不遇灾
”及经王智兴之变,果除秘书监也
此繇见今本《易林》坤之大畜,“渎”作“溃”,《因话录》乾字盖坤之误,此可为今本实崔篆书之佳证
(余嘉锡文引)[8] 《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七引《崔赣易林》曰:“桃弓韦戟,除残去恶
”[9](龖案:《易林》明夷之未济曰:“桃弓韦戟,除残去恶,敌人执服
”此证《易林》当时称为《崔赣易林》也
)卷七百四十引《崔赣易林》曰:“瘿瘤痬彖(加疒旁)为身害伤
”[10](龖再案:现行本《易林》坤之大过曰:“瘿瘤秃疥,为身疮害,疾病癃残,常不远逮
”此可证《易林》即《崔赣易林》古本作“瘿瘤痬彖(加疒旁)为身害伤,疾病癃残,常不远逮
”)盖皆延袭《修文御览》,改之未尽者
《艺文类聚》卷九十,引《崔颢易林》曰:“白鹤衔珠”,[11]( 龖又案:《艺文类聚》“崔颢”二字乃“焦赣”讹之未尽者,此亦说明唐·欧阳询著书时,就已没有标崔篆之本了
而现行本《易林》噬嗑之恒曰:“白鹤衔珠,夜食为明,亮润优渥,国岁年丰
”此再证《易林》姓崔非姓焦也
)此又抄自《修文御览》,而误赣为颢者
(此当为唐宋传写之误
)可见《易林》旧本原题崔篆,至南北朝时浅人妄改篆为赣,以到非驴非马
校者知其误也,并改崔为焦
故唐时有题焦赣之本
(适仅案:《隋书·经籍志》五行类《易林》十六卷,题焦赣撰,注云“梁又本三十二卷”,似梁录已题焦赣了
)于是曾任伪建信大尹而有地下工作崔篆之财产,遂为故小黄令倚仗门徒京房之声势,将其劫收占有矣
(余嘉锡给胡适的信)[12]台湾大通书局印行的《罗雪堂先生全集》三编册五第1927至第1952页为敦煌唐写本《修文殿御览》
其中第1936页《崔赣易林》谦之泰曰:“白鹤衔珠,夜食为明,怀胡德音,身受荣光
”龖案:此即上文余先生所言之条,现行本《易林》谦之泰作“白鹤衔珠,夜食反明,怀我德音,身受光荣”;第1949页《崔赣易林》贲之噬(龖案:原书如此,少一“嗑”字
)曰:“六人俱行,各遗其囊,黄鹄失主,无以自明
”龖案:现行本《易林》贲之噬嗑:“六人俱行,各遗其囊,黄鹄失珠,无以自明
”此明证《崔赣易林》即千年之后稍有变化的现行本《易林》
[13] 《汉书·儒林传》云::“京房(公元前77—公元前37年)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尝云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
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何、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
房以明灾异得幸,为石显所谮誅,自有《传》
房授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皆为郎博士,由是《易》有京氏之学
”[14] 《汉书·京房传》云:“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治《易》事梁人焦延寿
延寿字赣,赣贫贱以好学得幸梁王,王供其资用,令极意学既成,为郡吏察举补小黄令
(《补注》先谦曰:‘小黄陈留县,今开封府陈留县东北
’)以候司先知,奸邪盗贼不得发,(师古曰:‘以其常先知奸邪,故欲为盗贼者,不敢起发
’《补注》苏舆曰:‘《隋书·经籍志》有京君明《推偷盗书》一卷,知此亦有术
京氏即传其师法也,又有《太一飞鸟杂决捕盗贼法》一卷不著撰人,亦传斯术者,京定课吏法,有盗贼三日不觉准罪之例,亦恃其术以难人耳
’龖案:此论至确也,京君明所受师法即焦赣之学,而并非《易林》也
)爱养吏民,化行县中,举最当迁,三老官属上书,愿留赣
有诏:许增秩留
卒于小黄
赣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
’(龖案:此‘必’字为定然、肯定之义解
例如:马融《围旗赋》:‘深谋远虑兮,胜乃可必’;骄必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等等
它表示对以后将要发生和定然出现的事故的猜测讲
即焦赣此言为京房亡身以前所常语
焦赣先京君明而亡,见下文论证
注意:此处若无‘必’字,当可认定君明亡身在延寿所言之前!!!)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孟康曰:‘分卦值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四卦为三百六十日
余四卦《震》、《离》、《兑》、《坎》,为方伯监视之官
所以用《震》、《离》、《兑》、《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时各专王之气
各卦主时,其占法各以其日观以善恶也
’《补注》引叶德輝曰:王充《论衡》云:‘《易》京氏布六十四卦于一日之中,六日七分,一卦用事,卦有阴阳,气有升降
阳升则温,阴升则寒,寒温随卦而且至
’又《樊毅修华岳碑》云:‘风雨应卦亦本京氏说也
’)各有占验
房用之尤精,好钟律,知音声,初平四年(公元前51年)以孝廉为郎
”[15] 牟氏所著《雪泥书屋杂志》卷三又曰:“冬至日起頤四爻,第二日頤五爻云云,(按此《易林》卷首所附筮仪分卦值日之法,《学津》本有之,《士礼居》本无此篇,篇中引有储泳之说,泳乃南宋末人,明出后人附益,非古本所有
)此亦后人承误附会之说,强以分卦直日之法,合之《易林》
说似巧辨,而实非也
盖直日占验以日为卦爻,以风雨寒温为占,不用卦具者也
若合以《易林》,别有卦具,有卦具则所得有本卦,有之卦,而以直日管事卦为本卦,以所得之本卦为之卦,则余不知所得之之卦,将置之何处也?是《易林》中添不得直日法也
直日占验,六日一卦,一日一爻,若合《易林》,则以管事卦为本卦,以所得卦为之卦,而管事卦爻将不得管事乎
余又不知一日一爻之法,欲留作何用也?是直日法中添不得《易林》也
此两家必不可强合
”按此说甚精,《易林》即非以六十四卦直日用事,愈可見非焦赣所作矣,故并录之(《四库题要辨正》引)[16] 汉武帝至光武帝时,《易》学传授及相关事件表: 汉武帝 (刘彻) 建元(6) 元光(6) 元朔(6) 元狩(6) 元鼎(6) 元封(6) 太初(4) 天汉(4) 太始(4) 征和(4) 后元(2) 辛丑 丁未 癸丑 已未 乙丑 辛未 丁丑 辛巳 乙酉 已丑 癸巳 前140年 前134年 前128年 前122年 前116年 前110年 前104年 前100年 前96年 前92年 前88年 前136年,置五经博士
[17]同年平王襄嗣(梁王),前96年薨
[18] 杨何,西汉第一位《易》博士,前134年征为大中大夫
[19] 司马谈卒于前110年,曾受《易》于杨何
[20] 太始元年(前96年),贞王毋伤嗣(梁王),十一年薨(前85年)
[21] 昭帝 (刘弗陵) 始元(7) 元凤(6) 元平(1) 乙未 辛丑 丁未 前86年 前80年 前74年 始元二年(前85年),敬王定国嗣(梁王),四十年薨(前45年)
[22] 京君房生于前77年
[23] 元凤元年,孟卿教授《礼》、《春秋》于兰陵,使子喜从田王孙受《易》
[24] 昭帝时蒙人焦贡为小黄令
[25] 宣帝 (刘询) 本始(4) 地节(4) 元康(5) 神爵(4) 五凤(4) 甘露(4) 黄龙(1) 戊申 壬子 丙辰 庚申 甲子 戊辰 壬申 前73年 前69年 前65年 前61年 前57年 前53年 前49年 本始元年河内女子发屋得《易》宣帝下示博士增《易》一篇
[26] 前66年梁丘贺以筮有应得近幸,为大中大夫,给事中
[27] 孟喜好自称誉,得《易家侯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所授
[28] 前59年光禄大夫梁丘贺为少府
[29]同年贺遣子临受学并荐雠,诏拜施雠为博士
[30] 前55年梁丘贺卒
[31] 前51年讲五经同异于石渠阁,立梁丘贺《易》博士
[32] 元帝 (刘奭) 初元(5) 永光(5) 建昭(5) 竞宁(1) 癸酉 戊寅 癸未 戊子 前48年 前43年 前38年 前33年 韦玄成前47年迁太子太傅
[31]京房前45年以孝廉为郎是年32岁
[33] 京房答上问之乐府
前43年7月,玄成由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
[34] 前38年尚书令五鹿充宗为少府
[35] 京房前37年出为魏郡太守
同年被谮吿下狱处死
[36] 前34年五鹿充宗贬为玄莬太守
[37] 成帝 (刘骜) 建始(5) 河平(4) 阳朔(4) 鸿嘉(4) 永始(4) 元延(4) 绥和(2) 已丑 癸巳 丁酉 辛丑 乙巳 已酉 癸丑 前32年 前28年 前24年 前20年 前16年 前12年 前8年 成帝即位,刘向为光禄大夫
诏向领校五经秘书,校《经》、《传》等书
[38] 刘歆河平中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
向死后歆复为中垒校尉
哀帝初即位刘歆 贵幸复五经卒父前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
[39] 前7年刘向卒,向居官前后三十余年,卒年72岁
[40]同年,刘歆领校秘书,建平元年(前6年),歆请立《左氏春秋》、《毛诗》等
[41] 哀帝 (刘欣) 建平(4) 元寿(2) 乙卯 已未 前6年 前2年 建平元年(前6年),刘歆奏其《七略》
[42] 元寿元年(前2年)杨雄为《太玄》拟《易》自守泊如也
[43] 平帝 (刘衎) 元始(5) 辛酉 公元 元年 孺子婴 (王莽攝政) 居攝(3) 初始(1) 丙寅 戊辰 公元6年 公元8年 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杀高相子高康
王璜(字平中)受费直《易》
王莽时,王璜为大司空掾上书言治河
[44] [新] 王莽 始建国(5) 天凤(6) 地皇(4) 已巳 甲戍 庚辰 公元9年 14年 20年 天凤五年(公元18年)杨雄卒
[45] 更始帝(刘玄) 更始(3) 癸未 23年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刘歆自杀
[46] 光武帝 (刘秀) 建武(32) ~中元(2) 乙酉 丙辰 25年 56年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崔篆闭门潜思,著《周易林》六十四篇
[47] 公元29年起太学,复立《易》施、孟、梁丘、京氏博士
[48] 余先生考《太平御览》卷二百六十八引《陈留风俗传》曰:“昭帝时蒙人焦贡
为小黄令,路不拾遗,囹圉空虚诏迁贡,百姓挥涕守阙,求索还贡,天子所增贡之秩千石
”(此条姚振宗《汉志拾补》已引之
姚云:“按此则贡为梁国蒙县人,赖以补《史传》之略
”)据此可知延寿之时代,姑以延寿于昭帝末年为小黄令,年二十余计之,亦当生于武帝天汉、太始之间,至昭帝始元二年梁敬王之立才十余岁
由此下推至昭帝之崩,仅十一年,而延寿尚须游学数年,学成后为郡吏,又数年始以察举补县令
其游学也,未必便在敬王嗣位之初;其补小黄也,亦未必适在昭帝之末;是其由始学以至筮仕,为时不过数年,时间无乃太促乎?然则供延寿资用者,恐是梁贞王毋伤,(贞王以太始元年嗣,在位十一年薨
)而非敬王定国也
(延寿之生或当在天汉之前
)延寿之在小黄,举最当迁,有诏许增秩留,当在宣帝之世
《循吏列传序》云:“宣帝繇仄陋而登帝尊,知民事之艰难,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
不可期罔,尤服从其教化
故三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
”是则增秩留任,自宣帝时始有之
观延寿之事,知此法并及于县令,不只二千石,史约言之耳
夫赣以昭帝时为小黄令,《陈留风俗传》言之甚明,则王俞谓元、成之世先生或出或处,以《易》道干梁王,诏补小黄令者时代显然不合,真无稽之言也
《京房传》言赣补小黄令,举最当迁,有诏许增秩留,卒于小黄,是赣自补县令以至卒官,始终未离小黄,未尝有罢官复起之事也
然则姚振宗谓昭帝时,始补官,其后或出或处,至元、成间乃卒者,亦无稽也
昭帝以元平元年崩,由此下数至成帝建始元年凡四十三年
赣之初小黄,一举最即迁秩,其后乃三十年余年不迁,已为必无之事,而马国翰乃谓赣卒于王莽始建国元年,是则以一县令历事八朝,至八十年之久,尤古今史册所未闻,出于情理之外者矣
考《续汉书·律历志》:“元帝时郎中京房,房字君明,知五声之音,六律之数
上使太子太傅韦玄成(字少翁)、谏议大夫章杂试问房,言于乐府,房对受学故小黄令焦延寿
”《志》虽不著为元帝某年,然以京房、韦玄成二人仕履参互考之,《房传》言初元四年以孝廉为郎,建昭二年为魏郡太守,《玄成传》云:“元帝即位,以玄成为少府,迁太子太傅,至御史大夫
”《百官表》云:“永光元年七月辛亥,太子太傅韦玄成为御史大夫
”《志》称房为郎中,玄成太子太傅,必在初元四年以后,永光元年七月之前
(龖案:即公元前45年至公元前43年7月之间
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定此事在公元前44年
[49]乃约取其中也
)房于是时已称延寿为故小黄令,明当元帝初年延寿已卒于小黄矣
(以京房受业年令推之,知延寿宣帝中年尤在,其卒当在宣帝末或元帝初
案汉人凡去官者,皆可称为故某官,不必其人已卒
然《京房传》明言延寿卒于小黄,此称故小黄令,可见其时已卒于官矣
)顾炎武谓延寿为昭、宣时人,可谓暗合
诸家纷纷,谓延寿为元、成间人,卒于京房之后,或下逮至王莽者,皆无稽也
(王俞谓尝读历史谱系、诸家杂说,延寿当元、成之间,或出或处云云,亦因牵就书中时事致误
且谱系、杂说本多附会,不足信
)王昭君、傅太后事,延寿断断不及见,而书中言之甚明,其必出于崔篆之手无疑
[50] 1 2 3 4 5 6 ContentBottom(); 本论文下载地址 ContentDown(); 本地高速下载 南方电信下载 江苏电信下载 湖北电信下载 广东电信下载 北方网通下载 河南联通下载 广东电信下载 浙江电信下载 东联通下载 湖南电信下载 移动&铁通下载 随机推荐 在摩荡中弘扬主体——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认识论检析 浅谈《易》爻与爻位的关系 浅析借钱与还钱的哲学 中国人观念中的上帝 复归生活、重建儒学 先秦儒家的君权合法性论证浅析 我看《老子》——对《老子》的另外一种解读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中国思想与分析哲学 中国社会信仰的危机与重建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联系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ght 2009-2014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05100058号-11] tongji();duilian(); ContentBottom(); 本论文下载地址 ContentDown(); 本地高速下载 南方电信下载 江苏电信下载 湖北电信下载 广东电信下载 北方网通下载 河南联通下载 广东电信下载 浙江电信下载 东联通下载 湖南电信下载 移动&铁通下载 随机推荐 在摩荡中弘扬主体——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认识论检析 浅谈《易》爻与爻位的关系 浅析借钱与还钱的哲学 中国人观念中的上帝 复归生活、重建儒学 先秦儒家的君权合法性论证浅析 我看《老子》——对《老子》的另外一种解读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中国思想与分析哲学 中国社会信仰的危机与重建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联系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ght 2009-2014 All Right Reserved [粤ICP备05100058号-11] tongji();dui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