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教学原则解读,毕业论文

3997
    


来源:
Licence:
联系:
分类:
平台:
环境:
大小:
更新:
标签:
联系方式 :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限免产品服务请联系qq:1585269081

下载APP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APP 免费下载
下载 ×

下载APP,资源永久免费


如果出现不能下载的情况,请联系站长,联系方式在下方。

免费下载 ×

下载论文助手APP,资源永久免费

免费获取

如果你已经登录仍然出现不能下载的情况,请【点击刷新】本页面或者联系站长


[摘要] 《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体系里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是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

本书揭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原则、及时施教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藏息相辅原则、启发性原则等

本文将对这些教学原则进行解读,以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有所启发

[关键词] 《学记》 教学原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后期,据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

它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比之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公元一世纪写成,被认为“在教育史上,这是密切联系学校实践的最早的著作之一”(1)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要早300多年,比所谓“为教育开辟端绪的教育学著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1800年

《学记》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理论专著,它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历代教育都“奉为法戒”,(2)“后世教士当以此为法”,(3)或奉为“三代圣教科之书”,(4)与今之教育理论多所相合,体现了它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不朽贡献

下面我就《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几个主要的教学原则作一下分析解读

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

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

(5)《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 教学相长的原则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6)《学记》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这是它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教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

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

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

(7)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并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它是我国古代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我们民族教育的最可宝贵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著中亦属罕见”

(8)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 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

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

一般的 说,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纠正不好的道德品质

但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好的道德品质一经形成,或积习已深,克服纠正就会格格不入,倍感困难

就象《学记》所说的:“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

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调查工作,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以便作到防患于未然,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现在,预防性原则已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

三、《学记》主张及时施教

“当其可之谓时”,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从教师教的方面说,抓住一切施教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的欲望、动机

当他们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时,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施教,这就抓住了可告之机,如孟子说的“时雨化之”;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一是学生按年龄特征接受教育

就是学生在什么年龄阶段应该接受什么层次的教育,不能错过应该受教学习的时机,这就是适时受教

如清人孙希旦解释说:“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时之谓也”

(9)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这已涉及到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在现代,不少教育家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的最佳内容不同,错过以后接受的速度就慢了

所以,他们也主张及时施教

四、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总结了孔孟的循序渐进思想,提出了“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敬孙”,反对“杂施而不孙”,“及于数进”等教学中杂乱无章,急于求成的做法,主张“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重视“先河后海”,求其本末

只有循序渐进,教学才会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学记》对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主要方面作了全面的总结

一是指教的对象学生,要按照学生年龄的顺序,而教之以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而学生的学,具体一切过程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

循序渐进原则就是要求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知识、学生和教学三方面的顺序和客观规律

五、观摩性原则 儒家的教育传统,历来都注重群体意识,主张“群育”,强调群体相互影响的教育作用

特别把好朋友的辅助看做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孔子最早在教育中就提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择善而从”

(10)另外,荀子、《易》、《大学》等都提出了类似观点

《学记》在全面继承总结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并予以了一定的发展,特别强调了在“群育”中,要求大家的相互影响教育都必须以“善”为前提

突出了正面教育的作用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

相互的学习切磋琢磨,都要以好的方面影响,以达到“善”,这就是“相观而善”的实质

《学记》强调,教师不仅要教育好学生“论学取友”,引导学生接近“益友”,而且还要争取使“损友”转化为“益友”

这正是“相观而善“另一方面的积极意义

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可见,观摩性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的交友标准至今仍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六、启发性原则 《学记》反复强调:“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11)“喻”,就是启发诱导

如南宋戴溪说:“教者有善诱之功,学者有欲罢不能之意”

(12)明代姚舜牧亦说:“喻,有不言自契之意”

(13)喻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教学原则

是对孔孟启发诱导思想的总结概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最根本的一条,要按“喻”的原则教学,就要用启发式,这是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

教师如何喻,《学记》提出了三项要求: 一是“道而弗牵”

道即导,引导,指导

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而不牵着他们走

教师只有很好的启发诱导,认真指导,学生一定会乐意而且能够很好地接受的

这样,教与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自然就会和睦友善,这就是“道而弗牵则和”

达到了“和”,就是说学生产生了乐学、愿学的喜悦的心理倾向

这样,学习起来就轻松愉快,从而也就会取得最佳的效果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得以充分发挥

二是“强而弗抑”

强是严格要求,认真督促;抑即强制、压抑

教师教学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认真督促,但要把握分寸,掌握限度,不至于过度而成强制,让学生感到压抑

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也得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厌学,畏学

清学者方苞注此说得非常透切:“强之犹恐其不能进取,而或抑之,则重以为难,而自沮丧矣

”(14)只有真正做到了“强而弗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很好发挥,决不会视学业为畏途

因为没有思想负担,心理压力,所以学起来自然会心情舒畅,轻松愉快,而且会信心十足,困难也易于克服

这就是所说的“强而弗抑则易”

三是开而弗达

开,开启,使露其端倪

教师给学生讲解问题,必须把握要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带有启发性的关键,不必把所有一切全盘托出

这样,学生便可得到老师的某种启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与作用

所以,启发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本一点就是促进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活动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APP 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请用电脑打开本网页,即可以免费获取你想要的了。
扫描加我微信 ×

演示

×
登录 ×


下载 ×
论文助手网
论文助手,最开放的学术期刊平台
				暂无来源信息			 
回复
来来来,吐槽点啥吧

作者联系方式

×

向作者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