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国际贸易经典论文推送: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模式

3997
    


来源:
Licence:
联系:
分类:
平台:
环境:
大小:
更新:
标签:
联系方式 :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限免产品服务请联系qq:1585269081

下载APP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APP 免费下载
下载 ×

下载APP,资源永久免费


如果出现不能下载的情况,请联系站长,联系方式在下方。

免费下载 ×

下载论文助手APP,资源永久免费

免费获取

如果你已经登录仍然出现不能下载的情况,请【点击刷新】本页面或者联系站长


封面图片来源: http://www.motorship.com/__data/assets/image/0003/602832/2_triple-e.jpg 封面图片是Maersk Triple E

这是全球最大集装箱海运公司Maersk的最新大船

本文为香樟的第126篇推送论文 论文信息:Paul Krugman (1980).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70(5), 950-959. 背景 克鲁格曼是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

诺贝尔奖官方公告引用了克鲁格曼的三篇文章

这是其中的一篇

另外两篇分别是1979年发表在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的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以及1991年发表在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的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由此可见该文章在文献中的重要性

实际上,这三篇论文,各有其重要性

三篇论文的共同点在于收益递增和规模经济这一共同假设

但他们又各有侧重点

1979年论文侧重点在于强调垄断竞争模型(monopolistic competition)与收益递增的结合及其对国际贸易模型的重要性

1991年论文的侧重点则在于强调收益递增对经济活动地点的影响

这也是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的关注点

相比而言,1980年这篇论文的侧重点,产品差异,可能是三者中较为重要的

说产品差异重要,是因为产品差异已经成为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及实证)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回顾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李嘉图模型(Ricardian Model)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H-O)的出发点都是贸易国的差异,无论是技术差异(Ricardian)还是资源禀赋差异(H-O)

但克鲁格曼提出,即便国家间不存在太大的差异,他们也能够进行贸易

这里面原因后面会再提到,但其中一条就是他们交换的产品并不相同

在克鲁格曼的模型里,产品差异的重要表现在于国产商品和进口商品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来会不一样

其他方面的产品差异,也包括垄断竞争模型中假设的非常微小的差异(譬如说颜色)

产品差异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个概念也涵括了现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常常提到的产品质量差异

这在克鲁格曼1980年这篇文章中并没有涉及,在此暂不作论述

福利 对文章中模型推导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下载我上课讲述这篇论文时用的课件(密码:cec126): www.luozijun.com/cec/cec126.zip

模型设定 模型假设两个一样大小的国家

每个国家都分为消费者和生产者两方

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假设为CES(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函数,并且假设不同国家的消费者有一样的效用函数: U=Σ i C i θ 其中0< θ <1

θ 就是替代弹性的常数

生产者方面,假设劳动力是生产的唯一投入

如果产出为 x i ,则所需劳动力为 l i =α+βx i 其中 α 为固定成本, β 是边际成本

我们可以对上式右边除以 x i 以得到平均成本 α/x i +β

可以看出,平均成本随产量上升而下降

这也是规模经济的定义

从模型的角度来说,假设固定成本的存在是得到规模经济的捷径

可以看出来,论文假设这两个国家并没有技术或者资源禀赋的差异

为了简化分析,文中很多定理的推导假设只有两种消费品

一般均衡要求以下两个条件成立

第一,总产量等于总消费量

如果存在贸易,则贸易要平衡: x i =Lc i 其中L是一国总人口

第二,充分就业: L=Σ(α+βx i ) 运输成本的存在对这个模型至关重要

克鲁格曼在文章中提到,如果没有运输成本,那么对两个国家的分析就跟分析一个国家没有区别(除了人口总数变成 2L )

本文的运输成本继承了一贯的“冰块成本”:如果从出口国运出一单位产品,只有g(<1)单位能够到达目的地

反过来说,如果要保证一单位产品到达目的地,那么就需要运出1/g单位的产品

贸易的发生 在克鲁格曼的模型中,虽然国与国之间没有技术或资源禀赋的差异,但他们还能进行贸易

原因在于他们交换的商品不一样

他们之所以会生产不一样的商品,则是因为规模经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

所以在运输成本并不特别大的情况下,进口(他国低成本)比自己生产划算

换个角度想,本国可以通过发展起与他国不一样的产业,发展壮大,降低成本,然后出口,达到贸易平衡

但是,为什么某个产品是国A而不是国B生产,则没有论述

归根结底,这有一点“历史决定论”的感觉:如果某国开始了某个产品的生产,那么该产业就会在该国扩张

扩张后,平均成本会因规模经济而下降

国际贸易开始之后,其他国家进口该产品,导致产量进一步上升,平均成本进一步下降

如果有另外一个国家一定要进入该行业,肯定斗不赢,所以还不如开始一个全新的产业

这在静态来看,似乎可以成立

但是从动态来说,对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间专门化的变迁,以及一国比较优势的变迁,就不能作很好的解释了

定理 通过一系列的推导(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下载我的课件),文章得出两个重要的结论

结论一:其他条件不变,大国(以人口来衡量)的工资更高

结论二:如果国A的消费者购买超过产品α总产量的一半(更大的市场),那么国A会是产品α的净出口国

后面一个结论还有两个引理

引理一:如果两个国家消费者偏好差异足够大,那么他们会专门生产那一个他们拥有更大市场份额的商品

引理二:专业化的不完全性取决于运输成本与规模经济

运输成本越大,或者规模经济越弱,则专业化不完全程度越高

本土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 本土市场效应主要指的是上面的结论二

根据克鲁格曼的模型,如果一国希望成为某些产品的净出口国,那么该国首先要成本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者

这跟各国(特别是美国)强调购买本土产品的行动是一致的,克鲁格曼指出了这在经济理论,尤其是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合理性”

评论 论文发表至今已经三十五年了

文章中的很多思想已经进入教科书中,成为众所周知的“常识”了

国际贸易理论自从克鲁格曼以来也少有重大突破

2003年Melitz在 Econometrica 发表的论文继承以及深化了克鲁格曼的模型

我们以后有机会可以介绍Melitz (2003)

推文作者文责自负,观点与供职单位无关

如需转载,或有任何意见与建议,请与推文作者联系:luozijunc.cn@gmail.com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APP 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请用电脑打开本网页,即可以免费获取你想要的了。
扫描加我微信 ×

演示

×
登录 ×


下载 ×
论文助手网
论文助手,最开放的学术期刊平台
				暂无来源信息			 
回复
来来来,吐槽点啥吧

作者联系方式

×

向作者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