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陈东辉

3997
    


来源:
Licence:
联系:
分类:
平台:
环境:
大小:
更新:
标签:
联系方式 :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限免产品服务请联系qq:1585269081

下载APP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APP 免费下载
下载 ×

下载APP,资源永久免费


如果出现不能下载的情况,请联系站长,联系方式在下方。

免费下载 ×

下载论文助手APP,资源永久免费

免费获取

如果你已经登录仍然出现不能下载的情况,请【点击刷新】本页面或者联系站长


西原一幸主要从事「字样学」的研究,有〈关於敦煌出土《时要字

样》残卷〉,〈关於敦煌出土《新商略古今字样撮其时要并引正俗释》

残卷〉,〈关於《颜氏字样》以前的字样〉,〈关於杜延业撰《群书新

定字样》的佚文〉,〈唐代楷书字书の成立〉等论文.

《东华汉学》第4期;页213—276

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2006年9月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陈东辉
【摘要】

日本学者在汉语史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不少方面甚至

超过了中国学者,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本文结合作者在日本国立

福井大学中文专业任教三年的体会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日本的汉语史研

究之历史与现状,以及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浙江大学中文系和汉语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14

关键词:汉语史 训诂学 音韵学 文字学 日本汉学 中日学术交流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15

前言

本文结合作者在日本国立福井大学中文专业任教三年,以及多次参

加日本中国学会,日本中国语学会,日本中国近世语学会,日本训点语

学会年会的体会,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述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

状,以及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一,

除了中国本土之外,日本的汉语史研究者是世界上最多的,约有数

百人.他们基本上在各所大学从事汉语教学,但他们研究的内容几乎涉

及汉语史研究的所有领域,在音韵学,方言学,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和语

法,佛经词汇,古文字学以及中日汉字词比较等方面均有突出的成绩,

乃日本汉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学者关於汉语史研究的成果,在

不少方面甚至超过了中国学者,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大

东文化大学,关西大学,花园大学,南山大学,北海道大学,东京外国

语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等是日本汉语史研究者较

为集中的大学,科研成果较多,水平较高.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者十分注重研究的基础工作.在从事某一项研究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16

之前,他们常常亲自动手编制索引,目录,资料汇编等工具书,太田辰

夫,波多野太郎,入矢义高等德高望重的日本汉语史学家都编过这类工

具书.在研究风格上,日本学者重考证,重视细小及别人不太注意的问

题,并在论著中注重列举大量的材料来说明问题,颇有乾嘉遗风.如大

岛正二的《唐代字音の研究》1分为「研究篇」(共计1,156页)和「索

引篇」(共计766页)各1册,前者包括「序论」(含「中国语音韵史の

时代区分」,「中国语音韵史上唐代的位置」,「从来の唐代音研究の

概观」,「研究史の回顾と反省」,「本研究の课题と内容」),「资

料」(含「唐代字音研究资料」,「资料概说」以及大英博物馆藏《敦

煌出土礼记音残卷》影印件),「资料整理の方法」(含「音韵体系の

探索」,「反切用字法の调查」),「资料中所反映的特徵」(含「声

类」,「韵类」,「反切の构造」),「唐代字音总说」(含「唐代字

音の实相と基盘」,「唐代字音の变迁」,「结语」)等5个部分,并

附有「音注总表」和「反切上.下字相关表」;后者乃前者所收资料之

详细索引.该书充分显示出日本学者的治学特色,堪称日本汉语史研究

的典范之作.又如河野六郎的《朝鲜汉字音の研究》2之正文共计210多

1 大岛正二:《唐代字音の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81).

2 河野六郎:《朝鲜汉字音の研究》(东京:平凡社,1979),载《河野六

郎著作集》卷二.本文在论及日本学者的有关汉语史论著时,凡遇到书名或篇

名中的の(的),と(和,与)等简单明了的日语假名时,根据原文照录;遇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17

页,而附录资料表达240多页;平山久雄的《敦煌毛诗音残卷反切の研

究》,也运用大量字表证明自己的论点.有时在中国学者看来很小的一

个论题,日本学者也写成了一本厚厚的专著.然而应该指出的是,虽然

日本汉语史研究者从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乾嘉学派在治学方面的不少优

良传统,但是他们并不仅仅局限於此.他们普遍重视对外交流,对中国

内地,台湾,香港,韩国以及欧美等地出版的汉学论著十分关注,资讯

灵通,加上经济条件远较中国内地学者优裕,所以有条件大量购买此类

书籍,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论著几乎竭泽而渔.同时,他们一年中可多次

去国外,或合作研究,或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或查阅图书资料.此

外,许多日本汉语史研究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学者)还掌握多国外语.

笔者在日本任教期间,曾接触过多位青年汉语史研究者,他们除了精通

汉语之外,还掌握英,法,德,韩,俄,西班牙等国语言中的一门或数

门.上述种种,大大开阔了他们的研究视野,促进了日本汉语史研究的

发展.

日本学者在训诂学及古汉语语法学(尤其是近代汉语词汇,语法)

研究领域成绩卓著.太田辰夫,香坂顺一,入矢义高,波多野太郎堪称

这一领域的泰斗.太田辰夫在汉语史方面的成就以近代汉语语法最为突

到较为难懂的日语时,则译成汉语.为了便於排版,书名或篇名中的汉字,一

律依照中国汉字书写.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18

出,著有《中国语历史文法》3,《中国语史通考》4,《中国语文论集》

(语学篇.元杂剧篇)5,《中国语古典文法》(改订)6等,其中前两

种被译成中文出版后,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经常被有关汉语

史研究论著引用;第三种收录〈近代白话文学的训诂学的研究法——以

儿女英雄传为中心〉,〈关於《红楼梦》的语言〉,〈关於清代的北京

话〉等22篇论文(其中关於语言研究的16篇),与前两种的内容没有重

复.此外,他还编有《中国历代口语文》.太田辰夫的论著论证严密,

用例审慎,资料详赡,结论精当.以《中国语史通考》为例,该书收录

了他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所发表的与汉语史(主要是语法史)有

关的论文,既有像〈上古汉语略说〉,〈唐代文法试探〉这样的通论性

论文,又有如〈《老乞大》的语言〉,〈《儿女英雄传》的副词〉之类

的论文.诚如该书中译本的「内容提要」所云:「著者对於每个历史时

期的语言现象的研究与发掘,均以对专书的语言研究为坚实的基础.」

《中国语历史文法》初版於1958年,深入研究了汉语发展史中与现代汉

3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东京:江南书院,1958).中译本蒋绍

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003年出版修订译本).

4 太田辰夫:《中国语史通考》(东京:白帝社,1988).中译本江蓝生,

白维国译:《汉语史通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5 太田辰夫:《中国语文论集(语学篇.元杂剧篇)》(东京:汲古书院,

1995).

6 太田辰夫:《中国语古典文法(改订)》(东京:汲古书院,1984).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19

语语法有直接关系的语法问题,尤其是对唐代至清代的语言现象作了非

常细致的描写,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不少精辟的论断,堪称近代汉语

语法史的开创之作,至今仍是研究汉语语法史(尤其是近代汉语语法史)

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书.此外,他尚有《唐宋俗字谱》等著述.

香坂顺一长期致力於明清时期汉语词汇的研究,《白话语汇の研究》

7,《水浒语汇の研究》8,《《水浒》语汇と现代语》9收录了他的主要

研究成果.《水浒语汇の研究》乃其多年研究近代汉语的力作之一,对

《水浒》中的600多个虚词逐个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科学的分类,细致

的描写,简洁的历史比较,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五个部

分.该书参照《水浒》的各种版本,广泛吸取了中国,日本汉语学家的

研究成果,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近代汉语理论著作.此外,该书

还可以作为近代汉语虚词工具书来使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水

浒》语汇と现代语》则联系现代汉语,对《水浒》中的实词进行了全面

而系统的研究,并作了简洁的历史比较,以揭示出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

语实词的演变规律,在词汇史研究方法论上具有重要价值.此外,香坂

7 香坂顺一:《白话语汇の研究》(东京:光生馆,1983);中译本名为《白

话语汇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7),江蓝生,白维国译.

8 香坂顺一《水浒语汇の研究》(东京:光生馆,1987);中译本名为《水

浒词汇研究——虚词部分》(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植田均译,李思明

校.

9 香坂顺一:《《水浒》语汇と现代语》(东京:光生馆,1995).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20

顺一还於1961年组织了清末文学言语研究会(1962年改称明清文学言语

研究会),发行会刊,并在会刊上连载〈近世语札记〉.这个研究会后

来发展为日本中国近世语学会10,如今拥有会员百余人,每年举办一次

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会刊《中国语研究》,成为日本两大汉语研

究团体之一(另一个是日本中国语学会),为日本近代汉语的繁荣与发

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波多野太郎曾任日本中国语学会理事长.他曾在《横滨市立大学论

丛》上连载〈中国小说戏曲语汇研究提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编

了大量与训诂学研究有关的资料丛刊和索引等工具书.他所编的《白话

虚词研究资料丛刊》,收录江户时代以来日人编纂的诠释中国小说,戏

曲,诗歌中的白话虚词的著作.同时,他还编有《中国语学资料丛刊》,

《中国文学语学资料集成》,《中国方志所见方言汇编》,《吴下方言

考索引》等.此外,他於1960年发表的〈增订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读后〉

一文,高度评价了蒋礼鸿所著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称颂该书是「研

究中国通俗文学的指路明灯」.

入矢义高亦系近代汉语研究的权威学者,尤为擅长于敦煌变文,禅

宗语录,元曲的语言研究,其成果以单篇论文和译注为主.他早在上个

10 日本所谓的中国近世语,一般是指唐五代宋元明时期的汉语,而近代汉语一

般是指清代的汉语,与中国学术界所谓的近代汉语的概念(一般是指隋唐至清

中叶的汉语)有所不同.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21

世纪40年代就发表过〈关於近代俗语辞典编纂的资料〉等论文.20世纪

50年代初,他与吉川幸次郎,田中谦二合注的《元曲选释》,对於近代

汉语词汇研究贡献颇大.同时,他还有《洛阳伽蓝记》等译注,另外还

编过《《敦煌变文集》口语语汇索引》等.此外,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和蔡美彪《元

代白话碑集录》所撰写的书评,曾经在日本和中国汉语史研究界产生过

重要影响.《空花集——入矢义高短编集》11收入了他的〈语录的语言

与文体〉,〈中国口语史の构想〉,〈白话文と白话小说〉等论文.此

外,他还有〈禅宗语录的语言与文体〉,〈禅语谈片〉等论文.

鸟居久靖主要从事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有专著《《金瓶梅》歇后语

研究》12,另有《《儿女英雄传》集谚初稿》,《《西游记》中的歇后

语考释》等著作以及〈明治时期中国小说字典〉,〈日本中国语学史稿〉,

〈日本对中国语学遗产的整理〉等论文.

宫田一郎虽然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及吴方言研究,但也有不少论文与

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有关,如〈关於《红楼梦》的语言〉,〈《儒林外史》

的语言〉,〈《金瓶梅》的语言〉,〈《海上花列传》的语言〉等.

长田夏树在近代汉语词汇和语法领域也颇有成绩,发表过〈元代的

中蒙语汇对译《至元译语》〉,〈中唐诗人白话诗中的语汇〉,〈《游

11 入矢义高:《空花集——入矢义高短编集》(东京:思文阁出版,1992).

12 鸟居久靖:《《金瓶梅》歇后语研究》(东京:光生馆,1972).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22

仙窟》文法稿案〉,〈《董西厢》文法笔记〉以及〈魏志倭人传译音的

音值〉,〈作为中国语学史资料的新罗末高丽初海东禅师塔碑铭〉,〈新

罗文武王陵碑文初探〉等论文.

金冈照光所著的《佛教汉文の读み方》13,包括「佛教史上の『汉

文教典』の意义」,「中国语史上の『汉文教典』の意义」,「教典の

言语」,「佛教汉文の特殊な构造」,「汉文教典の特殊な句型」,「汉

文教典の语汇」,「汉文教典と口语语汇」,「汉文教典と汉字音」,

「汉文教典读解实习」等章节.

牛岛德次所著的《汉语文法论》,分为〈古代编〉和〈中古编〉,

引用了《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

《世说新语》等典籍中的大量材料,说明了古代和中古汉语的结构,具

有重要价值.其中〈中古编〉还附有1970年之前中日两国汉语语法研究

的重要论文目录和有关索引.此外,他还著有《日本中国语文法研究史》

14.该书是第一部研究内容较为系统和全面,考察时间较长的日本汉语

语法研究史专著.此外,他与香坂顺一,藤堂明保合编的《中国文化丛

书.言语》15,包括〈上古汉语の音韵〉,〈上中古时期音韵史上的诸

13 金冈照光:《佛教汉文の读み方》(东京:春秋社,1978).

14 牛岛德次:《日本中国语文法研究史》;中译本名为《日本汉语语法研究

史》(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甄岳刚编译,杨学军校订.

15 牛岛德次,香坂顺一,藤堂明保合编:《中国文化丛书 言语》(东京:大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23

问题〉,〈中古汉语の音韵〉,〈汉语文法论の诸问题〉,〈文法研究

の略史〉,〈古典语の语法〉,〈古典语の语汇〉,〈中古汉语の语法

と语汇〉,〈近世.近代汉语の语法と语汇〉等专题论文,对于暸解到

那时为止的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成果与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铃木直治所著的《中国古代语法の研究》16,乃其50余年研究成果

之结晶.该书包括「发话の重点と强调の表现」,「主要虚词的消长」,

「古代汉语中指示词的体系」,「其他」等4个部分.该书通过丰富的

用例来说明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除了古代汉语语法之外,他对近代汉

语语法也颇有研究,先后发表了〈用於比较的「还要」〉,〈从「可」

向「可以」的发展〉,〈用「有」表示强调〉,〈「在」的语法机能的

发展〉等论文.此外,他还著有《中国语と汉文》17等.

鸟井克之所著的《中国文法学说史》18,是外国学者撰写的首部汉

语语法学史著作,分「基本语法文献的解题和评论」,「基本语法范畴

研究演变过程的考察」两大部分论述了汉语语法研究之发展历程,并提

出了自己对汉语语法学史分期问题的看法.

内田道夫也曾涉足中古汉语语法领域,先后发表过〈中世中国语

修馆书店,1967).

16 铃木直治:《中国古代语法の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94).

17 铃木直治:《中国语と汉文》(东京:光生馆,1975).

18 鸟井克之:《中国文法学说史》(大阪:关西大学出版部,1995).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24

「得」の特殊性质〉,〈中世中国语の疑问句〉,〈中国语の命令と商

量〉等论文.

上野惠司也曾经从事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先后发表了〈《朱子语

类》中带「子」尾的名词〉,〈关於元曲中出现的连词〉,〈关於元曲

中出现的「将」〉,〈《水浒传》与《金瓶梅》重复部分的语言比较〉

等论文.

此外,西田太一郎著有《汉文の语法》19,《汉文法要说》20等.

日本中青年一代的学者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在训诂学及

古汉语语法学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佐藤晴彦主要从事近代汉语的研

究,尤其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三言》中的哪些作品为冯梦龙的创作.

他将最普通的常用词汇,语法作为断代的标准,而不是以很难懂的特殊

词汇作为断代的标准.因为他认为特殊词汇数量少,而且容易被有意地

模仿.这是很有见地的,值得训诂学研究者思考.

盐见邦彦在唐代俗语词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绩,他的论文集《唐

诗口语の研究》21,包括〈唐诗俗语新考〉,〈全唐诗「户」考〉,〈全

唐诗「市」考〉和〈唐代の「夜市」〉等论文.

志村良治的专长是中古汉语语法,同时对汉语音韵学及词汇学也有

19 西田太一郎:《汉文の语法》(东京:角川书店,1980).

20 西田太一郎:《汉文法要说》(京都:朋友书店,1997).

21 盐见邦彦:《唐诗口语の研究》(东京:中国书店,1995).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25

较深的造诣.他主张在有限的资料中,调动一切手段,来探明各式各样

变动著的语言现象及其内在的变化规律.他往往把语法问题跟语音和词

汇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故其论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结论也大

体稳妥.其名著《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22分为「中世汉语的语法和词

汇——概论」,「专论」两个部分.他在该书中指出,汉语史上的中世

时代,或称「中古汉语」,就整体而言有其自身的统一性,相对於它前

后的时代,可以说显示出被充分认可的特殊性.中古汉语与前代的上古

汉语有明显区别的特徵,同时作为近代汉语中发达的各种倾向的先驱,

近代汉语中也多少保留著一些中古汉语的要素.中古汉语意外丰富地包

含了现代汉语仍通用的语言现象的主要点,在音韵,语法,词汇各方面,

都可以找到不少现代汉语的祖型乃至原型,从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中

古汉语形成了汉语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书乃著者多年研究汉语语法

史的成果,考证精细,引例非常丰富,并在附录中详述前人观点,甚便

读者.正如小川环树在该书的「序」中所指出的那样:「由於他充分把

握了这个时期的语法史的全貌,才能写得这麼好.」

植田均主要从事近代和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学的研究.他与中国

学者俞光中合著了《近代汉语语法研究》23.此外,他还有《《水浒传》

与《金瓶梅词话》的语言》(合著),《《醒世姻缘传》的语言》,《《金

22 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东京:三冬社,1984);中译本由

江蓝生,白维国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

23 植田均,俞光中合著:《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26

瓶梅词话》词语汇释》,〈《水浒传》用於句末的「在那裏」〉,〈《水

浒传》的被动表现〉,〈《金瓶梅词话》的禁止否定〉,〈现代汉语中

继承的《醒世姻缘传》的同音假借语〉等论著.

森野繁夫等编纂的《六朝古小说语汇集》,藤井守编纂的《三国志

语汇集》和《三国志裴氏注语汇集》,星斌夫编纂的《中国社会经济史

语汇》和《中国社会经济史语汇续编》,日本宋代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

经济语汇研究班编纂的《明清时代社会经济语汇索引》等专门词汇集,

对训诂学亦颇有用处.同时,森野繁夫还发表了〈简文帝的诗中所见到

的「自」——以「本自」为中心〉,〈六朝汉语の疑问文〉,〈六朝汉

语の研究——关於《高僧传》〉,〈六朝汉语の研究——以《与平原书》

为例〉,〈六朝译经の语法〉,〈六朝译经の语汇〉,〈六朝译经の语

法と语汇〉,〈六朝语辞杂记〉等一系列关於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研究

的论文.此外,服部四郎发表了〈中古支那语的研究〉,〈中古汉语と

上代日本语音〉,辛岛静志发表了〈《长阿含经》的原语的研究——以

音写语分析为中心〉,〈《道行般若经》与「异译」的对比研究〉,〈汉

译佛典の汉语と音写语の问题〉,〈汉译佛典的语言研究〉和〈汉译佛

典的语言研究(二)〉,长尾光之发表了〈中国语译《百喻经》の言语〉,

〈中国语译《杂宝藏经》の言语〉和〈中国语译《生经》の言语〉,伊

藤文发表了〈六朝汉译佛典の语法その一「将+否定词」〉,〈六朝汉

译佛典の语法その二「了+否定词」〉,〈汉魏晋南北朝译经史语法——

完了体「了」〉和〈关於汉译《生经》的语法〉,西谷登七郎发表了〈六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27

朝译经语法の一端〉,佐藤利行发表了〈六朝汉语の研究——王羲之の

书翰の场合〉,〈六朝汉语の研究——东晋.王献之の书翰の场合〉和

〈六朝汉语の研究——西晋.陆云の书翰の场合〉和〈被动形「为~所

~」式讨论〉,井上一之发表了〈关於中古汉语の副词接尾词「复」〉

和〈《世说新语》中见到的「人」的自称词的用法〉,坂井裕子发表了

〈中古汉语の是非疑问文〉和〈从「视」到「看」——以《世说新语》

的时代为中心〉,松尾善弘发表了〈「见」字考〉和〈「见」字再考〉,

田中和夫发表了〈关於中古汉语副词「无得」〉和〈就《毛诗正义》中

副词「无得」的初探〉,玄幸子发表了〈《生经》语法札记〉和〈关於

《贤愚经》中「与」的用法〉,若林建志发表了〈关於《李娃传》的言

语〉,〈关於《南柯太守传》的言语〉和〈关於唐代传奇小说中的复音

节动词〉,砂冈和子发表了〈平安古记录中的唐代口语疑问句〉和〈敦

煌出土《字宝碎金》の语汇と字体〉,小池一郎发表了〈关於「不在」

的文法〉,小川恒夫发表了〈关於唐诗中的「好+动词」〉,野间文史

发表了〈五经正义语汇语法札记〉,衣川贤次发表了〈《游仙窟》旧注

校读记〉和〈《游仙窟》旧注辨证〉.

在国外汉语史学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音韵学往往是其强

项.因为国外学者研究汉语史,首先必须过语音这一关,所以一般都在

音韵学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有些学者学习与研究了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之后,投入到汉语史研究的其他领域;另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进一步深入

研究音韵学,最终成为音韵学专家,从而促进了国外音韵学的繁荣与发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28

展.日本也不例外,音韵学乃日本汉语史研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一个领

域,涌现出一大批老,中,青学者.

在老一辈学者中,大矢透由於出版了《假名源流考及正本写真》

(1911),《周代古音考》(1914)等论著,在音韵学和日本汉字音研

究领域的杰出成就,而於1916年荣获在日本学术界具有崇高地位的日本

学士院恩赐奖.后藤朝太郎於1938年出版了《汉字音の系统》,仓石武

四郎的博士论文是《段懋堂の音韵学》24,冈井慎吾曾著有《玉篇の研

究》25,服部四郎曾著有《中原音韵の研究》26.

满田新造乃近代日本汉学界从事汉语音韵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早

在1915年就出版了研究中国古代音韵史的专著——《支那音韵の历史的

研究》(又名《支那音韵断》).他的代表性论著都收在《中国音韵史

论考》27一书中.值得注意的是,该书中所收的《评高本汉支那古音研

究的根本思想——再论音韵研究的方法》一文,对当时流行的被誉为西

方汉学研究丰碑的瑞典著名学者高本汉的音韵学研究进行了批评.他认

为高本汉的研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高本汉认为《切韵》音在中国

各地通行,近代音都是从《切韵》派生而来.事实并非如此.2,高本

24 仓石武四郎:《段懋堂の音韵学》(东京:均社之会,1974).

25 冈井慎吾:《玉篇の研究》(东京:东洋文库,1933).

26 服部四郎:《中原音韵の研究》与藤堂明保合著(东京:江南书院,1958).

27 满田新造:《中国音韵史论考》(东京:武藏野书院,1963).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29

汉认为《切韵》乃根据隋代一方言而成.实际上是参考了南北方语音和

古代音而成的.3,虽说是研究古音,但所作的音表等,是根据宋以后

的音图,所以高本汉的研究实际上只是近世音的研究.4,高本汉多根

据推论来讨论音韵的变化,而所据的理论是印欧语系的法则,对於汉语

本身的法则未能研究.5,高本汉的论述多作全称判断,难以接受.6,

对高本汉所作的三,四等音的区别,有不同意之处.7,对高本汉所定

的音值,也有一些不同看法.28

由於有坂秀世既是日本国语学者,又从事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因而

常常能从日本语音史的角度对汉语音韵史的研究作出独特的贡献.他的

《上代音韵考》29一书中的「汉字音」(即「古代中国语的音韵组织」)

部分,以高本汉的学说理论为主要参照,探讨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考订

之间的关系.该书批评高本汉使用了二手汉字音资料,而且又是不完全

可靠的汉字音资料.此外,有坂秀世认为,在高本汉《切韵》音语音构

成的研究中,日本汉音和吴音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同时高本汉又将

这种日本汉音和吴音作为推定日本古代音节,音值的根据,也让人怀疑

是否陷入了循环论证之结局.有坂秀世的这个思考也是值得注意的.有

鉴於此,有坂秀世在研究汉语中古音时,使用日本汉字音资料是十分谨

28 参见李庆:《日本汉学史》第三部《转折和发展(1945-1971)》(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页537.

29 有坂秀世:《上代音韵考》(东京:三省堂,1955).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30

慎的.30再有,他的论文集《国语音韵史の研究》(增补版)31中收有《评

高本汉的拗音说》一文,先于中国学者注意到被高本汉忽视了的"重纽"

问题.

大岛正健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从事《韵镜》的校订和研究.

他著有《支那古韵史》32,《韵镜音韵考》33,《韵镜新解》34,《韵镜

と唐韵广韵》35,《改订韵镜》36,《汉语吴音の研究》37,《音韵漫录》

38等书.《汉语吴音の研究》一书以日语中保留的吴音为基础,研究了

中古汉语的发音问题.

河野六郎既研究汉语音韵学,也从事朝鲜语的语音,语法史及一般

语言学的研究.他的论著几乎都收入《河野六郎著作集》39,其中的第

二卷为《中国音韵学论文集》,收有〈玉篇反切の音韵研究〉,〈中国

30 参见李无未:〈日本学者对日本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的研究〉,《吉

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1 有坂秀世:《国语音韵史の研究》(东京:三省堂,1957).

32 大岛正健:《支那古韵史》(东京:富山房,1929).

33 大岛正健:《韵镜音韵考》(东京:启成社,1912).

34 大岛正健:《韵镜新解》(东京:松云堂,1926).

35 大岛正健:《韵镜と唐韵广韵》(东京:松云堂,1926).

36 大岛正健:《改订韵镜》(东京:启成社,1912).

37 大岛正健:《汉语吴音の研究》(东京:第一书房,1931).

38 大岛正健:《音韵漫录》(东京:内外出版协会,1898).

39 河野六郎:《河野六郎著作集》(东京:平凡社,1979-1980).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31

音韵学と朝鲜〉,〈慧琳众经音义の反切の特色〉,〈关於《广韵》这

部韵书〉,〈汉字音及其传承〉,〈《东国正韵》と《洪武正韵译训》〉,

〈再论《东国正韵》〉,〈关於日本吴音〉,〈朝鲜汉字音的一个特点〉,

〈朝鲜汉字音と日本吴音〉等.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提及的他的专著《朝

鲜汉字音の研究》利用《训民正音》等十几种古代资料,分绪论,资料,

总论,声类,韵类和结论六个部分,详细论述了朝鲜汉字音与中古汉语

音韵之关系,对於进一步研究中古汉语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

代表了当时日本学者研究朝鲜汉字音问题的最高水平.此外,他还著有

《文字论》40等.

水谷真成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史的研究,尤其是梵汉对音的研究.他

精通梵语,并对西域各种语言有相当了解,所译注的《大唐西域记》质

量甚高.他研究中古汉语音韵,经常联系梵文的资料,成绩卓著.《中

国语史研究——中国学与印度学的接点》41收入了水谷真成上个世纪50

年代以来发表的24篇重要论文,包括〈唐代汉语鼻音声母的非鼻音化过

程〉,〈晓,匣两声母的对音——大唐西域记夷语音释稿之三〉,〈论

汉译佛典的特殊待遇表现——译经语汇零拾之一〉,〈表示梵语音的汉

字中声调的功能〉,〈表示梵语「卷舌」母音的汉字——二等重韵和三

40 河野六郎:《文字论》(东京:三省堂,1995).

41 水谷真成:《中国语史研究——中国学与印度学的接点》(东京:三省堂,

1994).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32

四等重纽〉,〈上古中古音韵史上的诸问题〉,〈《慧琳音义》杂考〉,

〈慧琳の言语系谱〉,〈《慧苑音义》音韵考——资料的分析〉,〈关

於声明〉,〈陆法言《切韵》〉,〈佛典音义书目〉等.在上述论文中,

他利用众多的梵汉,藏汉对音资料,对唐代语音进行了系统的共时研

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其中利用隋代智通至唐代慧琳的大量音译汉字

论证唐代非鼻音化过程,对《慧苑音义》音韵的周详考证,对慧琳作为

北天竺系转写汉字对音系统的全面考察,通过《大唐西域记》夷语音释

研究晓,匣两声母的对音,以《大唐西域记》为例从理论上系统总结音

译汉字音注的有关问题,均堪称唐代语音研究的典范之作.此外,他还

探讨了上古到中古之间音韵史上的若干问题,尤其是关於音译汉字研究

及声调史研究的方法.

上田正的最大成就在於《切韵》研究.他的《切韵逸文の研究》42从

多达285种的文献资料中辑出各家《切韵》的逸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

值.他的《切韵残卷诸本补正》43根据缩微胶卷核对了敦煌切韵残卷,

校正了《瀛涯敦煌韵辑》,《十韵汇编》之舛误,并补充了尚未发表的

残卷10种.此外,上田正尚有〈《切韵》传本论考〉,〈《切韵》诸本

反切综览〉,〈论全本王仁煦《切韵》〉,〈陆法言《切韵》辑佚〉,

〈关於苏联所存的《切韵》残卷〉,〈论新撰字镜的《切韵》部分〉,

〈东宫《切韵》论考〉,〈玄应反切综览〉,〈《玄应音义》诸本论考〉,

42 上田正:《切韵逸文の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84).

43 上田正:《切韵残卷诸本补正》(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附属东

洋学文献中心刊行委员会,1973).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33

〈慧琳反切综览〉,〈慧琳音论考〉,〈关於慧琳音的韵部通用的统计

研究〉,〈希麟反切综览〉,〈《玉篇》残卷论考〉,〈《玉篇》佚文

论考〉,〈《玉篇》反切综览〉,〈有关唐代语音清浊的一份资料〉,

〈论中古汉语的三等韵〉等论著.

藤堂明保的研究领域包括汉语音韵学,词源学以及中国文学,思想

诸方面.他著有《中国语音韵论及其历史的研究》44,《中国语学论集》

45,《汉字语源研究》46,《汉字语源辞典》47,《中国语概论》48,《汉

语と日本语》49等.此外,他还曾与服部四郎合著《中原音韵の研究》50,

与小林博合著《音注《韵镜》校本》51.《中国语音韵论》堪称他在音

韵学领域的代表之作.该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日本所特有

的中古时期的写经,日本的汉字读音,假名注音等资料,并吸收了高本

汉等人的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重建中古汉语音韵体系.

小川环树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及中国文学的研究.其论文集《中国

44 藤堂明保:《中国语音韵论及其历史的研究》(东京:江南书院,1957).

45 藤堂明保:《中国语学论集》(东京:汲古书院,1987).

46 藤堂明保:《汉字语源研究》(东京:学灯社,1963).

47 藤堂明保:《汉字语源辞典》(东京:学灯社,1965).

48 藤堂明保:《中国语概论》(东京:大修馆,1979).

49 藤堂明保:《汉语と日本语》(东京:秀英出版,1969).

50 藤堂明保,服部四郎:《中原音韵の研究》(东京:江南书院,1959).

51 藤堂明保,小林博《音注《韵镜》校本》(东京:木耳社,1971).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34

语学研究》52包括〈音韵史考说〉,〈语形と语义の变化〉,〈文字学

と字书の研究〉,〈绍介と批评〉等四大部分,收入了〈反切的起源及

四声,五音〉,〈你と尔と日母の成立〉,〈等韵图と韵海镜原——唐

代音韵史の一侧面〉,〈唐诗の押韵——韵书の拘束力〉,〈《诗经》

异文的音韵特点〉,〈苏东坡古诗用韵考〉等论文.此外,他所著的《唐

诗概说》53中,有〈唐诗の语法〉一章.

赖惟勤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的研究.他关於音韵学的论文大多收入

《赖惟勤著作集》第1卷《中国音韵论集》54,包括〈关於上古汉语喉音

韵尾〉,〈汉音之声明及其声调〉,〈中国音韵史上的争论点〉,〈关

於清朝以前的协韵说〉,〈上古汉语舌音韵尾诸部的分部问题〉,〈段

玉裁的异平同入说〉,〈关於段玉裁的古音第十二部〉,〈关於上古汉

语韵母的两三个问题〉,〈关於上古韵母〉,〈台堆都音变考〉,〈关

於《切韵》〉,〈中古汉语的喉音韵尾〉,〈关於内转,外转〉,〈关

於中古汉语的内,外〉,〈日本的汉字音〉和〈作为汉语声调史资料的

佛教音乐〉等.其中最前面的两篇论文最有价值.〈关於上古汉语喉音

韵尾〉作於1953年,曾对李方桂的上古音学说产生了很大影响.该文曾

被译成中文,以〈赖惟勤「合口性喉音韵尾说」简介〉之题刊布于《语

52 小川环树:《中国语学研究》(东京:创文社,1977).

53 小川环树:《唐诗概说》(东京:岩波书店,1958年).

54 赖惟勤:《中国音韵论集》(东京:汲古书院,1989).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35

苑撷英——庆祝唐作藩教授七十寿辰学术论文集》55.〈汉音之声明及

其声调〉作於1951年,是有史以来对晚唐汉语声调调值的第一次精密考

查,其结论十分可信.56该文已被译成中文,发表于《南大语言学》第

一编.57此外,赖惟勤还著有《中国语学史讲义》58.

三根谷彻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和越南汉字音的研究,著有《越南汉

字音の研究》59,《中古汉字音と越南汉字音》60等,其中后者荣获日本

学士院恩赐奖,包括〈《韵镜》と中古汉语〉,〈中古汉语的韵母的体

系——《切韵》的性质〉,〈《韵镜》と越南汉字音〉,〈关於唐代的

标准语音〉,〈宋代等韵图の构成〉,〈中古汉语と越南汉字音〉,〈越

南汉字音の研究〉,〈轻唇音化の问题〉,〈关於《韵镜》的三,四等

韵〉,〈关於唐代的标准语音〉,〈《韵鉴序例》考〉等论文.该书对

於中古汉语音韵研究十分有用.

坂井健一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及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他的专著

《魏晋南北朝字音研究——经典释文所引音义考》61,以《经典释文》

55 赖惟勤:《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教授七十寿辰学术论文集》(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56 水谷诚,梁晓虹:〈赖惟勤先生传•赖惟勤先生论著目录〉,载於《南大语

言学》第一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7 赖惟勤:《南大语言学》第一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8 赖惟勤:《中国语学史讲义》(东京:大修馆书店,1996).

59 三根谷彻:《越南汉字音の研究》(东京:东洋文库,1972).

60 三根谷彻:《中古汉字音と越南汉字音》(东京:汲古书院,1993).

61 坂井健一:《魏晋南北朝字音研究——经典释文所引音义考》(东京:汲

古书院,1975).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36

为中心研究了汉语中古音问题.其论文集《中国语学研究》62,深入考

察了《经典释文》,《广韵》,《韵略》,《集韵》以及宋词,敦煌变

文的押韵等,并研究了《切韵》前后的语音演变历史,包括〈关於《广

镜》中的同音同义同字语〉,〈《广韵》研究——关於增加字〉,〈《广

韵》研究——关於同字异语〉,〈《广韵》研究——通摄,江摄韵重出

字小考〉和〈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反切考——关於阳韵尾类〉等论文.

尾崎雄二郎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史的研究,有专著《中国语音韵史の

研究》63以及论文〈古音学中韵尾的设定与音韵特性的「预约」问题〉,

〈以段玉裁《六书音韵表》观察《诗经》合韵〉,〈作为音量的汉语声

母〉,〈汉语声母的音量所带来的东西〉,〈汉语喉音韵尾论献疑〉,

〈关於《切韵》的规范性〉,〈关於《切韵》系韵书中韵的排列〉,〈《韵

学》备忘(重纽反切非类化论)〉等.此外,他还编有《汉语史の诸问

题》64.

饭田利行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研究,继承其师大岛正健之业,构拟

汉语古韵之体系.他在所著的《日本所存支那古韵研究》65一书中指出,

作为支那古韵研究资料,可举出周,秦,汉魏六朝时代的韵文,日本的

62 坂井健一:《中国语学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95).

63 尾崎雄二郎:《中国语音韵史の研究》(东京:创文社,1980).

64 尾崎雄二郎:《汉语史の诸问题》(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8).

65 饭田利行:《日本所存支那古韵研究》(东京:富山房,1941).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37

假名音,梵语佛典音,朝鲜音等等.他认为假名是表音的,不管时间和

场所如何,均保持著字音的永久性.该书主要根据日本所存的古书中的

有关字音的记录,佛教典籍中有关的资料,汉籍中的古代典籍等三部分

资料,又参考其他书籍300余种,对上古音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重要

价值66.此外,他还著有《日本残存中国近世音之研究》,《关於日本

佛家传诵的音韵研究资料》等.

辻本春彦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研究,有专著《广韵切韵谱》(第三

版)67依照《音韵阐微》之格式排列《广韵》的韵图,各小韵头字下附

有反切,颇便使用.此外,他尚有〈《洪武正韵》反切用字考——关於

反切上字〉,〈《洪武正韵》反切用字考——关於反切下字〉,〈论《洪

武正韵》的入声〉,〈论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的反切〉,〈《韵学集成》

与中原雅音〉,〈所谓三等重纽的问题〉,〈论日本汉字音——汉音〉

等论文.

平山久雄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史及现代汉语语音研究,成果甚丰.他

在汉语音韵史领域的论文主要包括〈唐代音韵史上轻唇化的问题〉,〈中

古汉语の音韵〉,〈切韵蒸,职韵和元韵的音值〉,〈《中原音韵》入

派三声的音韵史背景〉,〈重纽问题在日本〉,〈日僧安然悉昙藏裏关

66 参见李庆:《日本汉学史第三部转折和发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4年6月),页779.

67 辻本春彦:《广韵切韵谱》(东京:均社之会,1986).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38

於唐代声调的记载〉,〈从历时观点论吴语变调和北京话轻声的关系〉,

〈汉语声调起源窥探〉,〈敦煌《毛诗音》残卷反切的结构特点〉,〈隋

唐音系裏的唇化舌根音韵尾和硬腭音韵尾〉,〈中古汉语的清入声在北

京话裏的对应规律〉,〈《集韵》反切上字的声调分布及其在反切法上

的意义〉等.他的论文有多篇发表於中国学术刊物,如上述后5篇论文

分别发表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语言学

论丛》和《北京大学学报》.《平山久雄语言学论文集》已於2005年由

商务印书馆出版,共计收录著者用中文撰写的代表性论文17篇,为广大

中国读者了解平山久雄的学术成就提供了极大便利.

大岛正二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研究,除了上文提及的《唐代字音の

研究》外,另有专著《中国言语学史》68和《《辞书》の发明:中国言

语学史入门》69,以及论文〈论上古汉语的一,二等韵〉,〈《史记索

隐》.正义音韵考〉,〈颜师古《汉书音义》の研究〉,〈颜师古《汉

书音义》韵类考〉,〈颜师古《急就篇》注音韵考〉,〈《后汉书》音

义音韵考〉,〈《晋书》音义音韵考〉,〈论敦煌出土《礼记》音残卷〉,

〈曹宪《博雅音》考〉,〈反映《琵琶记》用韵的元末吴方言〉,〈关

於《韵镜》的撰述年代〉等.

庆谷寿信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史的研究,有〈敦煌出土の音韵资料〉

68 大岛正二:《中国言语学史》(东京:汲古书院,1998).

69 大岛正二:《〈辞书〉の发明:中国言语学史入门》(东京:三省堂,1997).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39

(上,中,下),〈敦煌出土の《俗务要名林》〉(资料篇),〈《俗

务要名林》反切声韵考〉,〈中国音韵学史上的一个问题——关於顾炎

武的「二合音」〉,〈论附於《玉篇》卷末的《五音声论》〉,〈濮阳

涞《韵学大成》と王文璧《中州音韵》〉,〈韵书の历史〉,〈佛教文

化と中国语学〉等论文.

望月真澄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史的研究,有〈论上古汉语的之部合口

音〉,〈论上古汉语的收唇韵部〉,〈慧琳音义中的反切特徵〉,〈慧

琳经音义所据之字书说〉,〈《集韵》札记〉,〈《集韵》中的吴语的

侧面〉,〈《中原音韵》的音韵论〉,〈《中原音韵》中的「庄」等合

口音〉,〈《洪武正韵》依据方言〉,〈日本吴音的音韵法则〉等论文.

水谷诚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已出版专著《《集韵》系韵书

の研究》,另有〈关於陶渊明的破音字,两收字的押韵〉,〈关於杜甫

诗的换韵〉,〈关於韩愈的疑古用韵〉,〈关於「重」的破音的三声调

区分〉,〈关於《经典释文》中所见的「令」的破音〉,〈《群经音辨》

中所见的《集韵》和《经典释文》〉,〈《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中所见

的「吴音」〉等论文.

冈本勋要从事汉语音韵学和中日古代语音比较的研究,有〈关於反

切的起源〉,〈关於字母和等韵的成立〉,〈关於《广韵》的成立和它

的性质〉,〈关於四声的起源〉,〈唐代の声调〉,〈关於唐代咸,深,

山,臻摄的音价〉,〈关於守温的《韵学》残卷〉,〈中古音韵学と训

诂注释〉,〈字音研究と声训〉,〈《切韵》以前の字典〉,〈《切韵》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40

的性质和它的音韵体系〉,〈《切韵》の分韵と现实の音韵〉,〈王仁

昫刊谬补缺《切韵》の成立时期〉,〈《颜氏家训》の音韵观〉,〈「唐

五代西北方音」と日本汉字音〉,〈吴音と唐代西北方言音〉等论文.

花登正宏主要从事近代汉语音韵的研究,有专著《古今韵会举要研

究》70,内容涉及《古今韵会举要》的版本,作者,成书年代,体裁,

反切特色,音韵体系以及所引用的《说文解字》等,并附有〈《古今韵

会举要》同音字表〉,〈《古今韵会举要》总音表〉,〈《礼部韵略七

音三十六母通考》同音字表〉,〈《蒙古字韵》总音表〉,〈《古今韵

会举要》声母韵音对照表〉.此外,他还发表了〈《古今韵会举要》考〉,

〈《古今韵会举要》反切考〉,〈《蒙古字韵》札记〉,〈明代通俗小

说《律条公案》の音注〉等论文.

矢放昭文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有〈《慧琳音义》所收《玄

应音义》の一侧面〉,〈《慧琳音义》反切の等韵学的性质〉,〈关於

《慧琳音义》卷第二七的反切〉,〈《法华玄赞》中所见的《玉篇》等

的佚文〉,〈关於《法华玄赞》中所见的反切〉等论文.

松尾良树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和唐代口语词的研究,有〈王梵志诗

韵谱〉,〈李义山诗韵谱〉,〈关於唐诗中韵的概念——今体诗与古体

诗〉,〈幽韵小论〉,〈舌音齿音と重纽问题——中古中国语の五音〉,

〈作为音韵资料的《太公家教》——异文与押韵〉,〈广韵反切的类相

70 花登正宏:《古今韵会举要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97).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41

关〉,〈宋刊巾箱本《广韵》的反切〉,〈关於唐代语汇的文白异同〉,

〈《万叶集》词书と唐代口语〉,〈《日本书纪》と唐代口语〉,〈汉

代译经と口语〉,〈《干禄字书》浅说〉等论文.

佐藤昭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古音与现代方言音之间的关系,有《晚唐

贯休诗押韵上的一个特色》,《中古音と江苏省方言》,《北京话の口

语音と文语音》,《中古宕江摄入声字と北京话の口语音》,《中古清

音入声字と北京话声调》等论文.

清 水 史 主 要 从 事 汉 语 音 韵 史 的 研 究 ,有〈《 广 韵 》反切小考〉,〈《 韵

镜》と张麟之〉,〈「反切」と「韵图」〉,〈《切韵》の性质——陆

法言序と切韵音系〉,〈规范と实际——「韵」と「韵书」の分类〉等

论文.

立石广男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史的研究,有〈关於郭璞的《尔雅》音〉,

〈关於郭璞的音注〉,〈关於《经典释文》的直音,反切并记例〉等论

文.

森博达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和中日古代语音比较的研究,有〈中古

重纽韵舌齿音字の归类〉,〈唐代北方音と上代日本语の母音音价〉,

〈古代の音韵と日本书纪の成立〉,〈关於武玄之《韵诠》的岑韵〉等

论文.

三泽谆治郎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学和中日古代语音比较的研究,他的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42

《《韵镜》の研究》71从日本国语学的角度来深入探讨《韵镜》之形成

原理,并重新构拟符合这一原理的等韵图,即《(新订)韵镜》(修补

版).

马渊和夫主要从事汉语音韵史的研究,他的《《韵镜》校本と广韵

索引》(新订版)72将日本现存的各种刊本,抄本进行比较,力图恢复

《韵镜》的原有面貌.

特别要提到的是,桥本万太郎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一般日本

学者有很大不同.他于1960年在东京大学修完博士课程,后赴美留学,

1965年毕业於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美,日大学任教.

这样的学术经历,使他既具有日本传统汉学的深厚功底,又充分吸收了

西方语言学界的研究方法,堪称集东西方学术思想於一身,在从事汉语

研究时视野开阔,有许多独到见解,可惜英年早逝.他的主要论著均收

入《桥本万太郎著作集》,其中第一卷是《言语类型地理论 文法》,

第二卷是《方言》,第三卷是《音韵》.他能够摆脱19世纪欧洲语言学

的成见,将语言看作是历史的和地理的结构连续体,从而将东亚大陆古

今南北的语言融於一炉加以研究.他在《言语类型地理论》73一书中,

71 三泽谆治郎:《韵镜の研究》(东京:日本韵镜研究会,1960).

72 马渊和夫:《韵镜校本と广韵索引》(东京:南堂书店,1970).

73 桥本万太郎:《言语类型地理论》中译本名为《语言地理类型学》,余志

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43

就东亚大陆的语言变化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存在「农耕民型」

与「畜牧民型」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在东亚大陆,「农耕民型」语言

占优势,它们有不同于印欧语言的独特的发展道路.他从殷商帝王名称

祖甲,帝盘庚到春秋时代齐太公子孙名称乙公,丁公的变化,从《诗经》

中的「中谷」,「中林」一类词语,从地名「鸡公山」,「城濮」和安

徽,湖北以南大部分地区的「鸡公」,「鸡婆」,「牛公」,「狗母」

等说法,以及粤,闽,客家,吴诸方言中的「菜干」,「人客」,「尘

灰」等古今材料推定,早期汉语乃中心语在前,修饰成分在后.此外,

余霭芹,远藤光晓编的《桥本万太郎纪年中国语学论文集》74,收录日

本,中国以及西方学者的论文20余篇,涉及音韵史,方言学,语法学等

方面.

除了上述造诣很深的老一辈学者之外,日本年轻一代的音韵学家也

已逐渐成长起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远藤光晓堪称其中的佼佼

者,他的专业方向主要为汉语音韵学及方言学,对《切韵》进行了较为

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成绩卓著.此外,他的论文〈《中原音韵》的成书

过程〉在佐佐木猛〈能以《中原乐府音韵类编》勘正《中原音韵》的错

误吗 〉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中原音韵》与《中原乐府音韵类

编》之内容及音韵体系,指出《中原音韵》乃是按《广韵》依次拾字编

74 余霭芹,远藤光晓编:《桥本万太郎纪年中国语学论文集》(东京:内山

书店,1997).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44

成的《中原乐府音韵类编》一书之增补改订本,而非周德清直接根据元

曲的初期名家之实际作品归纳编撰而成的.他的另一篇论文〈《四声通

解》所据资料的编纂过程〉,将朝鲜李朝崔世珍的《四声通解》(1517

年)与元明时代的中国韵书作了比较研究,从而发现了《四声通解》中

所反映出来的一些稀见的音韵资料.还有,他的论文〈王叔和《脉诀》

波斯语译本中所反映的14世纪初的汉语语音》,利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所藏的剌失德丁《伊尔汗的中国科学宝藏》内所含的王叔和《脉诀》中

的波斯文对音,整理出《脉诀》中所反映的无入声韵尾音系和有入声韵

尾音系,为研究14世纪初官话音的实际状况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

还撰有〈《悉昙藏》の中国语声调〉,〈关於敦煌文书「守温韵学残卷」〉,

〈关於《切韵》「序」〉,〈关於《切韵》的韵序〉,〈《切韵》小韵

的分层位〉,〈《切韵》反切の诸来源〉,〈关於《切韵》稀少反切上

字的分布〉,〈关於《切韵》唇音的开合〉,〈臻栉韵の分韵过程と庄

组の分布〉,〈《翻译老乞大,朴通事》裏的汉语声调〉,〈《重刊老

乞大谚解》牙喉音字腭化条件——附巴黎所藏的朝鲜资料〉,《杭州方

言の音韵体系》等论文,编有《老乞大 朴通事研究文献目录(初稿)》

等.他的论文集《中国音韵学论集》75已经出版.远藤光晓曾主持日本

文部省1997-1999年度科学研究费资助的大型科研项目"中国的语言地

理和人文 自然地理".此外,他还组织创建了日本汉语史研究会,从1994

75 远藤光晓:《中国音韵学论集》(东京:白帝社,2001).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45

年以来每个月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内容以汉语方言和音韵学研究为

主.

平田昌司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中青年音韵学家,他在治学方面的一

个重要特色是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探究汉语音韵学,如他的论文〈《皇

极经世声音唱和图》与《切韵指掌图》〉76研究了术数等神秘思想对等

韵学的影响,颇有新意.〈胡蓝党案,靖难之变与《洪武正韵》〉77一

文也是如此.他曾主持日本文部省1993-1995年度科学研究费资助的大

型科研项目「中国の方言と地域文化」,先后出版了五个分册的研究成

果报告书.该项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汉语方言置於整个地域文化背景

中加以综合研究.平田昌司在其代表作之一〈雪后天晴的风景——中国

语言文化圈的「内」和「外」〉中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化从书面语而言

是从属於一个中心的统一的世界(雪被),但是从口语,方言而言则是

由内(汉语)向外(非汉语)延续的多元的世界(雪被下的景物),同

时还提出了中国东南地区是非汉语完成了汉化过程的区域,西南地区是

非汉语和汉语混杂的区域的假说.此外,他还发表过〈「审音」と象数

——皖派音学史稿序说〉,〈略论唐以前的佛经对音〉,〈《事林广记》

76 平田昌司:〈《皇极经世声音唱和图》与《切韵指掌图》〉:《东方学报》

(京都)第五十六册(1984).

77 平田昌司:〈胡蓝党案,靖难之变与《洪武正韵》〉.载於《南大语言学》

第二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46

音谱类「辨字差殊」条试释〉,〈《刊谬补缺切韵》的内部结构与五家

韵书〉,〈反切上字「匹」の一解释〉等论文.再有,平田昌司还制订

了以水系为纲的「新安江流域语言文化调查计划」,与中国学者进行合

作研究;并与中国内地和香港学者合作开展「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

究」.

高田时雄的中古汉语研究与敦煌学相结合,他的《依据敦煌资料对

中国语史的研究》78乃研究中古汉语音韵,语法之力作,对罗常培的《唐

五代西北方音》进行了重要的补正,是敦煌文书中的汉藏对音研究之最

新成果.同时,他所编的《中国语史の资料と方法》79,收有平田昌司

〈谢灵运《十四音训叙》の系谱〉,木田章义〈顾野王《玉篇》及其周

边〉,高田时雄〈可洪随函录と行随函音疏〉等3篇中青年学者的论文.

这些论文对有关文献的背景及其在音韵学史上的地位作了精到的考

证,材料翔实,堪称高质量之论文.他还编有《明清时代の音韵学》80,

该书是他主办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中国音韵史研究班」之报告

论文集.此外,他的〈关於慧皎《高僧传》中所见的特殊语法〉,〈中

国语史の研究と敦煌学〉,〈汉语在吐鲁番——以《切韵》残片研究为

78 高田时雄:《依据敦煌资料对中国语史的研究》(东京:创文社,1988).

79 高田时雄编:《中国语史の资料と方法》(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

所,1994).

80 高田时雄:《明清时代の音韵学》(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2001).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47

专题〉,〈莫高窟北区石窟发现的《排字韵》箚记〉,〈关於清代官话

的资料〉等论文,亦具有重要价值.他的论文集《敦煌.民族.语言》

已译成中文,作为《世界汉学论丛》之一种由中华书局於2005年出版.

小仓肇主要从事中国中古音和日本吴音的研究,其主要论著包括

《日语吴音研究》81以及〈上古汉语的音韵体系〉,〈《法华经》单字

反切考〉,〈《金光明最胜王经》音义字音考〉,〈《韵镜》の术语〉,

〈关於韵书〉等.

佐佐木猛编有《集韵切韵谱》82和《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切韵谱》83.

此外,金田一春彦,金泽庄三郎,真武直,城田俊,松本丁俊,讃

井唯允,藏中进,古屋昭弘,佐藤进,吉田雅子,吉池孝一,西田龙雄,

橘纯信,中村雅之,富平美波,工藤早惠,臼田真佐子,池田巧,木津

佑子,山崎雅人,筱崎摄子,内野雄一郎,森川久次郎,神尾弌春,狩

野充德,辻本春彦,沼尻正隆,田川一巳,西上胜,长田夏树,岩田礼,

山口角鹰,木下铁矢,高桥均,山本岩,柏谷嘉弘,高松政雄,藤井茂

利,樋口靖,齐藤茂,林史典,户崎哲彦等学者,也在音韵学方面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说文会所编的《中国语音韵研究文献目录》

81 小仓肇:《日语吴音研究》(东京:新典社,1995).

82 佐佐木猛编:《集韵切韵谱》(福冈冈:中国书店,2000年).

83 佐佐木猛编:《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切韵谱》(福冈冈:中国书店,1996年).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48

84,收录了到1957年为止的汉语音韵学论著目录.该目录不仅仅罗列文

献资料,还注意反映音韵学研究过程中的发展与论争,颇具价值.

日本的文字学研究历史悠久,成绩卓著.早在一个世纪前,作为日

本甲骨文研究开山祖师的林泰辅就发表了〈关於周代书籍的文字及其传

来〉,〈周代の金石と经子史传の文字〉,〈清国河南省汤阴县发现之

龟甲牛骨〉等论文.在最后一篇论文中,他详细论述了甲骨史料在古文

字研究中的重要价值.1914年,林泰辅以《商代汉字的研究》获得博士

学位.此后他又出版了《周公及其时代》,《龟甲兽骨文字》等著作.

他的《龟甲兽骨文字表》之手稿保存在日本庆应大学斯道文库,可惜至

今尚未出版,仅有其中的两页在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书道全集》第1卷

中有图版介绍.

白川静在中国古文字研究领域成绩卓著,著有《说文新义》(15卷)

85,《金文通释》(56辑)86,《甲骨文金文论丛》(10卷)87,《甲骨

文の世界:古代殷王朝の构造》88,《金文の世界:殷周社会史》89以及

84 日本说文会所编:《中国语音韵研究文献目录》(东京:汲古书院,1987).

85 白川静:《说文新义》(神户:白鹤美术馆,1969-1976).

86 白川静:《金文通释》(神户:白鹤美术馆,1962-1984).

87 白川静:《甲骨文金文论丛》(京都:朋友书店,1960).

88 白川静:《甲骨文の世界:古代殷王朝の构造》(东京:平凡社,1972);

中译本温天河,蔡哲茂译:《甲骨文的世界:古代殷王朝的缔构》(台北:联

经出版社,1977).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49

《字统》,《字训》,《字贯》,《汉字百话》,《文字消遥》等书.

其中《说文新义》根据甲骨史料,金文史料和其他有关出土资料,对《说

文解字》进行了全新的考证和解说.自从甲骨文发现以来,孙诒让,于

省吾等中国古文字学家都试图用甲骨史料,金文史料与《说文解字》进

行互证性研究,但白川静可以说是首位完整地做完这一工作的古文字学

家.《金文通释》原为授课讲义,从1962年开始在《白鹤美术馆志》上

陆续发表.该书体例精当,考释博洽,显示出作者广收慎取的态度.尤

其是考释部分,该书将前人及近现代学者考释的主要论述几乎全部引

用,近乎铭文汇释.该书除了铭文考释之外,尚有金文学史,金文学研

究方法等内容以及各种十分有用的索引和图表,从而使该书既对金文研

究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又便於学者利用.《甲骨文金文论丛》是一

部多达十卷的学术巨著,由单篇考证性论文组成.该书在很大程度上为

《说文新义》的撰写打下了基础.90此外,他还编有《金文集》.

贝冢茂树与同仁一起於1951年在东京创办了「甲骨学会」,出版《甲

骨学》杂志,对於推动日本的古文字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对京

都大学所藏的甲骨片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完成了《京都

89 白川静:《金文の世界:殷周社会史》(东京:平凡社,1971);中译本

温天河,蔡哲茂译:《金文の世界:殷周社会史》(台北:联经出版社,1989).

90 参见朱顺龙,何立民:《中国古文字学基础》(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004),页132-134.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50

大学人文研究所所藏甲骨文字》91一书.该书是收录日本所藏甲骨最多,

代表当时日本甲骨学研究水平的一部名著.《殷末周初的东方经略考》

则是其在金文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此外,他还与伊藤道治合著有《甲骨

文字研究》和《甲骨文断代研究法的再检讨》.贝冢茂树早期发表的甲

骨文,金文方面的论文,有很大一部分收录在他的论文集《中国古代史

的发展》92第一部之中.

岛邦男在古汉语文字学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殷墟卜辞综类》

93和《殷墟卜辞研究》94这两部著作之中.前者将63种甲骨著录中的卜辞

逐条按照内容编排,总结出164个甲骨文部首,然后根据卜辞年代,将

甲骨单字与称谓3,397个依次纳入到这些部首中去.此前的工具书只能查

阅单字,而该书既可以查阅单字,也可以查阅整条卜辞,甚便读者.中

国学者姚孝遂等借鉴《殷墟卜辞综类》之经验,编纂了《殷墟甲骨刻辞

类纂》95和《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96等书.姚孝遂在《殷墟甲骨刻辞

91 贝冢茂树:《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所藏甲骨文字》(京都:京都大学人文

科学研究所,1959-1961).

92 贝冢茂树:《中国古代史的发展》(东京:弘文堂,1946).

93 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东京:汲古书院,1967).

94 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日本:弘前大学文理学部中国学研究会,1958);

中译本温天河,李夀林译,(台北:鼎文书局,1975).

95 岛邦男:《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北京:中华书局,1989).

96 岛邦男:《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北京:中华书局,1988).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51

类纂》一书的「序」中指出:「这部《类纂》只不过是在《综类》的基

础上补充了一些新的资料,在文字形体的分类方面重新考虑其分合,增

加了隶释与原篆相对照,仅此而已.体例上基本一仍其旧,只是个别地

方稍作调整.」《殷墟卜辞研究》也是总结甲骨学研究成果的巨著之一,

资料翔实,价值颇高,堪称力作.97

高田忠周开始研究汉魏晋唐书法,进而研究文字学.《古籀篇》98乃

其多年研究心血之结晶,曾荣获在日本学术界具有崇高地位的日本学士

院奖.《汉字详解》99也是他的力作.此外,他还编有《朝阳字鉴》100.

该书经中国学者汪仁寿增改后,更名为《金石大字典》,由上海碧梧山

庄於1926年石印.

冈井慎吾於1916年出版了《汉字の形音义》101.《《玉篇》の研究》

102乃其博士学位论文,分为前篇和后篇.前篇又分成两部分,分别论述

《玉篇》和《倭玉篇》之源流.前篇对《玉篇》的作者和版本源流等问

题作了精细的考证,书中列出了日本所存的各种本子(共7卷)以及刊

97 参见朱顺龙,何立民:《中国古文字学基础》(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004),页134.

98 高田忠周:《古籀篇》(东京:古籀篇刊行会,1925).

99 高田忠周:《汉字详解》(东京:名著刊行会,1969).

100 高田忠周:《朝阳字鉴》(日本石印本,1925).

101 冈井慎吾:《汉字の形音义》(东京:六合馆,1916).

102 冈井慎吾:《玉篇の研究》(东京:东洋文库,1933).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52

行情况,并根据各种本子,对《玉篇》原貌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该

书将原本《玉篇》与宋本《大广益会玉篇》进行对照,分析了宋本的改

易情况.此外,该书还将宋本与元本,明本以及《倭玉篇》等进行了比

较研究,列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后篇辑录了各种典籍中所引用的《玉

篇》佚文,约有2千条.作者根据上述佚文,对原本《玉篇》进行辑补,

共收列1,588字,后来又追加了203字.这就是后篇中的「内篇」.另外,

将349个可能是《玉篇》的字列在后面,作为后篇中的「外篇」.103此

外,他还著有《日本汉字学史》104,《说文新附字考证合编》105,《五

经文字九经字样笺正》106等.

日本学者对《玉篇》研究非常重视.除了冈井慎吾的研究成果之外,

其他还有上田正的〈《玉篇》残卷论考〉,〈《玉篇》逸文论考〉,〈《玉

篇》反切总览〉,西宫一民的〈令集解と玉篇〉,森鹿三的〈令集解所

引玉篇考〉,井野口孝的〈〈新译《华严经》音义私记〉所引《玉篇》

佚文〉,〈大治本〈新《华藏经》音义〉所引《玉篇》佚文〉,〈关於

智光〈净名玄论略述〉所引的《玉篇》〉,井上顺理的〈〈令集解〉引

《玉篇》佚文考——〈孟子传来考〉附论〉,西端幸雄的〈原本《玉篇》

103 参见李庆:《日本汉学史》第二部《成熟和迷途(1919-1945)》(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页526-533.

104 冈井慎吾:《日本汉字学史》(东京:明治书院,1934).

105 冈井慎吾:《说文新附字考证合编》(东京:六合馆,1916).

106 冈井慎吾:《五经文字九经字样笺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53

の出典配列形式〉,〈《玉篇》零卷出典索引〉,〈原本《玉篇》零卷

玉篇佚文补正汉字索引〉,高田时雄的〈《玉篇》の敦煌本〉,〈《玉

篇》の敦煌本.补遗〉,长泽规矩也的〈原本《玉篇》古写本断简の行

方〉,贞苅伊德的〈关於《玉篇》和《篆隶万象名义》〉,木田章义的

〈《玉篇》及其周边〉,太田斋的〈《玄应音义》对《玉篇》的利用〉,

〈《玄应音义》反切と《玉篇》反切の一致〉,小岛宪之的〈关於原本

《玉篇》〉佚文拾遗的问题〉,佐藤义宽的〈〈三教指归成安注〉所引

《玉篇》佚文集及其研究〉等.

杉本つとむ编有《异体字研究资料集成》107,详见下文.同时,他

还著有《汉字入门——《干禄字书》及对它的考察》108等书以及〈《干

禄字书》觉书——关於汉字音的若干考察〉等论文.此外,松尾良树撰

有〈《干禄字书》浅说〉一文.

贞苅伊德著有《新撰字镜の研究》109,涉及《玉篇》与《篆隶万象

名义》之关系,《新撰字镜》之具体研究,《新撰字镜》与《汉语抄》

之关系,《大般若经音义》中卷与《新撰字镜》之关系,世尊寺本《字

镜》之研究,京大本《字镜抄》与无名字书之关系,观智院本《类聚名

107 杉本つとむ:《异体字研究资料集成》(东京:雄山阁,1983).

108 杉本つとむ:《汉字入门——〈干禄字书〉及对它的考察》(东京:早稻

田大学出版部,1972).

109 贞苅伊德:《新撰字镜の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98).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54

义抄》形成之考察,《新撰字镜》之版本问题等.

福田襄之介主要从事文字学等领域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是《中国

字书史の研究》110.此外,他还发表过〈《尔雅》の性质〉,〈关於《说

文解字》中的籀文〉,〈《说文解字》说解の诸本〉,〈《说文解字》

注释本の研究〉,〈《说文解字》说解の形式〉,〈《说文解字》与《周

易》的关系〉,〈论字书〉,〈关於六书〉,〈关於扬雄《方言》的成

立〉等论文.

松丸道雄主要从事甲骨金文学,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考古学的研究.

他与高岛谦一合编的《甲骨文字字释综览》111,系统收集了1988年之前

世界各地的471位学者的1,904种论著中的甲骨文字释,总次数多达

25,000项.该书根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甲骨文编》112体例分

类编排,各字则按字释发表年代编排,既可综览某字字释,又可回顾该

字研究历史.此外,该书同时拥有甲骨文字形和楷书字形两种检索表.

该书的出版,为研究甲骨文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他还编著有《甲骨

文字》,《散见於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113,《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

110 福田襄之介:《中国字书史の研究》(东京:明治书院,1979).

111 松丸道雄,高岛谦一合编:《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东京:东京大学东洋

文化研究所,东京大学出版会,1994).

11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甲骨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3 松丸道雄:《散见於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中译文由刘明辉译,载於《古

文字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55

所藏甲骨文字图版篇》,《新编金石学录》等.

藤堂明保在文字学领域亦颇有成就.他著有《汉字源》114,《汉字

の起源》115,《汉字の思想》116,《汉字と文化》117,《「武」の汉字

と「文」の汉字》118,《汉字及其文化圈》119,《汉字と日本语》120等.

阿辻哲次在文字学研究尤其是普及文字学知识方面成绩卓著.他著

有《汉字学——《说文解字》の世界》121,《汉字の字源》122,《汉字

の文化史》123,《汉字の社会史》124,《汉字史图说》125等.

赤冢忠系著名汉学家.《赤冢忠著作集》的第7卷是《甲骨金文研

究》.他在文字学领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对甲骨文和金文的解读.

114 藤堂明保:《汉字源》(东京:学习研究社,1978).

115 藤堂明保:《汉字の起源》(东京:德间书店,1966).

116 藤堂明保:《汉字の思想》(东京:德间书店,1968).

117 藤堂明保:《汉字と文化》(东京:德间书店,1967).

118 藤堂明保:《「武」の汉字と「文」の汉字》(东京:光生馆,1971).

119 藤堂明保:《汉字及其文化圈》(东京:德间书店,1977).

120 藤堂明保:《汉字と日本语》(东京:秀英出版,1981).

121 阿辻哲次:《汉字学——〈说文解字〉の世界》(东京:东海大学出版会,

1985.)

122 阿辻哲次:《汉字の字源》(东京:讲谈社,1994).

123 阿辻哲次:《汉字の文化史》(东京:日本广播出版协会,1994).

124 阿辻哲次:《汉字の社会史》(东京:PHP新书,1999).

125 阿辻哲次:《汉字史图说》(东京:大修馆书店,1989);中译本高文汉

译:《图说汉字的历史》(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5).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56

西原一幸主要从事「字样学」的研究,有〈关於敦煌出土《时要字

样》残卷〉,〈关於敦煌出土《新商略古今字样撮其时要并引正俗释》

残卷〉,〈关於《颜氏字样》以前的字样〉,〈关於杜延业撰《群书新

定字样》的佚文〉,〈唐代楷书字书の成立〉等论文.

中青年学者笹原宏之在日本国字以及汉字与中日文化交流研究领

域取得了很大成绩.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国字の位相と展开》.此外,

他还发表过〈国字と位相——江户时代以降の例に见る「个人文字」の,

「位元相文字」,「狭义の国字」への展开〉,〈国字の发生〉,〈现

代日本の异体字——汉字环境学序说〉,〈关於则天文字的周圈论的性

质〉等论文.

日本说文会编,赖惟勤监修的《说文入门——读段玉裁的〈说文解

字注〉》126,包括「许慎の《说文解字》」,「段玉裁の《说文解字注》」,

「段注の实际」,「段玉裁の古音十七部说」等4章.高桥由利子所著

的《说文解字の基础的研究》,由6篇论文组成.

佐藤喜代治主编的《汉字百科大事典》127,包括「汉字の形」,「汉

字の音训」,「汉字の借音」,「国字问题」,「汉字研究文献目录」,

126 日本说文会编,赖惟勤监修:《说文入门——读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东京:大修馆书店,1983).

127 佐藤喜代治:《汉字百科大事典》(东京:明治书院,1996).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57

「汉字关系年表」等内容.此外,佐藤喜代治还编有《汉字讲座》128.

同时,藏中进著有《则天文字の研究》129,井原彻山著有《支那文

字解说》130,水上静夫著有《汉字文化源流探究》131,沟口雄三,富永

健一编著有《汉字文化圈の历史と未来》132,西田龙雄著有《汉字文明

圈の思考地图》,贝冢茂树,小川环树编有《中国の汉字》133,林四郎,

松冈荣志著有《日本の汉字.中国の汉字》,铃木修次著有《汉字》,

藤枝晃著有《文字の文化史》.

此外,大庭修,池田温,水上静夫,伊藤道治,木村秀海,江村治

树,林巳奈夫,田中有,片山智士,宫崎市定,山田俊雄,小川三千雄,

内野雄一郎,松尾良树,加藤常贤,中岛壤治,佐藤喜代治,三原研田,

立石节子,北村信男,松本信广,土屋节子,目加田诚,伊东伦厚,森

安太郎,一色英树,柳本实,进藤英幸,铁井庆纪,西川宁,松尾善弘,

久岛茂,藤田夏纪,根岸政子,高桥由利子,中前千里等学者,也在文

字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128 佐藤喜代治编:《汉字讲座》(东京:明治书院,1988).

129 藏中进:《则天文字の研究》(东京:翰林书房,1995).

130 井原彻山:《支那文字解说》(东京:大东出版社,1940).

131 水上静夫:《汉字文化源流探究》(东京:大修馆书店,1997).

132 沟口雄三,富永健一编著:《汉字文化圈の历史と未来》(东京:大修馆

书店,1992).

133 贝冢茂树,小川环树编:《中国の汉字》(东京:中央公论社,1981).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58

六角恒广著的《中国语书志》134以及他编的《中国语关系书书目

(1867-1945)》135和《欧米人著作中国语关系书书目》136,日本近代

汉语研究会编的《中国语 中国语学参考文献目录》137,中国文学语学

文献案内编集委员会编的《中国文学语学文献案内》(第四次修订本)

138,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研究会中国语学班编的《日本近十年近代汉语研

究论文 著作目录》139,渡边浩司编的《对於近代汉语的研究》140,铃木

诚编的《《水浒传》语汇 语法研究文献目录稿》(中文1949-1990)141,

134 六角恒广:《中国语书志》(东京:不二出版,1994).

135 六角恒广编:《中国语关系书书目(1867-1945)》(东京:不二出版,

1985).

136 六角恒广编:《欧米人著作中国语关系书书目》.载於日本《创大亚洲研

究》第十四号(1993/3).

137 日本近代汉语研究会编:《中国语•中国语学参考文献目录》(东京:近

代汉语研究会,2000).

138 中国文学语学文献案内编集委员会编:《中国文学语学文献案内》(东京:

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1994).

139 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研究会中国语学班编:《日本近十年近代汉语研究论文•

著作目录》.载於《神户外大论丛》第四十一卷第四号(1990).

140 渡边浩司编:《对於近代汉语的研究》.载於大阪市立大学《中国学志》

讼号(1991).

141 铃木诚编:《水浒传语汇•语法研究文献目录稿(中文1949-1990)》.

载於丽泽大学《中国研究》一号(1993).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59

大岛吉郎编的《《红楼梦》研究文献目录——语学编》142,以及京都大

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的《东洋学文献类目》,日本论说资料保存会编印

的《中国关系论说资料》143第二分册《文学 语学》等书目,书志,资

料汇编,均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便利.此外,衣川贤次的《禅宗语录导

读》(1)144一文,提供了与禅宗语录研究有关的许多文献资料及工具

书.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汲古书院,大修馆书店等出版了许多与汉语史

研究有关的高质量著作,为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此外,日本中国近世语学会主办的《中国语研究》,日本早

稻田大学文学部主办的《中国语学研究 开篇》,日本中国语学会主办的

《中国语学》,日本禅籍俗语言研究会主办的《俗语言研究》,京都大

学主办的《均社论丛》,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主办的《人文研究》,东

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中国俗文学研究》,以及《大东文化大学纪要》,

142 大岛吉郎编:《《红楼梦》研究文献目录——语学编》.载於《大东文化

大学创立七十周年纪念论集》(上卷),(1993).

143 日本论说资料保存会编印:《中国关系论说资料》.该书属於资料汇编性

质,复印散见於各种纪要(日本大学的「纪要」,相当於中国大学的「学报」),

杂志(不包括专业杂志)和 文集中的论文,有点类似中国人民大学的《复印

报刊资料》.该书从1964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次,各分册都是厚厚的一本(其中

《文学.语学》分为上,下,增三册),对专业研究者用处颇大,可惜每次只

印180套,在中国一般见不到.

144 衣川贤次:《禅宗语录导读》(1).载於日本《俗语言研究》,1994.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60

《横滨市立大学论丛》,《横滨市立大学纪要》,《神户外大论丛》等

刊物,发表了大量汉语史研究论文,同样功不可没.

二,

由於日语在词汇,音韵,文字诸方面都深受汉语的影响,因此通过

比较等手段研究汉语和日语的历史和现状,有助於解决训诂学研究中的

某些疑难问题.日语中的汉语词汇大多源自汉语,有些尚保留著中古近

代汉语的词义及词形,但因为年代久远,有不少词汇之源流以及确切含

义却往往不为人所察.如「退婴」一词,《辞源》,《辞海》,《现代

汉语词典》,《中文大辞典》等均未收录,《汉语大词典》收有该词,

释义如下:语出《老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王弼注:「专,

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 」

婴,一本作「孾」.后以「退婴」谓像婴儿一样柔弱无争.含贬义.鲁

迅《集外集拾遗.《新俄画选》小引》:「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

不免於退婴,所以后来,艺术遂见衰落.」聂绀弩《鲁迅——思想革命

与民族革命的宣导者》:「别的革命者的思想,往往局限於一定的时期,

一定的境界,时过境迁,就褪色,退婴,乃至消失.」145岑麒祥《汉语

外来词词典》则认为「退婴」一词源出日语,系「退缩,保守」之义.

145 参见《汉语大词典》第10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页845.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61

「退婴」在日语中属常用词,任何一种日本国语辞典或日汉词典均予收

列.小学馆《日本国语大辞典》将「退婴」释为「倒退,闭居不出,毫

无积极进取之心」.藤堂明保《学研汉和大字典》专门对「婴」字作了

解释:围绕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出其外.《新明解国语辞典》注明「婴」

之义为「守」.据此,「退婴」之「婴」并非指「婴儿」,而应该是动

词,意为「环绕」或「保守」.但实际上「退婴」并非日人据汉语之义

创造的和制汉语,而是至迟出现于宋代的汉语词汇.范浚《香溪集.徐

忠壮传》云:「徽言拥帐下士,决命战门中,几百遇,所格杀甚众,左

右死伤亦略尽.退婴牙城以守,敌攻不已,众蚁登.」146此乃「退婴」

之词源所在.「退婴」之「婴」实为「婴城」之略,乃「以城自绕」之

谓.又由於「婴城」之意在乎「守」,故「退婴」之「婴」之「婴」尚

可理解为「婴守」.147

从音韵学角度来考察,日语汉字音读与中古近代汉语音韵有著十分

密切的联系.在日本及中国学者所发表的大量音韵学论著中,有许多内

容涉及日语汉字音读与中古近代汉语音韵的比较研究,如城田俊的《中

146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1986),

页171.

147 参见何华珍:《日本汉字和汉字词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页223-229.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62

古汉语音韵论》148,高松政雄的《日本汉字音概论》149和《日本汉字音

论究》150,筑岛裕所编的《日本汉字音史论辑》151,沼本克明的《日本

汉字音の历史的研究》152,真武直的《日华汉语音韵论考》153,冈本勋

的《日本汉字音の比较音韵史的研究》154,张升余的《日本唐音与明清

官话研究》155,丁锋的《琉汉对音与明代官话音研究》156,李无未的《日

本学者对日本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的研究》157,《日本学者对日本

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的研究》158和《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

近代音关系研究》159,李无未,陈珊珊的《日本学者对"声明"与汉字音

148 城田俊:《中古汉语音韵论》(东京:风间书房,1981).

149 高松政雄:《日本汉字音概论》(东京:风间书房,1986).

150 高松政雄:《日本汉字音论究》(东京:风间书房,1997).

151 筑岛裕编:《日本汉字音史论辑》(东京:汲古书院,1995).

152 沼本克明:《日本汉字音の历史的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97).

153 真武直:《日华汉语音韵论考》(东京:樱枫社,1969).

154 冈本勋:《日本汉字音の比较音韵史的研究》(东京:樱枫社,1991).

155 张升余:《日本唐音与明清官话研究》(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156 丁锋:《琉汉对音与明代官话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57 李无未:《日本学者对日本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的研究》.《延安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58 李无未:《日本学者对日本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的研究》.《吉林师

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59 李无未:《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近代音关系研究》载於李无未:

《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63

声调关系的考订》160等.此外,朝鲜汉字音,越南汉字音与中古近代汉

语音韵以及日本汉字音的关系同样非常密切,日本和中国学者在这方面

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如上文提及的河野六郎的《朝鲜汉字音の研究》,

三根谷彻的《越南汉字音の研究》和《中古汉字音と越南汉字音》,以

及小仓进平的《增订朝鲜语学史》161,崔羲秀的《朝鲜汉字音研究》162,

成元庆的《韩国字音与中国声韵之关系》163,桥本万太郎的《朝鲜汉字

音と中古中国语高口盖韵尾》等.

日汉对音资料是用汉字及其所具有的发音对应性地记录日语,包括

句子,短语,单词,汉字和假名发音的历史语料.日汉对音资料大体上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语与日本本岛语言相关的,一类是汉语与日本

琉球群岛语言相关的.就语言谱系而言,二者都是汉语(包括汉语各方

言)与日语(包括日语各方言)相对应的材料.日汉对音文献现存20多

种,系中日学者研究汉语音韵史和古代日语的宝贵资料.164

将日语汉字读音与汉语读音进行比较研究,对於研究古汉语音韵及

160 李无未,陈珊珊:《日本学者对「声明」与汉字音声调关系的考订》.《吉

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61 小仓进平:《增订朝鲜语学史》(东京:刀江书院,1963).

162 崔羲秀:《朝鲜汉字音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6).

163 成元庆:《韩国字音与中国声韵之关系》(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

164 参见丁锋:〈日汉对音汉语音韵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载於《汉语史学报》

第五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64

其发展变化具有重要价值.由於日语汉字音读中的语音来自中国历史上

不同的地区或时期,故又可分为吴音,汉音,唐宋音(又称唐音或宋音),

现代音四种.吴音是日语汉字音读中所占比例较高的读音之一.日本政

府於1981年10月公布的新的《常用汉字表》收录汉字1945个,共有音读

2187种,其中吴音占37.8%.吴音是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通过

朝鲜半岛传至日本的.《切韵》虽成书於601年的隋代,但它是对西元

400-600年前后的中古汉语音韵的前期音的总结,其中吴音占相当大的

比重,故6世纪之前传到日本的吴音的许多音韵规律可以从《切韵》中

找出.吴音在日本主要用於佛教诵经,所以现代日语中的佛教用语大多

为吴音,如杀生(せつしよう),经文(きようもん),修行(しゅぎ

ょう),六根清净(ろっこんしょうじょう)等.此外,一些日常生活

用品及食物名也有吴音读音.隋唐乃古代中日两国交流的鼎盛时期,人

员往来频繁,当时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中原音传到了日本,对日语汉

字音读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有了汉音.由於日本朝廷的大力提倡,汉

音得以较为迅速地推广.到了后来,汉音和吴音有了较为明确的使用范

围和界限.798年的日本官方文书云:「用汉音,读五经,明经之徒从

之读十三经也.如诗文杂书,吴汉杂用.佛书仍旧以吴音读焉.」(筑

岛裕:《国语的历史》)成书於1008年的《广韵》既参考了《切韵》,

又收录了隋唐时期的中原音韵,故许多汉音均可从《广韵》中找出其对

应关系.在《常用汉字表》中的2187种音读中,汉音占54.7%,如街道

(かいどう),风情(ふぜい),人数(にんず),疾病(しっぺい),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65

富贵(ふうき)等.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将日本音读与《切韵》

对照一下,就会发现吴音在声母方面与《切韵》基本一致,而在韵母方

面的差异甚大.与之相反,汉音在韵母方面与《切韵》大体相同,而在

声母方面则差距明显.这一现象,对於我们研究中古汉语音韵的发展变

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唐宋音(注:此处的「唐」乃指中国,而非唐朝)

主要源於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原地区.由於汉音和吴音在日语音读

中的地位已很稳固,加上这一时期中日交流不如隋唐时期众多,故唐宋

音数量很少,在《常用汉字表》中仅有16例,占0.7%.唐宋音主要出现

在禅宗语言和一些宋元明清时代出现的日常生活用语上,如和尚(おし

ょう),扇子(せんす),行宫(あんぐう),南京(なんきん),扬

子江(ようすこう)等.由於唐宋音出现的年代不同,故其读音也不尽

一致,如「提灯」一词是宋代传至日本的,念成「ちようちん」;而「行

灯」一词则是明清时期传过去的,所以读为「あんでん」.不过这样的

音为数不多.现代音则是近百年来从中国传到日本去的词汇的读音,其

中有不少中国各地的方言.165

值得重视的是,沼本克明在其力作《日本汉字音の历史的研究》166中,

通过系统分析并归纳各个时代的汉字音资料,首次提出与日语「汉音」

165 参见成春有:《日语汉字音读研究》(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2).

166 沼本克明:《日本汉字音の历史的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97).

:V~A-. M 49fi 2006199 266

I T Ij O 8 3 F j R8 R 8 T 4ˇ]CII $ j í8t9 A-

]-& .G . K9 # 8 Ib¤ d\\J M4 :+\ # G'mgí=ó+ !e",7i1.

8 !rP"$&s59 G " & 4ˇ wIA-- j Pw$ I & j A-j $ j Z÷

J MA-]-j j & Id\\&RR'_V8(í

2-8- .\a15R \ G 8K …8t# ) 4ˇ"G IA-- + T I & 7 &~>c

2 9 1 íA-- #B# 8t9 2 [:8t]-"fiG 9 6i9 ;S I "G $ !Y+ í

8t]- …IA-- T A-]- …IA-- I >c 9 !* & X ,8t]-A-- …

IN°% - ì"f- &Y8t9 ) - í

8t9 IN°% - 9 !*T …) I & 9 !*9 qm & G'T 0}G 2+ í9 \

+'N°% - O&O& I !tCI8 8t!I%1 I …8t# ) $ D×I !*= , 2 b!r8F

…5$ $ X í) 8t9 $ X &~\I÷L: - …V~- @ 9 ÷L: &

= oe - \8t9 0 G A-- Z÷ í ~ $.u ' K …÷- U 9 <

% ! ÷ ~ 8 !r82C8 9 d …÷= $ CI÷L: ~ í&W,÷<

8t9 0 G A-- ! ÷B …) F Z A-- CI÷< í 4 % !4d\$ 7¨

$FFrM …V~- @ % !; …V~9 .ˇì …) &Z]K$ D×# & 1994

j 751í

9 d- $ @ @9 1& 1985 j 116í

9 d- $ j 272í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67

五音类聚四声篇海•木部》:「様,辞两切,栎实也.」170又《手部》:

「□,余尚切,式□也.」171《重订直音篇.木部》:「様,同上(橡).」

172《同文通考》认为「样」系倭俗讹字,173也是不正确的.174

丁锋曾就所见中国古代字体方面的著述作过一个不完全的统计,指

出:「日本《常用汉字表》中出现的特殊汉字有390多个既已出现於中

国历代文献或属於其类推情形,占总数的近九成.说明日语中的特殊汉

字绝大多数是继承中国原有形体的,而且多是有文献可证,有时代可循

的.从此可以体味到日本在检讨汉字,选择形体的操作中,是非常尊重

汉字的史实和非常重视汉字的传承的.」175

笔者认为,有些日本简化字虽可从中国文献中找到出处,但日方简

化时未必见到或参考了中方文献,其中有巧合的情况.当然,笔者的这

一看法建立在推断的基础上,尚未找到足够的证据.

170 (金)韩孝彦,韩道昭撰,(明)释文儒,思远文通删补:《成化丁亥重

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载於《续修四库全书》第229册(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5-2002),页384.

171 同前注,页445.

172 (明)章黻:《重订直音篇》,载於《续修四库全书》第231册,页144.

173 新井白石:《同文通考》,载於《异体字研究资料集成》第一卷(东京:

雄山阁,1983),页293.

174 参见何华珍:《日本汉字和汉字词研究》,页158-160.

175 丁锋:〈日本常用汉字特殊字形来源小考〉,「新世纪汉语史发展与展望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杭州,2003,12).

:V~A-. M 49fi 2006199 268

) - 8 8t!I:¨7iA--
M í) - Ib - d!t9'3 . +' + mc &~!t$ CI $ 5L‰3T P 1ìG #

" 4 # " !t IA-- O O & R 4 íA-- O 9 3 R8I9 . A-- (=! …

) IA-- 9 I H cw$ 8 G # " 4 # " !t IA-- O
- dI2j 8t9 ) - …I2+ cw$ 8 G b¤L‰8H d

W) ì÷J W2WW ì÷R W.W" M í2ìI G 4 N°% A--

O íI G A-- O b - d8 ) …) &.9 A-- I* K I G " A-- O

C 2$. M %G ! 9 %dR

8 G A-- q"^% R "Iíq"T ;I) Z÷K /T I3 2 $$& X 8

cwIA-- O c 8 :&íA-- q" 1aeS- $A-- O 8 Z÷j IíR ;I$ 8 9'

3 - $A-- O 8 'Z÷3 Ií4ì+-%/ " A-- O í,÷N WNW4

8 ) A-- ; %/! " A-- O M í;I " 3 2 8 Z÷K < í÷N 8

5 5 m I L‰0t$ . 8 ) B …G 9 ìM M 7 4 b N M C 2G $

" &r- ^"m &yS 2-b¤" &r- b'b ) b¤" &r- X &~!tG PA5 m í÷N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69

就是指这种用木或竹排成的篱笆,由於这种装置是用竹子做的,而且又

像桥一样横跨在河上,所以就用竹和梁组成了这个会意字.5,根据书

体变化造字.日本人从书体演变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创造了部分国字.

如《古事记》中出现的国字「俣(また)」,就是从汉字俟派生出来的.

此类国字原先都有汉字楷书的原形,后来在草书体书写的过程中变形

了,最后又由草书楷化成一个新字形,并被保留了下来.176国字在增减,

变换,拼合汉字构字部件等方面,往往较中国汉字造字法更独具匠心.

如「畑」的造字法即为会意,意思是旱田,以区别于水田.

菅原义三的《国字の字典》177收有国字1,551个,但日本出版的权威

性语文辞书所收之国字均未超过200,如《大汉和辞典》178收有141字,

《汉字百科大辞典》179中的「国字一览」共计170字.历史上的《倭字

考》,《国字考》,《异体字辨》和《同文通考》,分别收有国字168,

119,89,81个.常用的国字就更少了,《常用汉字表》中仅有8个,占

常用汉字的0.41%.在一些汉语辞书和日汉词典中,由於不了解国字的

确切含义,常有误释.如《常用汉字表》中的「峠」字,《中华字海》

176 参见李月松:《现代日语中的汉字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页92-94.

177 菅原义三:《国字の字典》(东京:东京堂,1992).

178 诸桥辙次主编:《大汉和辞典》(东京:大修馆书店,1995).

179 佐藤喜代治:《汉字百科大辞典》(东京:明治书院,1996).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70

云:「峠,同『卡』.」180这一释义与「峠」字在日语中的含义相距甚

远.《汉语大词典》:「卡,旧时在交通要道或险隘路口设兵守卫或设

站收税的处所.」181「卡」字是一个后起方言字,早见於《字汇补.卜

部》:「楚属关隘地方设兵立塘谓之守卡.」182《中华字海》盖拆「峠」

字而释,以为「峠」字由「上山下山」构成,路隘道险,正可设「卡」.

事实上,目前所见汉语辞书及文献未有「峠」字.《和尔雅.杂类.倭

俗制字》:「峠,宜用岭字.」《同文通考.国字》:「峠,トウゲ,

岭也.岭,高山之可逾而过者也.」183《倭字考.山部》:「峠,岭.

岭,是山上,既上则宜下,故从山从上下,皇国会意之字.」184《国字

考•天地部》引《万叶集》,《下学集》论,「峠」是指上山下山分道的

山岭,过往行人在此合手或折草向「道祖神」礼拜,以祈求旅途平安.

185王庆民曾指出:「比如『峠』,常被理解为『山顶,山颠』,1959年

初版的《日汉辞典》裏也是这样解释的.其实这是不确切的.《新日汉

180 冷玉龙等:《中华字海》,页442.

181 《汉语大词典》第1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页987.

182 (清)吴任臣:《字汇补》(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页20.

183 新井白石:《同文通考》,页258.

184 冈本保孝:《倭字考》,载於《异体字研究资料集成》第九卷(东京:雄

山阁,1983),页171.

185 伴直方:《国字考》,载於《异体字研究资料集成》第九卷(东京:雄山

阁,1983),页69-70.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71

辞典》则纠正了这一误解,解释为『(山路的)最高处』.在日本人的

意识中,没有山路相通的山顶是不能称为『峠』的.」186可见,「卡」

与「峠」的中日文化内涵相距甚远.187

「枠」也是国字,读音为waku,本意是用细长的竹木制成的可张贴

纸张,布帛等的框架,今多用於指限制,范围.中国汉字中有「椊」字,

读音为zuo(阳平),意思是柱子一端的榫头.「枠」,「椊」属於同

一字之异体,但中日字义完全不同,「枠」也无来自汉语的音读,可看

作偶然与中国固有汉字同体的日本国字,造字遣义时也许参考过中国字

书,也许没有.「枠」的造字方法是将汉字固有部件机械合成,不属会

意,可称作字素合成法造字.188

俗字是相对於正字而言的.中国有俗字,日本也有俗字.日本俗字

大体上可分为借用俗字,误用俗字,讹俗字三大类.《同文通考》:「本

朝俗书,务要简便,凡字画多者,或有借方音相近而字画极少者以为用,

其义盖取假借而已,世儒概以为讹,亦非通论,今定以为借用.」189「弁」,

「若」,「厂」,「表」等均为日本俗字.弁,辨音相近,借作辨,辩

186 参见王庆民:〈关於日本「国字」〉:《日语学习》1981年第1期.

187 参见何华珍:《日本汉字和汉字词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页47.

188 参见丁锋:〈日本常用汉字特殊字形来源小考〉,「新世纪汉语史发展与

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杭州,2003,12).

189 新井白石:《同文通考》,页275.

:V~A-. M 49fi 2006199 272

M - íUtì1 j & "fi! R 1 1 - í&ìiP 8Hj I b' "fi! iP- í

Z÷ì" 8Hj I b' "fi! " ì[ M - í

& 8b'R' ! ÷9 9 "f9 $p- 1aeb'! ] .z! !e- R e 8K

=ó !tCI]3G í ~ ^4ˇ] ÷]3G .ui* 8 G - & 1ae &- 1aeI &

R j R8#÷G R í]3G "f- I1ae4 hó<. 8. 8K&ub 8 - + + +'T -

1aeN°% ìP—% 4 \"^9 hkí,÷8 ì÷I$ ì÷E= ì÷+ ì÷+{ ì

÷= ì÷ ì÷X& $ $•CI÷" ì÷I ì÷&Z ì÷+ ì÷h ì

÷) ì÷Y ì÷k ]3G "f- í&W7i & 8b'R' ÷9 9 "f9

\"- ì÷ $ ì÷ ; ì

÷$ \""f- í~
NUiGV ^ & R8 ì 8 7 - fp ì "…& jíR 5 ì jíR & R8

5 ì "f- jí5 ì ! & q- jíd ì "…FNV ì 'D iT

& $ \ j 278í

& $ \ j 287í

&R\! V~F\ 8t9 A-- 'A-- \íJ M j 180-190í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73

等日本古辞书,《大汉和辞典》,《汉字语源辞典》,《广汉和辞典》,

《汉和大字典》(学研),《详解汉和大字典》,《日本国语大辞典》,

《广辞苑》,《大字典》,《大辞典》,《字源》,《新字源》,《角

川大字源》,《国字の字典》,《难字解读字典》等日本近现代辞书,

以及《明清俗语辞书集成》,《唐话辞书类集》,《古辞书音义集成》,

《古辞书研究资料丛刊》,《汉语文典丛书》,《异体字研究资料集成》,

《国语学大系》(文字),《古训点资料集》,《训点语と训点资料》

丛刊,《今昔文字镜》等,对於汉语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篆隶万象名义》系日本弘法大师空海根据顾野王《玉篇》而编撰

的,乃日本历史上最早的字典,是研究文字,音韵,训诂学的珍贵资料.

今本《大广益会玉篇》与日本所藏唐写本原本《玉篇》残卷(仅存原书

的1/8左右)已相距甚远,而《篆隶万象名义》分部列字的情况与《玉篇》

残卷相合,所收16900多字也同顾野王《玉篇》相当,注文中训释文字

的义项也基本相同,只是删去了原书所引经传及顾野王按语.此外在部

分正文之上增加了篆书.编排体例与《玉篇》一致,均分为30卷,依542

部编次,始一而终亥.《篆隶万象名义》作为日人所撰的汉语中古字书,

堪称原本《玉篇》之浓缩,为后人窥见顾野王《玉篇》之原貌提供了重

要依据和参考.193《篆隶万象名义》注释文字保留了原本《玉篇》的基

193 参见丁锋:〈原本玉篇残卷的版本源流及其与《篆隶万象名义》的传承关

系〉,《熊本学园大学文学.言语学论集》第八卷第一号(2000,6).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74

本面貌,其反切记录了南北朝时期的语音状况,在音韵学上很有价值.

其义训比《大广益会玉篇》丰富得多,在训诂学上亦颇有意义.诚如杨

守敬所云:「若据此书校刻饷世,非唯出《广益玉篇》上,直当一部顾

氏原本《玉篇》可矣.唯钞此书者草率之极,夺误满纸,此则不能不有

待深于小学者理董焉.」194《篆隶万象名义》和《原本玉篇残卷》195均

系日藏唐代传写本,字形大同小异,其中有大量相同的俗体,讹字,有

助於考究写卷文字.在这一方面,《篆隶万象名义》与《龙龛手镜》颇

有相似之处.其中又有些文字同上古先秦文字密切相关相承,于隶古定

字亦有助益.再则,该书对於研究汉字流变具有重要价值.《篆隶万象

名义》只有日本山城国高山寺所藏鸟羽永久二年(1114)之传写本,日

本崇文院於1927年据以影印,收入《崇文丛书》第一辑.中华书局於1995

年依据《崇文丛书》本缩印出版后,《篆隶万象名义》已经逐步引起中

国国内学者的重视,但无论是对该书的研究还是利用,都还远远不够.

《新撰字镜》的编撰年代推定为平安朝初期,即昌泰年间(898-

901).编撰者昌住乃南部学僧.现存本是1124年十二卷抄本,宫内厅

书陵部藏有完本.该书自「天部」至「连部」共计160部,凡20,940余字.

该书分部不按《说文》,《玉篇》之顺序,而是依部首编排,同一部首

内再根据「天象」,「人事」,「自然动植物」等分类,其中一部分又

194 杨守敬:《日本访书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卷四.

195 (梁)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75

以四声排列,导致体例不够统一.该书之注解收集义训甚夥,其义训大

多来自玄应《一切经音义》,《玉篇》和《切韵》,同时还旁采诸字书

以增益之,此外尚有少量日本义训.「今为勘之,其正,俗等字有出於

《集韵》,《龙龛手鉴》之外者.所列古文,亦有出於《说文》,《玉

篇》之外者.盖昌住当日本右文之时,多见古小学书,(观《见在书目》

可证)不第《玉篇》,《切韵》皆顾,陆原本也.」196《新撰字镜》以

及释源顺的《倭名类聚抄》(约成书於931-938),具平亲王的《弘决

外典钞》(成书於991年),释信瑞的《净土三部经音义》(成书於1235)

等,均采用了《玉篇》的释义,对研究《玉篇》颇有价值.

具平亲王编撰的《弘决外典钞》除了采用《玉篇》的释义外,还引

用了《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顾恺之《启蒙记通玄》,贾大隐

《老子疏》,周弘正《庄子疏》,刘炫《孝经述议》等罕见中国古籍的

资料,值得重视.释信瑞的《净土三部经音义》中的「三部经」是指《无

量寿观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该书所引的《东宫切韵》

(早已亡佚)载有曹宪,陆法言,孙愐,王仁煦,麻杲,薛峋,郭知玄,

祝尚丘,孙伷,韩知十,武玄之,裴务齐,沙门清澈等之说,弥足珍贵.

影响甚大的《倭名类聚抄》(又名《和名类聚抄》,简称《倭名抄》

或《顺倭名》)系汉学家释源顺在承平年间(931-938)编成.该书以

汉字立条目,采用天,地,水,岁,时等部首分类,同一个「部」内又

196 杨守敬:《日本访书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卷四.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76

分「门」,所以称作「类聚」.书中的每个词条除了注音,释义以外,

还附有出处.该书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收入了为数不少的俗语词,口语词.

《类聚名义抄》乃成书於11,12世纪的汉日词典,系法相宗学僧所

撰.书名中的「类聚」和「名义」系参照《倭名类聚抄》和《篆隶万象

名义》,部首分类则基本上根据《玉篇》.该书收录汉字的正体和俗体,

并将和训注於其下.各部之下,名义可以相附者,即汇入其中,在这方

面有点像类书.《类聚名义抄》「虽稍涉庞杂,然古文奇字赖之以考见

者正复不少,固不得以《说文》等书律之也」197.名古屋女子大学原教

授草川升所编的《五本对照类聚名义抄和训集成》,已由日本汲古书院

出版.全书共分4卷,收录图书寮本,观智院本,莲成院本(镇国守国

神社藏本),高山寺本,西念寺本等5种版本的《类聚名义抄》中的和

训,共计63,661条.该书对於中古汉语音韵及词汇等的研究具有重要价

值.

《倭玉篇》系《倭译大广益会玉篇》之简称,研究者对其成书年代

有不同看法,大多依据现存最古本推定为延德三年(1491),也就是室

町时代初期.《倭玉篇》在当时的日汉词典中具有代表性.其词条根据

《玉篇》的部首排列.由於版本不同,最多的分为542部,最少的仅有

100部.词条注释采用「训读法」,收入了大量流行语,从很大程度上

弥补了此前词典中「训读」不足部分.北恭昭所编的《《倭玉篇》五本

197 同前注.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77

和训集成》,已由日本汲古书院出版.该书共计3册,其中《本文篇》1

册,收录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室町中期写本《拾篇目集》,大东急纪

念文库藏享禄五年(1532)写本《玉篇略》,米泽市立图书馆藏室町后

期写本《倭玉篇》,大东急纪念文库藏弘治二年(1556)写本《倭玉篇》,

大东急纪念文库藏大永四年(1524)写本《《玉篇》要略集》等5种不

同版本的《倭玉篇》,另有《索引篇》分上,下两册,乃详细的和训索

引,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日本近现代文献学泰斗长泽规矩也所编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

198,系从日本公私庋藏的中国古籍中精选有关书籍二十种汇编而成,是

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参考书.《集成》所收的各种刻本中,有稀见的善

本,即使属晚清刻本,亦大多是流传不广的私家刻本或仿刻本,明清以

降的版本目录书中也罕见著录.为了使国内有关学者有机会利用这部极

有价值的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89年影印出版了该书.在影印之

前,对其中佚名的明刊本《目前集》,觅得了上海图书馆所藏的明赵南

星撰《味檗斋遗书》,此书系清光绪中高邑赵氏刊本,其中《目前集》

的卷目及版本与日本影印本完全一致,盖光绪时用明旧雕版重印,上海

古籍版乃据以补齐《题词》和残页,对版面不清者亦大多予以更换.同

时,又据《中国丛书综录》多处著录及《味檗斋遗书》,确认《目前集》

作者系明人赵南星.再则,《通俗常言疏证》亦以较清晰的同一版本对

198 长泽规矩也编:《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东京:汲古书院,1974).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78

各卷文字模糊者抽换60余页.它如《裏语征实》,《直语补正》等书的

个别地方,也参照同类藏本作了修补.此外,为了便於查检,书后增附

了四角号码索引.笔者认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日本汲古书院版《明

清俗语辞书集成》这一事例,充分体现了中日两国的训诂学研究资料通

过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相得益彰,同受沾溉,其促进

双方训诂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之功为两国学人所共庆.

在江户时代,日本的「唐话学」(「唐话」即当时的汉语)发展很

快,学习及研究汉语的人甚多,出现了一大批汉语辞书及读本,课本.

这些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俗语,方言等情况,乃研究近代

汉语的重要资料.日本古典研究会编,长泽规矩也解题的《唐话辞书类

集》199,集中收录了这类书籍,其中包括不少写本及稀见本.《唐话辞

书类集》分为20集,收录《唐话类纂》,《胡言汉语》,《怯裏马赤》,

《语录译义》,《唐话为文笺》,《忠义《水浒传》解》,《忠义《水

浒传》钞译》,《《水浒传》批评解》,《而言解》,《色香歌》,《剧

语审译》,《唐人问书》,《崎港闻见录》,《南山考讲记》,《常话

方语》,《唐话纂要六卷》,《唐音雅谷语类五卷》,《唐译便览五卷》,

《唐话便用六卷》,《两国译通》,《唐音和解》,《唐音世语》,《语

录字义》,《宗门方语》,《碧岩录方语解》,《八仙卓燕式记》,《徒

199 日本古典研究会编,长泽规矩也解题:《唐话辞书类集》(东京:汲古书

院,1971-1976).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79

杠字汇》,《俗语解》,《俗语解》(静嘉堂本),《明律考》,《应

氏六帖》,《《水浒传》译解》,《忠义《水浒传》》(语解),《忠

义《水浒传》》(语释),《《水浒传》字汇外集》,《公武官职称名

考》,《词略》,《奇字抄录》,《杂纂译解》,《字海便览》,《小

说字汇》,《训义抄录》,《支那小说字解》,《中夏俗语薮》,《汉

字和训》,《授幼难字训》,《学语编》,《粗幼略记》,《华语详译》,

《官府文字译义》,《俗语译义》,《游焉社常谈》,《华学圈套》,

《(崎阳照照子先生)译通类略》,《译通类略》,《译官杂字簿》,

《满汉琐语》,《杂字类译》,《中华十五省》,《译家必备》,《《水

浒传》记闻》,《《水浒传》记抄解》等63部辞书,为研究近代汉语提

供了很大便利.

松井利彦所著的《近代汉语辞书の成立と展开》200,包括"近世节用

集の性格","近世节用集の变容","译语辞书の成立","译语辞书の成长",

"译书读解辞书の背景","新闻用语辞典の成立","汉语辞书の成立と成

长","汉语辞书の系谱","汉语辞书の充实","明治初期の汉字音","明

治初期の汉字"等章节.

筑岛裕主编的《古辞书音义集成》201,包括奈良时代(710-784)

写本《新译《华严经》音义私记》,平安时代(784-1192)初期写本

200 松井利彦:《近代汉语辞书の成立と展开》(东京:笠间书院,1990).

201 筑岛裕主编:《古辞书音义集成》(东京:汲古书院,1978-1981).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80

《四分律音义》,平安时代初期写本《大般若经音义》中卷,院政时期

(1086-1205)写本《《大般若经》音义》中卷,石山寺藏本《《大般

若经》字抄》,平安时代中期写本《妙法莲华经释文》,南北朝时期(1336

-1392)写本《《法华经》音义》,室町时代(1333-1603)写本《《法

华经》音义》(永和(1375-1379年)本),室町时代写本《《法华经》

音义》(永正十七年(1520)本),镰仓时代(1192-1333)写本《字

镜》(世尊寺本),大治三年(1128)写本《一切经音义》,天永二年

(1111)写本《《孔雀经》音义》,承历三年(1079)写本《《金光明

最胜王经》音义》,平安时代末期写本《香药字抄》,学习院大学藏本

《伊吕波字类抄》,室町时代写本《音训篇立》,东急文库藏本《《孔

雀经》单字》以及岛田友启编的《字镜索引》,沼本克明编的《一切经

音义》索引》,山口明穗等编的《音训篇立索引》等书,乃从事汉语史

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木村晟所编的《古辞书研究资料丛刊》202共分31卷,收录《聚分韵

略》,《平他字类抄》,《文凤抄》(含古写本二种),《色叶字平它》,

《色叶集》,《伊露葩字》,《新韵集》,《和训押韵》,《韵字记》,

《汉和三五韵》,《和汉新撰下学集》,《法花文句难字书》,《《法

华经》文字声韵音训篇集》,《新撰类聚往来》,《延命字学集》,《节

用残简》,《快言抄》,《(雅言俗语)俳谐翌桧》,《假名文字遣》

202 木村晟编:《古辞书研究资料丛刊》(东京:大空社,1995-1997).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81

(含天正六年写本和无刊记本),《运步色叶集》,《日本一鉴》,《方

言类释》,《幼学指南抄》,《类字源语抄》,《续源语类字抄》,《古

节用篇(和名集)》,《北野天满宫藏佚名古辞书》,《万叶类叶抄》,

《连歌至宝抄》,《要略字类抄》,《略韵》,《童蒙颂韵》,《伊吕

波韵》,《和语韵略》,《和歌初学抄》,《八云御抄》,《藻盐草》,

《国籍类书字书》,《字书(名汇)》,《词叶新雅》等41种日本珍贵

古辞书,对於训诂学研究者而言也是难得的参考文献.

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学部国语学讲座编的《北大国语学讲座二十周年

纪念论辑:辞书.音义》,内含池田证寿的《关於新译《华严经》音义

私记——与先行音义的关系》,宫泽俊雅的《图书寮本类聚名义抄と法

华音训》,筑岛裕的《关於《法华经》单字的和训》,池田证寿等的《法

华释文并类聚名义抄引慈恩释对照表》,石冢晴通的《唐招提寺本孔雀

经音义》等论文,可供汉语史研究者参考.同时,日本天理图书馆编的

《日本の古辞书》以及川濑一马著的《古辞书の研究》,亦可供中国学

者参考.此外,宫泽俊雅尚有《图书寮本类聚名义抄と《妙法莲华经》

释文》,《关於《妙法莲华经》释文的初稿与改订》等论文.

吉川幸次郎,小岛宪之,户川芳郎编,日本汲古书院出版的《汉语

文典丛书》,包括荻生徂徕的《训译示蒙》,伊藤东涯的《助字考》,

冈白驹的《助辞译通》,释大典的《诗语解》,《文语解》和《诗家推

敲》,皆川淇园的《助字详解》,河北景桢的《助字鹄》,三宅橘园的

《助语审象》,东条一堂的《助辞新译》,北条霞亭的《助字辨》,释

介石的《助字櫽》,荻生徂徕的《译文筌蹄初编》,《译文筌蹄后编》

和《译文筌蹄写本》,青山居士的《译文筌蹄字引》,太宰春台的《倭

:V~A-. M 49fi 2006199 282

^\j§ ìI0l@V) I X - ]\r$ .z9 ì! Xs:@>I 7\\i- \

' G - : ìI0l@V) I .u- \r ì ,! /I 1rIY%8]-b< ì

:!$ B< I ]-%8] b< ì:9 3'/I ] 8j JtX - .u- ìI0l

@V) I & \§ %8- d ì 0u#B %8- d ' \ P" %8- d

. 8KJ MA-]-]- d& $9 d\\# " í

86_&YI9 9 W.W2WJ4ˇPwI G mc- J M_V8(iU4 $\ 18&

% 5{8 !$IJ I & 8b'R' ì …:¨# )…I G mc- 1 203ìi J * .Q

9 I G - NV ì ":i@+zI =ò"f- " ì 2Rhaej ^I $ ] =ò"f

- 1 ì+ . 8•& I "…<=ò\" ìG …b q I b q i7M ì/8" #1

" I <:& ì@ :0'/I "f9 =ò\" ì:9 3'/I I 8QR' ì

.G 9 q I =ò<- \L ì:9 /w/I &s!Y- ^!$%l/I H

- _:ih ìV &.LZ/8I $•mc- jí ì. =ó9 \O@I I =ò

J d]2AE/I 5cV'=ò"f- 1 ì/09 Pq I &s!Y8- ì/09 Pq I

&s!Y- c §8[ I M FiU ì . d]NP= - Ip PwR ] ì4 0l

8•G I 1b_J- Ip ì1 !< l; . d]E - Ip ì G mc& - Pw

9 9 W.W2WJ4ˇPwV G mc- 1 IJ M&Y$O-1 8t9 8% 9 4 % 8K

19721 &~"*&RR'í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83

(编者不详),狩谷棭斋的《(和名类聚抄笺注)异体字弁》,黑柳勋

的《俗字略字》,《下学集》(元和三年版,编者不详),《节用集》

(易林本小山版)(编者不详),市河米庵的《楷行荟编》,关子德等

的《行书类纂》,源孺皮的《汉篆千字文》,木村正辞的《语汇书类》,

龟田鹏斋的《国字考》,伴直方的《以吕波考》,伴信友的《假字の本

末》,狩谷棭斋等的《古京遗文》等书,对於研究汉语中的异体字和俗

字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日本现当代所编的汉和词典中,规模最大的当推诸桥辙次主编的

《大汉和辞典》204.该书收单字48,900个(连补遗为49,964个),附有

篆文10,100个,词语526,500条,收录插图2,800幅.它以《康熙字典》为

基础,但加收了中国古代其他字书的字和一些日本国字.该书的编排是

以单字带复词,成语,单字按部首排列,其下复词以日语五十音顺为序.

附有笔划,字音(按日文音序排列),字训(按日文字义排列)和四角

号码等4种索引.该书的字形以《康熙字典》为依据,并参考《说文解

字》,《尔雅》,《玉篇》,《字汇》,《正字通》等古代字书,然后

作出统一的决定.揭示篆书,慎重究明六书之本义.字义解释以平易确

204 诸桥辙次主编:《大汉和辞典》(东京:大修馆书店,1955—1960),精

装12册,附索引1册.1966-1968年出缩印本;1974年出修订本;1984-1986

年出最新修订本.2000年又出版了《大汉和辞典补卷》.另有1990年出版的《大

汉和辞典语汇索引》.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84

切为主,明标出处,举应用实例,并究明音义通用文字的相互关系.同

一文字有异体,俗体者亦加列举.单字的注音包括日语假名,汉语注音

符号,拉丁字母拼音,并标注声调和《集韵》等韵书的反切以及韵部;

有几种音义的字,注音分列几项,和释义相对应.字头之下还列有小篆,

古文等书体.此外有「名乘」,「解字」和「参考」诸项.「名乘」项

专门注明该汉字用作日本人名时的特殊读法.「解字」项主要说明象形,

指示,会意三种字的结构和本义,并阐述各种引申义发生的经过.「参

考」项说明字形,字音,字义的疑义或异说等,除了补充本字释义之未

尽,还举出字形类似易误的字,并辨其异同.该书乃目前规模最大的以

汉文为主的大辞典,虽用日文解释,但它以汉字为词头,徵引材料主要

来自中国古籍,故可作为汉语词典使用.该书徵引资料广博,收录了大

量一般辞书查不到的字词,包括人名,别号,地名,年号,官名,书名,

称谓,成语,典故,格言,俗语以及普通词语,专科术语等等,在训诂

学研究中十分有用.编纂《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时,均将《大

汉和辞典》列为重要参考书之一.当然,该书在徵引材料等方面也有一

些不足之处.

四,

《篇佚文补正汉字索引》等,均系从事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近年来出版的石川重雄编制的《宋元释语语汇索引》,川岛郁夫编制的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85

《《元曲选外编》语汇索引》,渡边洋编制的《《刘知远诸宫调》语汇

索引》,大岛吉郎《《红楼》日本汉学界》对中国古籍索引非常重视,

结合有关学术研究编制了大量中国古籍索引.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出版

的中国古籍索引约占世界各地所出版的全部中国古籍索引的80%,仅唐

代文学古籍索引就达38种,其对中国古籍索引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这

是日本学者在中国古籍整理研究领域最突出的成果.205

日本编制的中国古籍索引门类繁多,几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

领域,其中许多索引对训诂学研究帮助甚大,如斯波六郎等编制的《文

选索引》,太田辰夫编制的《《敦煌变文集》口语语汇索引》,原田种

成编制的《《搜神记》语汇索引》,饭田吉郎编制的《元曲常用语汇索

引》和《《董西厢》语汇引得》,东京文理大学汉文学第二研究室编制

的《《还魂记》语汇引得》,太田辰夫编制的《京本通俗小说.《清平

山堂话本》语汇索引》,古屋二夫编制的《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

平话》语汇索引》,鸟居久靖编制的《《瓶外卮言》语汇索引》和《古

谣谚谚语索引》(合编),佐藤仁编制的《《朱子语类》自第一卷至第

十三卷语汇索引》,盐见邦彦编制的《《朱子语类》口语语汇索引》,

西冈弘编制的《《游仙窟》索引》,大岛仲太郎编制的《《妙法莲华经》

索引》,日本东洋哲学研究所编制的《《法华经》一字索引》206和《《维

205 参见陈东辉:〈试论日本所编的中国古籍索引〉,《文献》2005年第2期.

206 一字索引即逐字索引,日本一般称为一字索引.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86

摩诘经》.《胜鬘经》一字索引》,柳田圣山编制的《《祖堂集》索引》,

太田辰夫编制的《《祖堂集》口语语汇索引》,山田孝雄编制的《玄应

一切经音义索引》,神尾壹春编制的《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索引》,山

田利明等编制的《《太上洞渊神咒经》语汇索引》,玄幸子编制的《口

语语汇资料七种综合索引》,藤田至善编制的《《后汉书》语汇集成》,

小野川秀美编制的《金史语汇集成》,田村实造编制的《元史语汇集成》

等.波多野太郎在中国古籍索引编制领域亦功绩卓著.他编制的《中国

小说戏曲词汇研究辞典•综合索引篇》,是对在日本德川时代,明治年间

到昭和时代编印的有关中国小说戏曲资料的语汇综合索引.该索引详注

出处,检索方便,对於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训诂学极有用处,是一部高

质量的工具书.《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第1-9编)亦系波多野太郎所

编.该书将中国地方志中有关方言的部分加以汇编影印,每编卷末附有

该编所收方言词汇的索引.卷首有一导言,敍述方志中所录方言词汇的

语言学价值.该书将有关方言资料按地区汇聚在一起,并编制了索引,

检索方便,故可作为一部语词索引来使用.该书对於汉语方言研究及辞

书编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近年由日本魏书研究会编制的《《魏书》语

汇索引》,耗时近30年,精装一巨册,采录(北齐)魏收撰《魏书》中

的人名,地名,王朝名,民族名,书名等固有名词,官职,法律,仪礼

等与制度有关的用语,与政治和社会经济有关的重要用语,动植物名,

器物名,自然现象,人物评价等,以及属於普通名词的用语编制成索引,

为中古汉语研究者提供了极大便利.大阪市立大学明清文学言语研究会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87

编制了一套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语汇索引,包括《《红楼梦》语汇索引》,

《《金瓶梅》语汇索引》,《《水浒》全传语汇索引》,《《儒林外史》

语汇索引》,《《儿女英雄传》语汇索引》和《中国古典戏曲语汇索引》

等6种,对研究近代汉语甚有助益.它如入矢义高编制的《通俗编.直语

补证.恒言录.方言藻.尔雅综合索引》,西端幸雄编制的《《玉篇》

零卷出典索引》和《原本《玉篇》零卷,玉梦〉语汇索引》和《容与堂

本《水浒传》语汇索引》等,在从事近代汉语研究时也颇有用处.此外,

日本大藏经学术用语研究会编制的《《大正新修大藏经》索引》,规模

宏大,乃研究佛经词汇的重要工具书.

此外,日本还出版了一些中国古籍专书词典.如辛岛静志编纂的

《《正法华经》词典》,收入了竺法护译《正法华经》中佛教词,音写

词,口语词等为中心的4千多条词语.在每个条目中,除了详细标明该

词条出自《正法华经》(载《大正新修大藏经》第9卷)第几页第几段

第几行外,还注明了该词条的现代汉语拼音和英语翻译,在《汉语大词

典》和《大汉和辞典》中的页码以及最早的书证,并且附上了梵本《正

法华经》(Kern-Nanjio校刊本及中亚出土写本)以及鸠摩罗什译《妙法

莲华经》(载《大正新修大藏经》第9卷)中的对应词.此后,辛岛静

志又编纂了《《妙法莲华经》词典》,体例与《《正法华经》词典》相

同.作者还将继续编纂其他汉译佛典的词典,最终将它们汇总在一起,

编一部以汉译佛典为材料的《佛典汉语词典》.上述带有索引性质的词

典对於佛经词汇及中古汉语研究非常有用.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88

五,

众所周知,日本藏有大量中国古籍,内含明代及明代以前的善本近

9千种,仅唐人写本就有至少32种.207其中有不少典籍已在中土亡佚,弥

足珍视.这些典籍大多直接或间接与训诂学研究有关.如晚清光绪年间

黎庶昌和杨守敬从日本辑刻的《古逸丛书》,收录了多种在中土失传已

久的逸书.其中的影旧钞卷子原本《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正体

的字书,释义完备,例证丰富,词义不明的,还有顾野王按语,并赖以

保存了多种亡佚已久之书,宜倍加珍视208;《韵镜》是现存韵图中最古

老的一种,至今仍是音韵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典籍.此外,《古逸

丛书》中还有多种日本收藏而中国罕见的隋唐写本和宋元刻本.内中的

影宋蜀大字本《尔雅》,乃现存《尔雅》单注本中一个较早的本子,具

有较高的校勘价值;覆宋本重修《广韵》和覆元泰定本《广韵》,为考

究《广韵》的版本源流提供了重要依据,在音韵学和校勘学上亦很有参

考价值.

《集韵》现存三种宋刻本,一是南宋初年明州(今浙江宁波)所刊,

207 参见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208 朱葆华所著的《原本玉篇文字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对原本

《玉篇》中的合并字,新增字,异体字和常用字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考察,乃

关於原本《玉篇》研究的首部专著,从该书中可以较为充分地了解原本《玉篇》

之价值.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89

经南宋中期修补印行的本子,是《集韵》传世最早的刊本,也是清代以

来通行诸本的祖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83年影印出版.二是南宋孝

宗时湖南刻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入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出版的

《古逸丛书三编》中.三是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金州(今陕西

安康)军刻本,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该本以蜀本为底本,校之以中

原旧本,并用《说文》,《尔雅》等书纠谬.由於该本深藏於日本皇宫,

故中国国内学者长期以来仅能依据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傅增湘《藏

园群书经眼录》诸书方可窥其一斑,却少有睹其全貌者,以致对它产生

种种猜测和误解.其中之一便是认为国图与宫内厅的两个本子系《集韵》

的同一重刻本.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金州本和湖南本均刊刻于南宋孝

宗年间,而两本行款格式又大致相同.但经过仔细考辨,可断定金州本

和湖南本绝非同一版本.日本宫内厅所藏金州军刻本的价值,除了在於

它是不同于通行本系统的一个详加校订的宋刻本之外,还在於它有保存

完好的牒文,衔名和跋文,为后人提供了关於《集韵》一书的宝贵历史

资料.它清楚地表明了《集韵》的编撰及刊刻年代,可纠《四库全书总

目》之误,尚可补由於其他版本牒文残缺而造成的《集韵》成书及刊刻

问题不详之遗憾.它还显示《集韵》的宋刻本除我们所知的之外,尚有

蜀本,中原本等,只是与庆历原刊同样不存於世了.令人遗憾的是,现

存日本宫内厅书陵部的《集韵》金州军刻本已非完璧,缺首卷,仅存二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90

至十卷.该书已收入《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第

一辑),由中国线装书局於2001年据原版缩小影印.209

中国大陆所藏的《大宋重修广韵》之宋刻本,仅有国家图书馆的宋

绍兴年间残本3卷,然而日本却保存了该书的宋刻本6种(全本5种,残

本1种),其中国会图书馆藏有宋光宗(1190-1194),宋甯宗(1195

-1224)时代临安刻本《大宋重修广韵》5卷,宫内厅书陵部,静嘉堂

文库和龙谷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有宋甯宗年间(1195-1224)浙中覆宋孝

宗时刻本《大宋重修广韵》5卷,国家公文书馆第一部(原内阁文库)

藏有宋乾道五年(1169)黄三八郎《巨宋广韵》5卷,名古屋大须观音

(原真福寺)宝生院藏有北宋末期刻本《大宋重修广韵》残本1卷210.同

时,日本的庆应义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藏有宋末元初刻本《广韵》

5卷,日光轮王寺藏有金刻本《广韵》5卷,天理图书馆藏有元延佑二年

(1315)圆沙书院刻本《广韵》5卷,国家公文书馆藏有元覆宋刻本《大

宋重修广韵》残本4卷(缺第1卷和第2,3卷首页),大谷大学悠然楼藏

有元至顺元年(1330)敏德堂刻本《广韵》5卷,米泽市市立图书馆藏

有元元统三年(1335)日新书堂刻本《广韵》5卷,尊经阁文库,静嘉

堂文库和龙谷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有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南山书院刻

209 参见《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第一辑《集韵》(北京:

线装书局,2001)影印说明.

210 即5卷本中的第3卷,系现存最古之《广韵》刻本.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91

本《广韵》5卷,国家公文书馆藏有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南山书院

刻元至顺庚午(1330)配补本《广韵》5卷和元刻本《明本正误足注《广

韵》》5卷,东洋文库藏有元刻本《广韵》5卷,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藏

有元刻本《广韵》残本3卷(即5卷本中的第3,4,5卷,每卷首尾皆缺).

此外,日本早稻田大学附属图书馆,京都高山寺,滋贺石山寺,东京大

东急纪念文库,京都大福光寺分别藏有唐人写本《玉篇》残本第9卷,

第27卷之前半部,第27卷之后半部,第8卷「心部」之碎片,第24卷「鱼

部」之碎片,大阪杏雨书屋藏有唐人写本《说文解字》残卷(即「木部」

188字),奈良正仓院藏有唐人写本《一切经音义》残本1卷(即第6卷),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唐长寿三年(694)李元惠写本《妙法莲华经》7卷,

宫内厅书陵部藏有唐人写本《妙法莲华经》8卷,东京御茶之水图书馆

藏有唐人写本《妙法莲华经》残本1卷(即7卷本中的第7卷),大阪府

立图书馆藏有唐乾元二年(759)唐人写本《妙法莲华经》残本1卷(即

7卷本中的第3卷),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藏有宋一经堂刻本《附释音《春

秋左传》注疏》60卷和《附释音《毛诗》注疏》20卷,名古屋大须观音

宝生院藏有宋刻本《礼部韵略》残本3卷(即5卷本中的第1,3,5卷),

211均为音韵学研究弥足珍贵之第一手资料.212

211 参见严绍璗:《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严绍璗海外访书志》(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12 参见丁锋:〈《大广益会玉篇》删改《玉篇》增补内容考——兼谈各国所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92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鲁国尧先生于1990年秋在东京从事合作研究

时,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发现了《卢宗迈切韵法》这一宇内孤本.鲁

先生将宋代音韵学史作为广阔的背景,对《卢宗迈切韵法》进行了深入

而细致的研究,撰成长达3万字的论文.该文全面阐发了《卢宗迈切韵

法》的学术价值,指出该书是宋代等韵学的一个派系的资料之汇集,不

仅在汉语音韵学史上有珍贵的学术价值,而且也为汉语语音史提供了若

干宋代的语音资料.213

此外,在日本有「和刻本」这一名词,其概念与「日本刻本」不同,

一般是指日本刻印的中国汉籍.「和刻本」这一日本文献学名词在中国

尚不通行.中国学界一般称此类版本为「日本本」或「东洋本」.但近

年来和刻本已逐渐引起中国学者的重视.《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书目》

(王宝平主编)已由杭州大学出版社於1995年刊行,收录中国内地68家

图书馆所藏日本明治年间及明治以前刻印,抄写的中国著者之书和日本

著者的注校,研究中国古籍之书,大正,昭和时期的影印本亦间有收录,

其中「经部.小学类」收书118种,仅(唐)释智广撰《悉昙字记》一

卷就有日本庆安元年(1648)刻本(有日本识语),万治三年(1660)

刻本,宽文八年(1668)京都文政堂刻本,宽文九年(1669)平安书林

藏《玉篇》残卷的版本问题〉,日本《海外事情研究》第三十二卷第二号(2005).

213 参见鲁国尧:〈《卢宗迈切韵法》述评〉:《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

1993年第1期.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93

菊屋源兵卫刻本,文政年间(1818-1830)刻本,天保四年(1833)东

睿山刻本等7种版本,以及日本中野宗左卫门刻本《悉昙字记指南钞》

六卷(日.释佚名注);关於《尔雅》的则有日本翻刻宋本《尔雅》三

卷,日本天保十五年(1844)松崎氏羽泽石经山房影刻宋本《尔雅》三

卷《音释》三卷《校讹》一卷(日.松崎复校编),日本影刻清嘉庆六

年(1801)南城曾氏艺学轩影宋绘图本《尔雅》三卷,日本文久二年(1862)

积玉圃刻本《尔雅注疏》十一卷,日本翻刻明万历本《尔雅注疏》十一

卷等5种;关於《韵镜》的有日本宽永十八年(1641)田原仁左卫门翻

刻享禄宣贤本《韵镜》一卷,日本翻刻宋庆元三年(1197)《韵镜》一

卷,日本铜驼坊书肆长尾平兵卫刻本《韵镜》三卷《韵镜遮中钞》一卷

等3种不同的版本,另外(日)释宥朔撰《韵镜开奁》六卷,同时还有

日本宽永四年(1627)刻本和日本宽永四年刻万治二年(1658)印本.

经考证,《韵镜》在宋淳佑十二年(1252)之前传入日本.该书在日本

流布甚广,版本众多,主要有写本,刻本和活字本三大系统.除了上述

版本之外,写本较早的有建长四年(1252)明了房信范复写本,元德二

年(1332)本,嘉吉元年(1441)本,延德(1489-1491)识语本,文

龟(1501-1503)本,天文十年(1547)和元龟(1570-1572)本;刻

本较早的有享禄元年(1528)本,永禄七年(1564)本,庆长十三年(1608)

本和宽永五年(1628)本等;活字本有庆长十三年(1608)古活字本以

及覆刊本,整刊本等.日本宽永年间之后,《韵镜》研究非常兴盛,业

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各种研究著作多达250余种.《韵镜》所代表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94

的汉语中古音系统的唐宋时代之语音,已逐渐被日语所吸收,并产生了

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14《韵镜》作为《古逸丛书》之一种,於清光绪十

八年(1892)随《古逸丛书》一同回归故土.百余年来,中国学者对该

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校勘方面,有龙宇纯的《韵镜校注》215和李

新魁的《韵镜校证》216.前者有校记838条,后者有校记1,219条.研究

专著有孙仲温的《韵镜研究》217.陈广忠的《韵镜通释》218作为通论性

的研究著作,对《韵镜》中涉及的所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诠释.

有关《韵镜》研究的论文,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与《七音略》,

《切韵指掌图》的比较研究,对日本版本的研究,对重纽的研究,对时

代的研究等等.219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从《韵镜》

一书即可窥见一斑.同时,长泽规矩也编的《和刻本辞书字典集成》,

包括《尔雅义疏》,《小尔雅》,《广雅》,《方言》,《释名》,《匡

谬正俗》,《助语辞》,《连文释义》,《虚字启蒙》,《虚字注释备

214 有关日本历代学者研究《韵镜》的成果,可参考[日]福永静哉:《近世《韵

镜》研究史》,(东京:风间书房,1992);李无未:〈日本学者的《韵镜》

研究〉:《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

215 龙宇纯:《韵镜校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59).

216 李新魁:《韵镜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2).

217 孙仲温:《韵镜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7).

218 陈广忠:《韵镜通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19 参见陈广忠:〈《韵镜》——古代音位理论的结晶(代序)〉,载於陈广

忠:《韵镜通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卷首.

日本的汉语史研究之历史与现状——兼论中日学术交流对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295

考》,《文字窍》,《方言藻》,《急就篇》,《大广益会玉篇》,《字

考》,《干禄字书》,《字汇》,《经传释词》,《古音复字》,《续

字汇补》,《字函》,《通雅》等22种和刻本辞书,对於汉语史研究亦

颇有助益.再者,长泽规矩也还编有《和刻本经书集成》,《和刻本正

史》,《和刻本正史别卷》,《和刻本诸子大成》,《和刻本汉籍随笔

集》,《和刻本类书集成》,《和刻本汉诗集成》,《和刻本汉籍文集》,

《和刻本明清资料集》等,也值得关注.220此外,像筑岛裕编的《长承

本蒙求》,池田利夫编的《蒙求古注集成》等书,也为汉语史研究提供

了宝贵资料.

由於和刻本与中国本土刻本往往有所不同,因而和刻本在汉语史研

究中有时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但由於条件

所限等种种原因,和刻本尚未受到中国汉语史研究者的充分重视.

220 参见陈东辉:〈长泽规矩也与和刻本丛书〉,载於王勇主编:《中日关系

史料与研究》第一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东华汉学.第4期.2006年9月 296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Condition of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in Japan——Concurrently on the

Sino-Japanese Academic Exchanges have Positive Role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Dong-hui Chen

Abstract

The Japanese scholars have made much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even surpass the Chinese

scholars in some fields.These achievements extraordinary merits us

attention and use for reference.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condition of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in Japan,

as well as the Sino-Japanese academic exchanges have positive role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by five aspects, combine the

author'sexperience of teaching for three years in the Chinese

speciality of national Fukui university of Japan.

Keyword: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critical interpert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texts; Chinese Phonology; Chinese Philoology; Sinology in Japan;

Sino-Japanese academic exchanges

(责任编辑:邱钲伦 郭欣怡)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APP 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请用电脑打开本网页,即可以免费获取你想要的了。
扫描加我微信 ×

演示

×
登录 ×


下载 ×
论文助手网
论文助手,最开放的学术期刊平台
				暂无来源信息			 
回复
来来来,吐槽点啥吧

作者联系方式

×

向作者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