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接触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在中学语文教材上印象最深的大约要算高尔基的《海燕》、莫泊桑的《项链》和都德的《最后一课》了我至今仍然能够把《海燕》背诵下来它是我们学校演出时必备的一个诗朗诵节目——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那个时候,一读到这富有激情和旋律感的句子,就觉得豪情万丈,它的确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相反,那时候读《项链》,却不觉得它有多好一个贫穷的女人为了参加一个舞会,向女友借了一串假项链,当它被遗失之后,她一厢情愿地认为那是真的项链,竟然借债买了一条真的项链来还给女友我觉得这故事像是一出相声,很滑稽,骆塞尔太太实在是太倒霉了!我甚至想,她当初丢失了项链,如果如实对女友说出这一切,就不会有她辛劳十年为偿还一条项链而牺牲了青春的悲剧了可没有了悲剧,这篇小说还有震撼力吗?至于《最后一课》,记得老师讲这篇小说时说它是对法西斯的控诉,它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我觉得它的有趣之处在于:老师当年想钓鳟鱼时,竟然可以给学生放假,看来那也是个没有王法的学校 现在,我已经不太喜欢《海燕》的那种张扬和夸张了高尔基有许多比《海燕》要优秀得多的作品,它们质朴深沉,如《童年》,如《伊则吉尔老婆子》等等不过我仍然赞同在教材里使用《海燕》,它能培养学生的激情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这对处于成长期的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相对于《海燕》和《最后一课》,我现在倒比较欣赏《项链》,因为我读出了生活的辛酸和无奈,读到了它捉弄一个善良人时的那种无耻 我真正广泛地接触外国文学作品,是在上师专之后,那时系里刚好开了一门“外国文学”的课程老师给我们开了一个长长的书单,让我们去图书馆借阅这位从上海来的老师太高看我们那个山区学校的图书馆了,他开的书目十有六七都查不到这样,我们只有看那些已存书目印象最深的是同一宿舍的人传看一套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四卷本的书被七个女孩子的手逐一翻过,最后已被翻阅得变厚了我想是我们翻书过程中用的唾沫和喝水时不慎淋上的水渍增加了它的厚度一般来说,喜欢读小说的人多,因为小说可以谈情节,人们对故事有无穷的好奇心喜欢读诗歌和戏剧的人却极少于是,我就利用这类书好借的空隙,读了大量的诗歌和戏剧同学们在谈论《飘》中的郝思嘉和《红与黑》中的于连以及《复活》中的玛丝洛娃时,我在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读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泰戈尔、拜伦的诗碰到精美的句子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时,我还要把它们读出声来,然后将其抄在读书笔记上我现存的二十年前的一个用账本做成的读书笔记上,还歪歪斜斜地记着一些诗句我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喜欢,从那时一直贯穿到现在那一时期,我还托人从哈尔滨买来了一套但丁的《神曲》,看得如醉如痴等到图书馆里的小说像经历了涨潮的贝壳被冲上岸、遗弃在沙滩上时,我就能从容地读那些小说作品了《红与黑》中的于连叫我恨得直咬牙,《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的遭遇让我留下眼泪,《猎人笔记》中的大草原让我无比钟情,与风车斗争的堂吉诃德让我觉得他的可笑与可爱《安娜•卡列尼娜》中写到安娜卧轨自杀时,我恨不能举起一把刀,帮安娜杀了渥伦斯基有了诗歌和戏剧的铺垫,我读小说时除了关注情节的发展之外,也留意那些精彩的肖像描写、风景描写和人物对话我也喜欢把这样的段落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不时拿出来浏览一番 在师专时期,我最喜欢的两位外国文学作家是屠格涅夫和川端康成我认为《木木》和《雪国》都是绝唱不过,我现在不太喜欢屠格涅夫了,他的作品因为过分追求“唯美”而略显苍白相比之下,川端康成的“唯美”因为血肉丰满而仍然令我钟情 从师专毕业后,我开始发表小说作品这时候由于参加工作有了工资,就能购买自己想读的书了那时正是卡夫卡、加缪、塞林格风行的时期,所以读了他们的一些作品,总的感觉还不错,但并没有激起我灵魂的那种震荡接着,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横空出世了,它确实像一道闪电一样,照亮了二十世纪末文学黯淡的天空我非常喜欢这部长篇,直到如今仍然以为它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杰作那一时期风行的还有《挪威的森林》,这样的小说如同萨冈的《你好,忧愁》一样,读过之后很快就淡忘了相反,杜拉斯的《情人》和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读了多年以后仍然余音袅袅我在西安求学的那一年里,曾经格外迷恋三岛由纪夫的作品,但多看了几部之后,热情减淡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那一时期人们谈论最热烈的作家就是米兰•昆德拉和劳伦斯前者是因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广为人知,而后者则是由于《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而为人津津乐道根据两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是大出风头,《布拉格之恋》我是后来看到的,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则是在鲁迅文学院时作为资料片观摩的我当时是班上最小的女生,还记得电影要开映的时候,师兄莫言对同学说:“迟子建属于儿童团的,不能让她看”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劳伦斯作品的风格——那就是对“性”的特别关注所以其后又有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之类的作品登陆时,读者对其已没有那么好奇了,因为劳伦斯已经把“性爱”之风刮得足足的了那一时期,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也广为推崇,我是把这部多卷本的长篇当散文来读的它属于那种随时可以拿起来读,又随时可以放下来的作品 从鲁迅文学院毕业回到哈尔滨后,我一下子从一个喧闹的环境回到了寂静之中这个时候无论是在创作还是在读书上,心能够更加沉静下来这时我已不喜欢随着潮流一窝蜂地去读某个作家的作品了我觉得经典是百读不厌的,于是又重新看了《复活》、《鱼王》、《白鲸》、《日瓦戈医生》等作品我觉得它们比那些潮流中的作品要优秀得多,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一粒粒金子这一时期,我还仔细读了爱伦•坡和福克纳的一些小说,对它们很喜欢尤其是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我实在是推崇之极,他的《牲畜林》、《马科瓦尔多逛超级市场》、《糕点店的盗窃案》等,足以与福克纳的《纪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拉克斯奈斯的《青鱼》、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等著名短篇小说相媲美不过卡尔维诺的《命运交叉的城堡》我看起来十分吃力,这种吃力同阅读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感觉一样对这样造成了阅读障碍的小说,我是敬而远之的 除了以上一些作家的作品令我青睐之外,我还喜欢读童话作品,这如同我喜欢看动画片是一样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好看,安徒生的童话好看,王尔德的童话好看(王尔德的童话我注意得比较晚)这一段时间读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我觉得童话的最大魅力在于,它充满了智慧和神性,它的荒诞和浪漫都透露着清纯的气息,令人流连不已童话使人的想象力达到了极致,读童话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 读外国文学作品就如同在海边拾贝壳初始时你会良莠不分地见到贝壳就拾,走得路程远了,你见到的贝壳更多了之后,就懂得取舍了这时候,你会把原来自认为是美的,其实是很平庸的贝壳一个个地扔出去你再去拾捡的,也许并不是那些表面光滑、有着奇妙花纹的贝壳,而是看似粗糙,却内蕴深厚的贝壳其实不管是被捡起后又扔下的,还是一直保存在手中的贝壳,它们都是值得珍重的而且,在我走过的路中,肯定也遗漏了许多光彩独具的贝壳好在拾贝壳可以一直向前走,也可以再折回身来,这样就能弥补“遗珠之憾”了 原载《世界文学》 2002 年第 2 期 快捷阅读,点击标题即可 2015年度《文学课》《大家说》目录 2016年1至7月发表的文学课 本月《大家说》回顾 方方:时间的软埋,就是生生世世 张炜:写作不能过于勤奋 迟子建:我说我 北岛:诗歌,另一种声音 福克纳:做一个作家需要三个条件 名家专辑快捷阅读, 回复作家名字即可 毕飞宇 | 陈忠实 | 迟子建 | 格非 |韩少功|贾平凹 | 老舍 | 李佩甫 | 刘庆邦 | 沈从文 | 苏童 |三毛 | 铁凝 | 莫言 汪曾祺 |王朔| 王小波 | 王安忆|余华|严歌苓|阎连科|史铁生 |张爱玲 |张承志 | 博尔赫斯 | 村上春树 | 川端康成 | 马尔克斯 | 卡佛 | 福克纳 | 卡夫卡 ︱ 国外名家作品合集,回复“合集”,便可快捷阅读 原鄉書院回顾, 点击可直接阅读 2016年原乡书院月度优秀作品 原创优秀作品(2015年度) 2016年1至7月发表的散文目录 2016年1至7月发表的小说目录 2016年1至7月发表的诗歌目录 2016年1至7月发表的文学课目录 2016年1至7月发表的视野目录 2016年1至7月发表的原鄉道目录
大家说 | 迟子建:拾贝壳的人
3997
来源:
Licence:
联系:
分类:
平台:
环境:
大小:
更新:
标签:
免费下载
×
温馨提示
请用电脑打开本网页,即可以免费获取你想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