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语文特级教师论:如何培养人文素养、思辨能力,摈弃背范文或写作技巧

3997
    


来源:
Licence:
联系:
分类:
平台:
环境:
大小:
更新:
标签:
联系方式 :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限免产品服务请联系qq:1585269081

下载APP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APP 免费下载
下载 ×

下载APP,资源永久免费


如果出现不能下载的情况,请联系站长,联系方式在下方。

免费下载 ×

下载论文助手APP,资源永久免费

免费获取

如果你已经登录仍然出现不能下载的情况,请【点击刷新】本页面或者联系站长


原广西语文特级教师 吴泓 ,教学艺术锻炼得炉火纯青,2000年吴泓来到深圳,在2001年开启了自己语文教学生涯的一段新生命——至今已16年的“ 高中语文专题学习 ”

顾名思义,所谓的“专题学习”有三层意思: 一是“集中做一件事”,如“专题”、“专栏”; 二是“长时间做一件事”,如“专心”、“专注”; 三是“学有所专,而后学有所成”,如“专长”、“专家”

简而言之, “语文专题学习”就是以一个个具体的“专题”形式重新组织语文教材,在长时间专注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自主研究或讨论”“网络资源学习”“老师适时点拨和答疑”为主要学习方法和手段 ,在阅读中尤其强调“读一本完整的书”,博采众长、兼听则明,最终帮助学生生成“自己的思想”,乃至丰富人格体验

相比之下,当下语文学习问题繁多——语文学科最不受学生喜爱和重视,高考完撕教材、满天撒花;近几年民国教材大热,大有“革语文教材之命”的趋势;全民阅读大热,让国民不得不深刻反思为什么中国人成了不爱读书的民族,而这一切追问可能最终都会回溯到“ 新时代下学校语文教学究竟该如何进行 ”这个问题

采访过程中,老吴一直谦逊地强调他并不是要颠覆传统、颠覆教材,而是说自己的“语文专题学习”只是一次“自我颠覆”的过程

毕竟,自己就是从传统土壤里成长起来的教师,专题的选取也都是从主流教材里延伸和发展而来

只不过, 他要比别人多一分“艺高人胆大”的胆识,多一分对教育最根本问题的持续追问和探索,包括教材、教学、考试三大问题

其实,无论是“老吴”的个人成长史,还是他的“语文专题学习”的改革史,都是基于他个人的不断否定与自我否定,基于对语文教育最根本问题的持续追问和探索

而语文学习中, 教材是入口,考试是出口,老师和学生夹在中间,直接牵扯出的是教育的“三座大山”——“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而学” ,且听这位名师自己是如何作答的: 教材的原罪:是“拔苗助长”,还是“以人为本”?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入口,如果给得太多,有可能“拔苗助长”;但如果给得太少,入口太窄,那就是“不切实际”,没有做到教育当中的“以人为本”

说到现行的语文教材,老吴很有自己的看法, 因为容量的严重不足导致了学生用于阅读、思考、表达等时间的大为缩短

老吴自己就很爱读书,而且常常为了一个小问题要研究很久,不断反思

他根据自己的文史哲学习经验,反问道:“ 为什么老师自己身上真实的语文学习都需要长时间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归纳,都是通过深入研究和广泛思考才能获得成长的,而移植到学生身上却成了碎片式的语文学习了呢 ?” 学生制作的“诗人谱系表” 老吴在自己的《专题百问》一书里就讲到一个四岁小男孩的例子: 一天,一个小男孩问妈妈:“妈妈,我们每天倒掉的垃圾都送到哪里去了?” 于是妈妈详细讲解了垃圾所要经历的“垃圾桶—小区垃圾箱—垃圾车—垃圾场或垃圾厂”的整个过程,可是小男孩并不明白什么是垃圾车,也不明白垃圾场和垃圾厂之间的区别

耐心的母亲决定带上儿子走出家门,开启一段对“垃圾”问题的探寻之旅——从清洁工将小区垃圾箱里的垃圾都装上垃圾车,再跟随垃圾车一路开到城郊很远的垃圾场,或填埋,或运到垃圾厂分类焚烧

妈妈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终于让男孩明白了“垃圾都送到哪里去了”

老吴认为语文教学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教材的编排上
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划分大单元,单篇课文生硬组合在一起

这种编排方式除了目标不明确、内容不系统、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外,最主要的还是内容太少,思维的强度和深度都不够

教材是“入口”,如果选文太少、过于分裂,缺乏思维的挑战性;而且考试的“出口”不变,就决定了语文肯定是“反复演练、一磨再磨”的单篇课文的教学模式

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入口太窄,老师讲得再精彩,不等于学生学得好,很难期待学生能有多大的思维发展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2000年来到深圳,工作上找不到什么成就感,因为我已经是特级了,觉得再这么教下去也没什么意思

于是,我的改革试图以一个个‘专题’的形式,‘大容量’的文章来改动教材

实验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其实能够接得住

从一开始一个专题6万字的篇幅,到后来普遍10万字,现在多则20万的也有

” 以读《边城》为例——生命是忧伤的:读沈从文《边城》专题学习指南 “语文专题学习”示例——《边城》 很多同行认为这已经上升到带大学研究生的方式

他也自我怀疑过,这样会不会“拔苗助长”?但是时间和实践的效果证明,高中孩子的水平远超以往我们的认知,且多有不俗表现,这表明孩子的潜力原来没有被很好地挖掘

相比之下,传统主流教材却是“目中无人”的,没有很好地考虑和研究高中孩子已达到的心理认知水平、认知结构以及学习的基础状况,更没能满足高中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

“拔苗助长”固然不好,但低满足甚至不满足,那就是另一种“原罪”了

如果教育真的要做到 “以人为本 ” 而不是一时的口号,为什么不问一下一线老师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都喜欢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和语文教材呢?专题学习之后,学生的成绩不降反升,而且整个人更加丰富了,为什么还要紧紧抱住这种速成式的教育不放手,而不去开发或者创造一种更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语文教材呢? 老师的原罪:是“颠覆过去”,还是“颠覆自己”? 之前有媒体报道,认为老吴的“语文专题学习”是对主流教材完全的推倒重来

其实不然,他只是善于思考和追问,善于挑战自己,在不断“自我颠覆”的过程中造就了如今的“新生命”

“专题学习”模式并非首创,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学中就已这么做过

而且 这种教学形式和课堂生态的呈现其实不是老吴的主动选择和设计,而是在想清楚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要的前提下“倒逼”着长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原来一篇课文老师能讲一个星期,但现在一个专题里可能就有十篇文章,这就倒逼着老师不得不让出讲的时间

所以一堂课从开始到下课,老吴可能只说两个字:“干活!”在这种讲的时间极少的情况下,思考清楚“讲什么”就显得更为重要

“所以,我可能开头讲,可能中间讲,也可能结束讲;可能集体讲,也可能个别学生来问我才讲

语文学习,不在于老师讲得多,在于讲什么、讲的是不是学生切实想要的

” 与传统语文课堂 80% 的“课时”是老师在讲,学生不得不“齐步走”不同,现在我们用“课段”来表达教学的时间单位

根据内容来定,跨度可能是几个课时,也可能是几个星期、一个多月不等

这时就需要老师把握好节奏

当发现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要像助产士一样适时地助推一下 ;或者一个专题学到后期,就会专门选一堂课,在集中的时间里大家把问题都提出来,进行“头脑风暴”式的碰撞

而具体到个别学生则需要有具体到个别形式的指导,这才是尊重学生特征和能力差异的个性化教育

学校不是工厂,不可能要求学生在认知上的完全一致,否则反是不尊重学生

想清楚“我到底要不要讲”、“我要讲多长时间”、“我讲什么”、“什么时候讲”等一系列的问题之后,接下来的就是要思考学生该“做什么”的事情了

如在高一的第一个专题《诗经》中,他会指导学生画出“《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有学生就发现“郑国和楚国很接近,因此郑风的诗歌也可能会受到楚国文化的影响”;学生也会追寻“在河之洲”中的“河”究竟是在哪里,秦风里的“蒹葭”地又是在哪里等这样的问题

而不仅仅是像过去那样背诵几句诗、记下几个字义那么孤立琐碎的学习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再如《氓》这一篇中“为什么拿桑落比喻人老珠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为什么在农耕为主的那个时代会出现‘抱布贸丝’这样的商业行为?” 大家大可想象,能够思考和追寻这样问题的学生,与只会背诵几句诗、了解一些词义的学生,谁会对《诗经》的印象更加深刻,谁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到了高二, 学生的时间管理和行为管理 也差不多成熟了,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行为,除了责任感之外,更多是因为在这种教学形式下,语文学习成为了一种具有思维挑战性的“自我追寻”

但是在老吴看来, 目前语文教材单篇、单元的教学单薄且零碎,很难给学生整体和关联上的感知,思维上缺乏挑战性,而语文专题学习是将单篇文章作为子单位放在一个个“专题”的母单位里进行

这个时候教学内容变了,不是为了教课文而教课文,而变成通过单篇课文学习“如何学会提问、思考”“写作的标题如何拟定”等一个个素质教育的内容

考试的原罪:要“高分低能”,还是要“人的教育” 我国的教育在很长时间内一直都被诟病为只会生产一批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却忽视教育背后真正重要的“人”的因素,学生“生而为人”的长远发展,除了技能,还有思想、人格

老吴说:人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弥足珍贵,一旦错过就没机会了

毕竟很多孩子一旦上了大学、选了专业,很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再接触语文

这就决定语文学习必须想清楚要培育学生什么样的 人文素养、思维品质和人格特质

“2010年9月29日,我意外收到2005年从我们学校毕业的一位学生给我的来信,其中写道: ‘大学四年,我做了几件颇成功的事情,都是靠着那两年在你专题学习中练下的本事

一件是知识产权案例分析和探讨课,老师对我所作的专题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一件是经济法课上,我运用法理学知识结合经典历史事件剖析了经济法存在的意义,并给老师和学生做了一次专题介绍,授课老师的评价是观点很深入人心,很独到

最后一件是我的本科论文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答辩老师给予的评价是逻辑清晰,选题非常新颖、独到,是一篇很难得的本科论文

’ ” 除了考试之外,专题学习还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深远的改变—— “从高一带起,到高二结束,学生会至少学习8到10个专题

当学生学到第三个专题的时候,不仅是语文技能上的变化,思想上也会发生极大变化,连人格都会产生影响——眼睛会放亮,而且很自信,因为他们知道的已经比别人更多,知道的世界更加广阔,思想更加丰厚

” 比如学习“苏轼”这个专题,他会让学生画出“苏东坡流放图”,用“一生”这个长度来衡量苏轼的人格特征——面对如此多的挫折,竟依旧能笑看人生、豪气不减

其实,反过来这恰恰反映出我们过去的语文教育是多么失败了!语文的缺位是孩子道德、人格缺位很大的一个因素

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本质规律就是一个“就言而得意”到“据意而择言”的过程,存在着 阅读—思考—表达 三者之间循环递进的交互关系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此理

语文专题学习倡导的是“言语和精神共生”,是把学生“生成思想”放在首位并作为终极目标的

这是对我们的语文“为什么而学”最后的回答

一句话, 播什么种,就会发什么芽;开什么花,最终收获什么果实

问答 Q&A Q: 评判学生语文学得好不好的标准是什么? A:从三个层面讲

首先 ,语文的基本技能必须过硬,即 阅读、思考、表达 的基本技能; 其次 ,思维有一个螺旋上升的曲线,从“感悟”上升到“思辨”,由“思辨”上升到“研究”; 最后 是“热爱”,让学生终生爱上阅读、爱上思考,这样的“语文”才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学习,影响到他的人格和“三观”

Q: 对于新时代的语文学习,您有什么建议? A:如果今天的考试仍然不改,中国的学生和老师就仍然没戏唱

因为原先那样的考试,其实质就是老师和学生不用读那么多的书,说白了那样的考试是可以搞速成

说来我国的语文考试也很奇怪,想拿低分和拿高分一样,都很难,因此考试的科学性其实有问题

相比而言,考试对于我的专题学习是太low了
我的学生都是要写两千字的文章,高考才八百字

你说谁更厉害? 相比于法国、美国、近一点的如新加坡的语文考试,如果一个学生不读书、不爱思考,高考的作文题肯定没戏唱

而我们的作文题设计出来,其实就是要学生不用读书、不去思考的,临时抱佛脚,背一背范文或论据手册,成绩也不会差到哪去

具体实在的建议,开玩笑说,如果我的语文专题系列这套书出来就好了,就看这个系列吧

因为一个“诗经”专题我就上过五六遍,我选的文章都是不断精选、大浪淘沙留下来的

当然,不一定非得来上我的课,这一本一本专题的书,你只要看完了,就会不一样

我们团队曾经拿“诗经”专题的初稿给孩子看,都很喜欢;家长看了,也会对《诗经》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我对这个专题系列的教材还是有自信的,可以拿来PK现在的主流教材

阅读,我借鉴了国际测试PISA的学生评估指标体系;写作和思维(包括提问等)我也都有借鉴目前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这不仅仅是简单地选文问题

我们目前编写的这套丛书既可以做读本、也可以当教材,背后依据学生的需要和思维发展阶段的内在逻辑贯穿起来,并明确学生读了之后可能达到的一定思维发展水平,处在“最近发展区”内,因此少了很多的随意性

最后,为大家附上吴泓老师“语文专题学习”的大纲(共30多个):


免费下载 ×

下载APP,支持永久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APP 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请用电脑打开本网页,即可以免费获取你想要的了。
扫描加我微信 ×

演示

×
登录 ×


下载 ×
论文助手网
论文助手,最开放的学术期刊平台
				暂无来源信息			 
回复
来来来,吐槽点啥吧

作者联系方式

×

向作者索要->